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動物主題!

動物,或稱後生動物(Metazoan),是一群多細胞真核生物,在生物分類學上構成名為動物界學名Animalia)的分類階層。除了少數特例外,絕大多數動物會消耗有機物質,呼吸氧氣,能夠移動,能夠進行有性生殖,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從細胞的空心球(囊胚)中生長。目前已有逾150萬個現生的動物物種被發表,其中昆蟲是佔比最高的類群,約有100萬種——據估計,現生動物物種的實際總數可能超過700萬,而昆蟲佔了超過九成。動物的全長從8.5×10−6公尺到33.6米不等。它們彼此之間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間有着複雜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動物之中包括人類,但在口語中,「動物」一詞通常指人類以外的動物。針對動物的科學研究稱為動物學

請協助在隸屬於分類:動物的條目內容底端添加右邊的模板。
右邊的模板語法為:{{AnimalsPortal}}。

按此更新輪播條目

精選條目

Portrait of Linnaeus on a brown background with the word "Linne"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卡爾·馮·林奈瑞典語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過去曾譯成林内,受封貴族前名為卡爾·林奈烏斯Carl Linnaeus),由於瑞典學者階層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羅盧斯·林奈烏斯拉丁語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和醫生瑞典科學院創始人之一併擔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礎,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也被認為是現代生態學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寫,他的名字在拉丁語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後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於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個小鄉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並在1730年開始教授植物學。1735年至1738年之間,他居住在國外和做研究。他在荷蘭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之後,他回到瑞典的烏普薩拉,擔任了醫學和植物學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類各種植物和動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繼續搜集和分類各種動植物,並將成果出版了好幾卷。當他逝世的時候,他已經是歐洲最受讚譽的科學家之一。

瑞士哲學家盧梭在給林奈的信中寫到「告訴他我知道地球上沒有人比他更偉大」。德國學者歌德寫過:「除了莎士比亞斯賓諾莎,再沒有其他的先人對我的影響比林奈更強。」 除了這些讚譽,林奈還被稱為「植物學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個亞當」。

在植物學中,用L.來作為表明林奈的作者權的作者名縮寫。在一些較老得出版物中,有時林奈的作者名縮寫為「Linn.」。

Carl Linnaeus ( 23 May 1707 – 10 January 1778) was a Swedish botanist, physician, and zoologist, who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modern biological naming scheme of binomial nomenclature. He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taxonomy, and is also considered one of the fathers of modern ecology. Linnaeus was born in the countryside of Småland, in southern Sweden. He received most of his higher education at Uppsala University, and began giving lectures in botany there in 1730. He lived abroad between 1735 and 1738, where he studied and also published a first edition of his Systema Naturae in the Netherlands. He then returned to Sweden, where he becam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botany at Uppsala. In the 1740s, he was sent on several journeys through Sweden to find and classify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1750s and '60s, he continued to collect and classify animals, plants, and minerals, and published several volumes.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e wa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scientists in Europe.


精選圖片

White-necked petrel
White-necked petrel
Credit: JJ Harrison英語User:JJ Harrison

白翎海燕白領海燕(英語:White-necked petrel;學名:Pterodroma cervicalis),也稱為白頸海燕(英語:White-naped petrel),學術性的稱呼為:白領圓尾鸌;是一種存在於海島鸌科動物。 於白翎海燕的非「養育和繁殖」的季節,可以在幅員廣大的太平洋絕大多數區域見證其翱翔的姿態。 目前僅知白翎海燕會在新西蘭克馬德克群島中的麥考利島以及澳大利亞諾福克島菲利普島繁殖並養育其後代。 牠們原本在拉烏爾島繁衍並養育其幼鳥,但目前已經不見蹤跡

報告指出,那些在梅雷拉瓦島瓦努阿圖上繁衍的白翎海燕們與瓦努阿圖海燕英語Vanuatu petrel(學名:P. occulta)十分類似。瓦努阿圖海燕英語Vanuatu petrel被許多人認為是白翎海燕亞種(sub-species)。至於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的物種則為白翎海燕的「綜合種」("combined" species)。 目前僅知白翎海燕會在新西蘭克馬德克群島中的麥考利島以及澳大利亞諾福克島菲利普島 (諾福克島)繁殖並養育其後代。

The White-necked petrel (Pterodroma cervicalis) is a seabird in the family Procellariidae; adults measure some 43 centimetres (17 in) in length, with a wingspan of 95–105 centimetres (37–41 in). Although the species is found in much of the South Pacific, it breeds on only three islands and is thus considered vulnerable by the IUCN.

你知道嗎?

精選動物

A male Tasmanian devil in an aggressive posture
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現今只分佈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牠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袋狼於1936年滅絕後,袋獾成為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由於袋獾曾對塔斯馬尼亞島居民飼養的家畜造成威脅,因此當地政府也曾允許居民獵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為保育類動物,對牠們的狩獵行為才停止。

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腫瘤病嚴重影響了袋獾的數量,故袋獾已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現時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正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以減少這疾病對袋獾的影響。

每月名言

When the fox dies, fowls do not mourn.

—Anonymous

人類的愛,希望和恐懼與動物沒有什麼兩樣,他們就像陽光,出於同源,落於同地。 💖

如果我們瞭解狗真正的本性,並且知道如何鼓勵牠們,我們就能成為更好的主人。💖

動物是最可親近的朋友牠們從不提問,也從不指責。💖

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動物受苦受害。 💖

錢可以買到一條很優秀的狗,卻買不到牠搖尾的熱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倘若未能學到以愛心對待動物的觀念,將來可能造成其人格及行為發展的偏差。💖

—歐美研究報告

不相信對毛小孩都不能負責的人 還能對什麼負責。💖

接受某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甚至能夠像愛他們自己那樣去愛其他動物。💖

歡迎參與


敬邀您參與以下開放性任務

多媒體資源

en:Portal:Animals/WikiProjects

狗吠聲
三隻小貓咪頌
一隻在意大利羅馬吠叫的狗



分類

主題

相關主題

姊妹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