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颶風艾米莉
颶風艾米莉(英語:Hurricane Emily)是活躍程度創下新紀錄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一場五級颶風,對加勒比海到墨西哥之間的廣大地區構成嚴重破壞。風暴於2005年7月10日在大西洋中部形成,屬維德角型颶風,於7月14日穿越向風群島。系統總體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在經過加勒比海期間逐漸強化,於7月16日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創下自然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級颶風紀錄。氣旋隨後以四級強度登陸尤卡坦半島,迅速穿越該半島後又進入墨西哥灣重新組織。7月20日,風暴以大型颶風強度吹襲塔毛利帕斯州,然後迅速減弱,不到24小時後便已消散。
五級颶風(美國) | |
形成 | 2005年7月11日 |
---|---|
消散 | 2005年7月21日 |
最高風速 | 1分鐘持續: 160英里/小時(260公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929毫巴(百帕);27.43英寸汞柱 |
死亡 | 共17人 |
損失 | $10.1億(2005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圭亞那、向風群島、背風安地列斯群島、委內瑞拉、波多黎各、伊斯帕尼奧拉島、哥倫比亞、牙買加、古巴、開曼群島、洪都拉斯、伯利茲、墨西哥、德薩斯州 |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
7月16日,艾米莉的中心氣壓降至929毫巴,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60公里,打破颶風丹尼斯僅6天前創下的紀錄,成為一年中8月前形成的最強烈北大西洋熱帶氣旋。截至2014年,艾米莉仍然是有紀錄以來大西洋盆地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級颶風,將颶風艾倫保持的紀錄提早了近3周,直到2024年,此紀錄才被颶風貝里爾打破。颶風艾米莉及颶風貝里爾是大西洋僅有的兩場在8月前形成的大西洋五級颶風。艾米莉更是唯一一場創下了損失但沒有被除名的五級颶風。
氣象歷史
編輯7月10日晚,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在大西洋中部形成,再於7月11日晚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艾米莉」(Emily)[1]。氣象機構起初預計氣旋會迅速增強,並朝西北偏西方向經過大安地列斯群島,但風暴實際上卻朝幾乎正西方向的向風群島前進,強度保持在熱帶風暴的中等水平。由於移動速度很快,艾米莉出現衰減,只能勉強維持結構。通常情況下,颶風行經的海域水溫會有所降低,但颶風丹尼斯經過的加勒比海部分海域水溫反而上升,[2]所以更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7月13日晚,艾米莉快速增強,並在經過多巴哥進入加勒比地區東部期間達到颶風強度。7月14日,氣旋以風力時速145公里強度登陸格林納達北部。[1]
次日,風暴進入加勒比海東南部,該海域通常不利於熱帶氣旋發展,但艾米莉卻再度快速強化,中心氣壓有相當大幅度的下降,風速也相應提高,於7月15日清晨短暫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強度。但在這天接下來的時間裏,風暴強度有大幅波動,一度減弱成二級颶風,之後又重拾四級強度。7月16日,艾米莉又有顯著強化,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60公里,成為有紀錄以來大西洋盆地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級颶風,也是有紀錄以來在7月形成的最強大西洋颶風。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當時的實際操作中以為艾米莉這時尚屬四級颶風,但在風暴過後的重新分析中認定系統已達五級強度。[1]氣旋繼續西進並略有減弱,以四級颶風強度從牙買加南部經過,再於7月17日以同等強度經過開曼群島。颶風接下來幾乎徑直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略有減弱,但仍屬四級颶風標準。吹襲科蘇梅爾島後,艾米莉於協調世界時7月18日早上6點30分從普拉亞德爾卡曼登陸。氣旋風眼直接從科蘇梅爾島上經過,風暴產生的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15公里。[1]
7月18日上午,颶風的環流中心進入墨西哥灣上空[1]。環流中心因行經陸地而被擾亂,艾米莉的風速降至每小時120公里,已屬颶風下限。但在水溫較高的墨西哥灣西部行進數小時後,氣旋又獲得了重新發展所需的足夠能量,其風速到午夜時已開始提高。雖然這一提升速度非常緩慢,但艾米莉的組織結構持續改善,開始呈現出非常對稱的外流,只是最強風力卻出現在距中心3個不同距離的位置上,表明颶風進入眼牆置換周期。但是,處於外層的風眼牆最終消退,內層核心保持穩固,7月19日晚,艾米莉的內層核心急劇增強。在短短幾小時的時間裏,系統氣壓下跌約30毫巴,風速從每小時145公里提升到200公里。[1]
氣象機構預測颶風還會進一步強化,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艾米莉的移動速度放緩,其中心開始很不穩定地向海岸逼近。UTC7月20日上午11點,風暴以風力時速200公里的三強颶風強度從聖費爾南多附近登陸塔毛利帕斯州,向墨西哥東北方向的內陸山區進發,最終於7月21日在東馬德雷山脈上空消散[1]。
防災措施
編輯墨西哥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和居民從坎昆、里維埃拉瑪雅(Riviera Maya),以及科蘇梅爾島及其周邊的海灘度假勝地疏散[3]。入住酒店的賓客從星期六開始撤離,他們還可以前往當地的避難所躲避[4]。一架直升機前往墨西哥石油公司位於海上的石油平台執行疏散任務時墜毀,兩名飛行員遇難。普拉亞德爾卡曼有位德籍居民在準備應對颶風的過程中觸電身亡。[5]
影響
編輯加勒比地區
編輯7月14日,颶風艾米莉吹襲格林納達,該國不到一年前曾受到颶風伊萬重創,尚未完全恢復。艾米莉造成當地1人死亡,該國北部受到嚴重破壞,卡里亞庫島2004年時正好避開了伊萬最具破壞性的襲擊,但面對艾米莉卻沒有這等幸運。島上16套房屋被毀,另有超過200套受損,兩家主要醫院都被淹沒。[6]整個格林納林一共遭受了1億1040萬美元損失[7]。
風暴從牙買加南部經過並產生暴雨,引發多起山泥傾瀉[6],有5人因山洪爆發引起的事故而喪生[8],估計該國的損失總額達到6500萬美元[9]。據報道,千里達及多巴哥也有大量民宅因山泥傾瀉和洪災受損[6]。洪都拉斯因降水導致河流水位上漲,一名男子溺斃[5]。
墨西哥
編輯國家 | 死亡人數 | 損失數額(美元) |
格林納達 | 1[8] | 1.104億[7] |
牙買加 | 5[5] | 6500萬[10][11] |
海地 | 5[12] | 無數據 |
洪都拉斯 | 1[5] | 無數據 |
墨西哥 | 5[13][14] | 8億3430萬[15] |
美國 | 0[16] | 480萬[16][17] |
合計 | 17 | 10億1400萬 |
尤卡坦半島
編輯7月18日,艾米莉以風力時速215公里的四級颶風強度吹襲尤卡坦半島,但由於最強風速基本集中在中心周圍很小範圍的區域,氣旋造成的破壞範圍並不及預期之大。普拉亞德爾卡曼、圖盧姆和科蘇梅爾島所受影響最為嚴重。少數混凝土製成的電線杆都被強烈的陣風折成兩半。由於颶風行進速度較快,降雨量相對較少,最高的也只有120毫米。針對風暴經過尤卡坦半島的氣象報告很少,位於科蘇梅爾島聖米格爾(San Miguel)的一家氣象站測得4.6米高的風暴潮,但這家氣象站不具備官方資質。[1]尤卡坦半島沿岸的風暴潮大多不到1米。4米高的大浪引起一定程度的海岸侵蝕,還有部分沙丘和珊瑚礁受損。此外,有1.1公里長的擋土牆受損,難以抵禦將來風暴產生的洪水襲擊。[18]
艾米莉產生的狂風對金塔納羅奧州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沿海的團結市(Solidaridad)有近20萬居民失去供電。全州有851套民宅受到一定程度的結構性破壞,約5400公頃森林和農業用土受到風暴影響,部分樹木的的樹葉大量脫落。颶風對當地旅遊業的打擊最為嚴重,單酒店就遭受了8870萬美元破壞。超過1萬2500個酒店房間受到持續性破壞,全州正常營業的酒店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基礎設施受損。全州共計遭受的經濟損失達1億零430萬美元。[18]
墨西哥東北部
編輯艾米莉第二次登陸時仍有強烈三級颶風強度,對墨西哥東北海岸造成嚴重破壞。拉古納馬德雷的漁業社區有超過8成建築物被風暴潮摧毀。[1]塔毛利帕斯州多個沿海邊遠社區在風暴後失去同外界的交通聯繫,多地爆發大規模沿海洪災,同時還有嚴重的風害,難以計數的民宅毀於一旦。蒙特雷還出現內陸洪災。[19]
風暴過後,里維埃拉瑪雅地區的通訊出現困難,固定電話線路和供電均已中斷,部分流動電話也無法收到信號。有1萬8000名生活在美墨邊界以南不遠處、塔毛利帕斯州低洼地區的居民撤離。如果包括石油行業遭受的破壞,整個墨西哥共因這場颶風受到8億3430萬美元損失。[15]
德薩斯州
編輯艾米莉一度接近德薩斯州南部,但當地遭受的破壞程度較輕[20]。州內部分地區出現熱帶風暴強度大風,陣風時速最高有100公里,致使少量屋頂受損。海岸沿線出現1.3米高的風暴潮,德薩斯州100號高速公路部分路段被淹。[1][21]沒有報道表明風暴在該州引起結構性破壞,但有部分樹木倒塌,超過3萬電力用戶失去供電[20]。伊達爾戈縣梅塞德斯(Mercedes)是德州因這場風暴產生降水最多的所在,降雨量達到132毫米。此外,氣旋還催生出多場龍捲風,單在德薩斯州着陸的就有8場,多套民房因此受損或被毀。風暴也有一些正面影響,系統殘留給德薩斯州西部較遠的區域帶去急需的降水,緩解當地旱情。[19]該州遭受的農業損失共計470萬美元[17],財產損失則為22萬5000美元[16]。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James L. Franklin &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Emily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3-10 [2013-1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2).
- ^ James Franklin. Emily Discussion 8.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0).
- ^ Karl Penhaul. Emily churns across Gulf of Mexico. CNN. 2007-07-19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 ^ Hurricane Emily Barrels Toward Mexico Resorts. Agence-France-Press (Terra Daily). 2005-07-17 [2015-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 ^ 5.0 5.1 5.2 5.3 Hurricane Emily Hits Mexico Resorts; Death Toll Mounts. Agence-France-Press (Terra Daily). 2005-07-19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3).
- ^ 6.0 6.1 6.2 Michael Bascombe. Hurricane Emily leaves damage, kills one in Grenada. CDNN. 2005-07-15 [2007-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 ^ 7.0 7.1 Hurricane Emily - SITREP 5 - Emily's toll in Caribbean emerging. Caribbean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gency. 2005-07-19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 ^ 8.0 8.1 Hurricane Emily update: One death in Grenada, 200 homes damaged in Carriacou, Jamaica braces. Caribbean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gency. ReliefWeb. 2005-07-15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 ^ Jamaica buys $6billion disaster insurance - Inner workings of the Catastrophe Risk Scheme. Caribbean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gency. 2005-07-13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 ^ Assessing the Cost of Disasters on Jamaica's Infrastructure (PDF). Jamaica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2011 [2015-07-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7-30).
- ^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Dennis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3-17 [2014-06-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6-02).
- ^ Caribbean: Hurricanes Dennis & Emily Appeal No. 05EA14 Operations Update No. 1.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ReliefWeb. 2005-07-19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6).
- ^ El País. Tres muertos y miles de evacuados por la llegada del huracán Emily a la costa mexicana. Belt Iberica. 2005-07-18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Unattributed. Emily y Eugene dejan 4 muertos en Nuevo León, Tamaulipas y BCS. La Jordana. 2005-07-23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30).
- ^ 15.0 15.1 Descripción General de las Características e Impacto Socioeconómico del Huracán "Emily" en la República Mexicana (PDF). Centro Nacional de Prevención de Desastres: 11–20. 2005 [2013-1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4).
- ^ 16.0 16.1 16.2 NCDC Storm Events Database.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5 [200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5).
- ^ 17.0 17.1 Manager’s Report Exhibit No. 2800 (PD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5-08-05 [2015-07-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3-06).
- ^ 18.0 18.1 Descripción General de las Características e Impacto Socioeconómico en el Estado de Quintana Roo (PDF). Centro Nacional de Prevención de Desastres: 21–40. 2005 [2013-1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4).
- ^ 19.0 19.1 Guy Carpenter. Catastrophe Information - Hurricane Emily (PDF). CAT~I. 2005-07-20 [2007-12-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7).
- ^ 20.0 20.1 Texas weathers Emily with little damage. Associated Press. USA Today. 2005-07-19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9).
- ^ Texas Event Report: Strong Wind.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5 [200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5).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