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柱德國特里爾一個聖母瑪利亞紀念柱。柱子加上基座總共高40米,坐落於摩澤爾河左岸相對高度300米的馬庫斯山(Markusberg)上位於West-Pallien區以外。馬林柱因此成了特里爾最高的建築。 馬林柱是在19世紀天主教市民和普魯士新教政府對峙的歷史背景下建造的。2007年初年受特里爾主教教區的委託馬林柱進行了整修,之後在同年9月14號,由大主教Reinhard Marx進行了祝福儀式。

歷史

編輯

1854年,教皇庇護九世聖母無原罪加入教條。在特里爾,這更增加了天主教市民與新教政府的對立。1815年,作為維也納會議的結果之一,特里爾成為普魯士的領地。大部分天主教市民拒絕普魯士的統治。普魯士政府把很多原先屬於天主教市民的教堂分給只佔很少部分的新教市民,招致了天主教市民的不滿,他們強烈要求重新得到教堂。

最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決定,天主教徒重新得到教堂,重新整修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作為新教的教堂。按照他的旨意,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被整修之後作為萊茵地區第二座主教教堂(科隆主教座堂為第一座)。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原先為古羅馬君士坦丁大帝而建造,在後世的歲月里它曾經成為選帝侯宮殿的一部分,成了特里爾天主教統治的標誌。從1841年到1862年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在建築師Carl Schnitzler的指導下回復成了它原本的樣子——一座高聳雄偉的大廳。從1856年起它供新教徒使用。

在這個背景之下天主教徒開始籌集資金,建一座德國境內最高的瑪利亞紀念柱。建築材料都由市民自己籌措。市民要在特里爾的最高點建一座很遠都能看到的的柱子,於是他們選擇了300米高的Markusberg山。馬林柱的選址顯然沒有為朝聖者考慮,因為如果把柱子建在特里爾的Petrisberg山人們會更容易看到它。然而人們選擇的地方卻直接面對着城市,幾乎正對着巴塞利卡。幾乎從從建設的時候起馬林柱就是對巴塞利卡改為新教教堂的一種回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闢了從巴塞利卡到穀物市場(Kornmarkt)的康斯坦丁大街(Konstantinstraße),這使得馬林柱在巴塞利卡教堂的前廣場上更加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