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歌
龍舟說唱,是出現於廣東粵語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說唱者手執龍舟杖,胸掛小鑼小鼓在街頭邊走邊演唱七字句歌曲。目前最為標準的龍舟說唱流傳於順德杏壇鎮。龍舟說唱也是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舟說唱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
分類 | 曲藝 |
序號 | 267 |
編號項目 | V-31 |
登錄 | 2006年 |
廣泛分佈於珠三角地區 |
概述
編輯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龍舟說唱,藝人多在渡船上以廣州或周邊地區方言在渡口、大街或酒樓等公眾場所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頭部有木雕龍船的木杖,胸前掛着小鑼和小鼓,邊敲邊唱。[1]佛山周邊地區河道交錯,人們喜歡參與龍舟活動。龍舟說唱正是利用這個風俗,利用攜帶「龍舟杖」的表演形式吸引客人[2]。
龍舟說唱的說唱詞由七字句組成,即每句話七個字,內容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勸善祝頌為主。目前流傳下來的古說唱詞有《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辛亥革命前後,曾有評論時局的「社會龍舟」(或稱「政治龍舟」)說唱詞,代表作為《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1]。
對應順德的鄉土式龍舟,南海區(前南海縣)西樵鎮也有龍舟說唱,又稱「文人龍舟」。這裏的說唱據說源自「謳歌大王」黃魯逸,他將「粵謳」、「班本」結合到龍舟詞中,自成一格。與順德地區的相比,南海的龍舟說唱並無每句字數限制,比較隨意[3]。
據稱在惠州地區也曾有客家方言的龍舟說唱。演唱者多為行乞藝人,基本表演方式相同但使用客家話說唱。有表演者會用竹板代替鑼鼓打拍子。其演唱的作品主要有《梁四珍》、《金葉菊》、《王老贊》等[4]。
歷史
編輯2000年代以前
編輯龍舟說唱的來源未有正式記錄,但有多個傳說,主要說法是順德縣的一個破落大戶的後人首創,也有說法是天地會等反清組織為宣傳而編創[1][5]。表演者多以收入低下的賣藝人為主,他們在廣東境內四處走動表演,龍舟說唱因而得以傳播開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久,順德曾組建40人的「順德龍舟粵劇團」,到各地表演謀生。該劇團於1954年解散,之後藝人各自活動。到了1960年代,文覺非的作品《倒卷珠簾》以後沒有新作品出現。文化大革命時龍舟說唱被徹底禁止[6][1]。
2010年代中期情況
編輯龍舟說唱的參與者老去,新的繼承者卻不再自然產生[7]。2003年開始「杏壇文化站」對願意學龍舟說唱的年輕人獎勵500元,但一直無人問津[1]。
2003年,廣州市荔枝灣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白薇及相聲演員吳家耀、說書演員崔大綸等在佛山地區尤其是順德多處尋訪,終於在杏壇鎮北秀村發掘到幾近消亡的「龍舟說唱」,並在當地的龍伯的家裏發現了一根「龍舟杖」。他們在廣州依照設計圖仿製了一把龍舟杖[8]。2005年廣州民俗文化節上,吳家耀手執龍舟杖表演龍舟說唱,吸引到媒體的關注[9][10]。
2005年順德杏壇統計當地熟練掌握龍舟說唱的只有6人,6人中年紀最小者為70歲[7]。他們即使是演出,也只是在春節期間出演[1],其中以伍於籌、尤學堯的說唱為著稱。2005年年底,龍舟說唱登錄在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並於2006年正式公佈[7]。
保育
編輯自評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珠三角各地政府更加重視龍舟說唱的傳承及發展工作。2006年,在順德「民俗民間藝術培訓基地」開始運作,龍舟說唱作為一個主要項目開班,第一批學員約有30人,但絕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最年輕的也在40歲以上。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們掌握了主要技巧。這批學員將自己編寫的說唱詞結集出版成《龍舟歌詞集》[11]。2006年底開始,杏壇鎮在麥村小學選拔了20多名小學生做龍舟說唱的培訓對象,並為他們編寫專門的說唱詞如《孔融讓梨》、《鐵杵磨成針》、《一朵紅玫瑰》等[7][11]。
2008年,杏壇人伍於籌與尤學堯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龍舟說唱傳承人,但當年6月伍於籌因病去世[12]。當年下半年杏壇中學開設龍舟說唱培訓班,參加學員有35人[7]。此外,據杏壇政府稱,杏壇成立了「龍舟說唱協會」,研究編寫新的龍舟說唱詞。並計劃在當地其他中小學普及龍舟說唱教育[7]。
藝術風格
編輯演唱特色
編輯龍舟唱詞分為起式、正文和煞尾三部分。基本句式為七言韻文,正文每句前四個字和後三個字分為兩頓,起式則是前六個字和後一個字分為兩頓,四句一組(客家龍舟是五句一組)[4]。上句轍韻自由,下句則必須押韻。說唱詞中詩歌創作的賦、比、興手法被普遍地運用[13]。說唱曲目則部分來自藝人的自編自唱,部分來源於木魚歌書[14][15]。
龍舟唱詞的編寫比較自由且富有鄉土氣息。表演時,在街巷中走動的表演者多唱吉利頌詞式的短篇說唱詞,固定地點的表演者(如渡口等)則多唱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中長篇說唱詞[14]。
龍舟木杖
編輯藝人所持長約1米半的龍舟杖頭部通常有小龍舟像。小龍舟一般長約60厘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形象,意為避邪;下層是名叫「扒仔」的人像,他們都在奮力划龍舟。龍舟上面豎着兩支小紅旗,正反兩面分別寫着「乘風破浪、水上先行」;「家家迪吉、戶戶安康」等16字。龍舟下方有塊意為水面的布襯托。演唱時搖動木杖,上面的船槳便會配合說唱者的拍子而拍動及發出響聲[1][16]。
演唱組合
編輯1949年以後,龍舟說唱演唱方式有所革新,如女演員演唱,雙人對唱、合唱、添加小樂隊伴奏等[17]。也曾有「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知名藝人[14]。
部分存世作品
編輯- 神話、傳說、寓言
- 《八仙賀壽》
- 《金星戲竇》
- 《仙姬送子》;
- 歷史故事
- 《三戲宣王》
- 《昭君和番》
- 《王允獻貂蟬》
- 《鳳儀亭訴苦》
- 《大鬧梅知府》
- 《霸王別姬》
- 《蒙正謝灶》
- 《貴妃醉酒》
- 《三聘孔明》
- 愛情故事
- 《風流佳話》
- 《燒衣何文秀》
- 《西蓬擊掌》
- 《金橋問卦》
- 《柴米夫妻》
- 《雲英問病》
- 《桃花送藥慰相思》
- 《楊翠喜憶情郎》
- 社會問題
- 《老女嘆五更》
- 《賭仔回頭金不換》
- 《怨嫁遲》
- 《東蘭返村》
- 《朱買臣得志》
- 《碧桃錦帕》
- 娛樂、知識
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龍舟」,存世有《繅絲女自嘆》、《廣東禁賭紀念歌》、《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1949年以後至文革前,龍舟說唱作品有《甘竹灘上抒豪情》、《喜笑揚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話》、《財禮夫妻》等[14]。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顺德龙舟说唱. 廣佛都市網. 2009年7月22日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中文(簡體)).
- ^ 岭南文化之龙舟歌. 中華國學網. 2010-01-18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中文(簡體)).
- ^ 南海西樵龙舟说唱充满诗情画意. 佛山資訊(轉自《廣佛都市網-佛山日報》). 2009-07-18 [2010-07-22]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4.0 4.1 客家龙舟说唱介绍. 愛程網. [2010-07-22]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廣州年鑑編纂委員會. 廣州年鑑. 1992年: 82–83頁 (中文(簡體)).
- ^ 自編詞曲龍舟說唱.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6-09-25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中文(簡體)).
- ^ 7.0 7.1 7.2 7.3 7.4 7.5 劉嘉麟. 35名中学生成龙舟说唱“新丁”. 《南方日報》. 2009-03-05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中文(簡體)).
- ^ 謝言俊. 失传数十年“龙舟说唱”遭冷遇. 新京報. 2004-10-02 [201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成小珍、王道斌. “龙舟说唱”50年后又登场. 新浪網(轉自《信息時報》). 2005年3月19日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中文(簡體)).
- ^ 辛捷愷、李思雲、谷道舟. 新春特别奉献:学艺创新保护濒危说唱. 金羊網. 2010-02-14 [2010-07-22]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11.0 11.1 晨陽. 顺德:10岁小学生也会“龙舟说唱”. 新華網. 2006-12-30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佛山市群眾藝術館、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毕生执着追求龙舟说唱艺术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说唱代表性传承人伍于筹去世. 佛山市群眾藝術館. 2008-07-03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中文(簡體)).
- ^ 草根艺术“龙舟说唱”. 《南方》. 2007-07-23 [2010-07-22]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14.0 14.1 14.2 14.3 14.4 葉春生. 《岭南俗文学简史》.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56–58頁. ISBN 9787536119208 (中文(簡體)).
- ^ 絹子. 龙舟说唱. 廣東文化網. 2010-03-03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中文(簡體)).
- ^ 申小紅. 佛山非遗之一:龙舟说唱. ccmedu. 2009-08-03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中文(簡體)).
- ^ 蔡衍棻. 《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8年: 91–92頁 (中文(簡體)).
- ^ 省港五桂堂編. 龙舟歌. 廣州市: 香港文武廟五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