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選鋒(1856年8月30日—1944年),字穉英,號拔庵,亦號醒齋[2],原籍福建安溪[2]臺灣興雅莊二張人[2],清代舉人。

高選鋒所撰之〈開道碑〉[1]

家族

編輯

其父為高毓文,原籍泉州安溪,道光年間曾在臺灣做生意[2]

生平

編輯

高選鋒出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八月初一日,光緒十二年(1886年)考取台北府學第二名,時年31歲[2]。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宣佈台澎地區割讓給日本,高選峰不願接受異族統治,曾訓練民兵對抗日軍,但失敗[3],於是舉家遷居安溪老家[2],並於廈門創辦紫陽書院[4]。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第二十三名[2]。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擔任紫陽國小校長[4],之後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然因不滿袁世凱稱帝,便辭去官位,後返鄉,不再擔任任何官職[2]。1944年逝世,享壽88歲[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開道碑〉. 國家文化資產網.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王月鏡、吳伯雄.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賢德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21頁. 
  3. ^ 陳雅伶. 「台灣華僑」的代言人——高銘鴻. 《台灣光華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 1994-01. 
  4. ^ 4.0 4.1 張麗芬、林孟欣、林麗美、施懿琳、高佩英、張美櫻、張靜宜、張麗芬、許明珠、陳曉宜、陳靜寬、黃思超、楊書濠、楊博淵、劉淑玲、蔡蕙如 (編). 《臺閩文化概論》. 五南. 2013-09-30: 162頁. ISBN 978-9571-17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