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帽,又稱高頂紗帽高筒紗帽,是漢服和服首服的一類,特徵是高頂形如屋脊,因而得名。最早出現於東晉,流行於南朝至宋代,有白、烏兩種[1]。其內型用鐵絲編織而成,成為硬殼,內襯紗,外塗繒紗(繒是一種絲織品)。除了高頂之外,還有多種變化,最基本為無檐式,也有帽檐如卷荷狀、或連有下裙、長耳者。

中國

編輯

白紗帽為天子、皇家親貴使用,多用於宴會和私人場合。[2][3] 高屋烏紗帽為官員和士庶通用,是烏紗帽的一種,但與後世常稱為「烏紗帽」的官帽非同一形制的帽子。[4][3]皇太子在上省時帽以烏紗,但在永福省時例外,服以白紗帽。東昏侯又下令左右作逐鹿帽,帽形較一般高屋帽窄狹。烏帽在隋代時,被當作是官服的一種。[5][6]唐代,不論貴賤,天子百官、庶民百姓均可以戴服它。[7]

宋代時,高屋帽仍然存在,宋人詩詞也有提及高屋帽,如蘇軾 《椰子冠》詩:「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東坡何事不違時。」此詩一出,當時人更紛紛仿效蘇軾戴上短簷高屋帽,稱為「子瞻樣」[8]

日本

編輯

日本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高頂烏紗帽,演變成烏帽子

參見

編輯
  • 帽衫:因服用者頭戴烏帽、身穿皂羅衫的裝束而得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高屋帽.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2. ^ 《新唐書·車服志》:天子的"白紗帽者,視朝、聽訟、 宴見賓客之也。"
  3. ^ 3.0 3.1 明于慎行《榖山筆塵》:「六朝士庶烏帽,惟人主宴居着白紗帽。南宋廢帝既弒,諸王就秘書省見湘東王,於時事起倉猝,王失履,跣至西堂,猶着烏帽。建安王休仁呼主衣,以白帽帶之,即黄袍加身之意也。王敬則弒蒼梧王,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當時白紗名高頂帽,皇太子在上前則烏紗,在東宫則白紗,蓋惟天子得冠之耳。隋文帝即位,改服紗帽黄袍。解曰:紗帽,烏紗帽也,江南人主多服白紗帽,文帝乃用烏耳。古人庶人服黄,至是人主及百官服之,至唐時惟人主黄袍,百官亦不敢服矣。」.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4. ^ 《隋書‧禮儀志》七:「案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今復制白紗高屋帽。」
  5. ^ 《大唐新語》: 「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
  6. ^ 《新唐書·車服志》:"初隋文帝聽朝之服,以赭黃紋綾袍,烏紗帽,折上巾,六合轍,與貴臣通服。"
  7. ^ 《中華古今注》:「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以 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8. ^ 李廌 《師友談記》:士大夫近年倣 東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