馬哈爾聯隊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3月15日) |
馬哈爾聯隊(英語:Mahar Regiment,馬拉提語:महार रेजिमेंट,印地語:महार रेजिमेंट)是印度陸軍的一個步兵聯隊。儘管最初的計劃是由馬哈拉施特拉的馬哈爾區域的當地軍隊組成的一個聯隊,但由於今天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是由不同的區域組成的,其聯隊成員主要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北方邦和比哈爾邦。
印度馬哈爾步兵聯隊 | |
---|---|
存在時期 | 1815 – 現在 |
國家或地區 | 印度 |
部門 | 印度武裝部隊 |
種類 | 輕步兵(高原作戰) |
功能 | 步兵 |
規模 | 21個營 |
聯隊總部駐地 | 薩加爾邦, 中央邦 |
格言 | Yash Sidhi Success & Attainment |
口號 | Bolo Hindusthan Ki Jay 為印度高呼勝利[1] |
嘉獎 | 1次帕拉姆維爾查克拉獎,4次馬哈維爾查克拉獎,32次維爾查克拉獎,1次阿肖克查克拉,4次基爾蒂查克拉獎,39次肖里亞查克拉獎,1帕達姆什里,9PVSM,3UYSM,16AVSM,4尤德塞瓦獎章,49維什特塞瓦獎章和221塞納獎章,107米-D獎,2吉萬拉克沙帕達克獎。 [2] |
指揮官 | |
現任指揮官 | 哈納必.布什.蓬拿帕中將 |
著名指揮官 | K. V. K.克里希納橈中將 克里什納斯瓦米.森達爾吉中將 |
標識 | |
聯隊徽章 | 一對交叉的維克斯中型機關槍,安裝在三腳架上,帶有匕首。這把匕首最初是戈雷岡之戰的支柱,在那裏,英國和馬哈爾聯軍擊敗了勢不可擋的白沙瓦軍隊。這根柱子隨後被移走,用一把匕首取而代之。[2] |
歷史
編輯概述
編輯馬哈爾人被認為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原始居民。這個社區也被稱為「Kathiwale」(拿着棍棒的人)、Bumiputera(汶萊土地之子)、Mirasi(地主),按照傳統,他們的職責是保護村莊邊界不受外來者、入侵部落、罪犯和小偷的侵犯。在農村行政管理制度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馬哈爾人擁有悠久而自豪的佩帶武器的傳統,他們曾在各種軍隊中服役,包括德干蘇丹軍、巴馬尼蘇丹軍、莫臥兒帝國軍隊、希瓦吉國王的軍隊和英國軍隊。
種族理論與解散
編輯1857年起義後,印度軍隊的英國軍官,特別是那些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阿富汗戰爭中服役的軍官,開始鼓吹軍事種族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印第安人中的一些種族和社區天生好戰,比其他種族和社區更適合戰爭。這個理論的主要支持者是羅伯茨勳爵,他於1885年11月成為印度軍隊的總司令。印度軍隊逐漸「旁遮普化」,損害了其他社區的利益。馬哈爾軍隊的最後一擊是在1892年,當時決定在印度軍隊中建立「階級團」。馬哈爾人不包括在這些階級團。它被通知,馬哈爾人和其他一些階級種族,不能再被徵募在印度軍隊。馬哈爾部隊,包括104名總督委任的軍官和一大批軍士和印度兵被遣散。這一事件被馬哈爾人認為是他們為之服務了一百多年的政府背叛了他們的忠誠。
聯隊的建立與崛起
編輯在馬哈爾軍隊解散後,馬哈爾族的領導人多次試圖說服政府讓他們再次入伍。1894年,戈帕爾·巴巴·瓦朗卡(Gopal Baba Walangkar)和1904年,Shivram Janba Kamble等退役士兵起草了請願書。這些請願原則上得到了政治家和社會改革家Gopal Krishna Gokhale的支持,他反對軍事種族理論。他們也得到了印度國民大會的支持,印度國民大會也反對軍隊的徵兵政策。英屬印度軍隊的徵兵政策一直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男人的短缺迫使政府開始更廣泛的徵兵,馬哈爾人最終被允許加入軍隊。馬哈爾部隊的一個營,111馬哈爾部隊在1917年6月被召集起來。然而,這個營在戰爭中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服務,1920年它與旁遮普71營合併。最後,這個營在1921年3月解散了,馬哈爾人也被遣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迫使英國擴大他們的招募,1941年,馬哈爾聯隊成立。那一年,B. R. Ambedkar被任命為總督執行委員會的國防諮詢委員會成員。他還呼籲馬哈爾人大量參軍。10月,軍隊投降了,在第13邊防步槍隊的傑克遜中校和謝赫·哈桑丁少校的帶領下,馬哈爾聯隊第1營在貝爾高姆集結。1942年6月,在J.W.K. Kirwan中校和Bholaji Ranjane少校的帶領下,第二營在Kamptee成立。第2營的一名軍官上校E.E.L. Mortlemans為該聯隊設計了一個帽子徽章。徽章上有Koregaon柱子上的「Mahar」字樣。第三營,第25營,於1942年8月由V. Chambier中校和Sardar Bahadur Ladkojirao bonsale少校在Belgaum扶養,第三營由R.N.D. Frier中校和Bholaji Ranjane少校在Nowshera扶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和第三馬哈爾在西北邊境省服役,而第二和第25馬哈爾則在國內執行內部安全任務。第二營也把在緬甸戰役的服役看作是第23師印度師的一部分,在那裏他們遭受了5名傷亡,並有一名軍官在報告中提到。他們在戰後也作為PAIFORCE的一部分在伊拉克服役。
1946年,第25馬哈爾營和印度軍隊的許多其他衛戍營被解散。它的官兵大部分都被該聯隊的其他三個營吸收了。1946年10月,該聯隊更名為機關槍聯隊,聯隊中心設在貢提。在轉換之後,帽徽也改變了。新徽章上有兩挺交叉的維克斯(Vickers)機關槍,上方是Koregaon柱子和一個寫着「Mahar MG Group」的捲軸。該聯隊倖存的三個營作為旁遮普邦邊界部隊的一部分,並參與在印度分治期間護送難民。
邊境部隊的成立
編輯邊境巡防隊是由東旁遮普邊境村莊的人在分治期間組成的一支非正規部隊。由於他們來自以前更大的東旁遮普邦(包括現在的哈里亞納邦和喜馬偕爾邦),這支部隊的成員比印度軍隊的常規成員來自更大的種族、宗教和種姓背景的混合。在分治期間,他們做了一些有用的工作,保衛村莊免受攻擊。1948年,作為獎勵,他們被賦予了一個更永久的角色,即東旁遮普邊防巡防隊。他們在巴基斯坦邊境擔任邊防警衛,被視為旁遮普武裝警察的得力助手。1951年,這支部隊被重新命名為邊境巡防一營、二營和三營,從不同的印度北部社區招募。1956年,決定將這支部隊轉為機關槍聯隊,這三個營與當時唯一存在的印度機關槍聯隊Mahar聯隊合併。他們作為馬哈爾團的第4、5、6營加入了該聯隊,而該聯隊正是在這些單位中形成了混合階層的組成。這三個營的風格自己的營的馬哈爾聯隊(邊界),甚至今天。
帕萬行動
編輯1987年11月25日晚些時候,當拉馬斯瓦米.帕拉姆斯瓦蘭少校領導的馬哈爾聯隊(8 Mahar)的一個縱隊從斯里蘭卡的一次搜索行動返回時,遭到一群攜帶五支步槍的武裝分子的伏擊。作為回應,帕拉姆斯瓦蘭等人從後方包圍了武裝分子,並向他們衝去,令他們措手不及。在隨後的肉搏戰中,一名武裝分子射中了帕拉斯瓦蘭的胸部。他毫不畏懼地從武裝分子手中奪過步槍,將其擊斃。受了重傷,他繼續發號施令,激勵着他的指揮,直到他死去。五名武裝分子被擊斃,三支步槍和兩個火箭發射器被發現,伏擊被清除。帕拉斯瓦蘭死後被授予Param Vir Chakra獎章,這是印度最高的軍事勳章,以表彰他的勇敢。
部隊組成
編輯營級單位:
編輯第1營 第2營 第3營 第4營(邊防) 第5營(邊防) 第6營(邊防) 第7營 第8營(Param Vir Chakra) 第9日營 第10營 第11營 第12營 第13營 第14營(原第31馬哈爾營)和(聯合國任務2017 - 2018) 第15營(原馬哈爾第32營) 第17營 第18營 第19營 第20營 第21營 第22營
先前部隊
編輯第25營(1946年解散)。 第16營(原第8傘兵團)(1981年改為第12機械化步兵團) 聯合單位編輯 印度陸軍第108步兵營(駐紮在北阿坎德邦德拉頓) 印度陸軍第115步兵營(駐紮在卡納塔克邦貝爾高姆) 國防軍第136步兵營(駐紮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奧蘭加巴德) 第1營,拉什特里亞步槍隊 第30營,拉什特里亞步槍隊 51營,拉什特里亞步槍隊
參見
編輯- ^ Mahar Regiment War Cry.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2.0 2.1 Bharat Rakshak :: Land Forces Site – The Mahar Regimen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