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动物/精选动物
Instructions
编辑The layout design for these subpages is at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排版.
- Add a new Selected article to the next available subpage.
- The list should only contain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given a quality rating of Good Articles.
- The "blurb" for all Selected articles should be approximately 8 lines, for appropriate formatting in the portal main page.
- Update "max=" to new total for its {{Random portal component}} on the main page.
Selected articles list
编辑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单孔目鸭嘴兽科动物。同科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
鸭嘴兽是半水生卵生,栖地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由发现相关物种的化石纪录知道,鸭嘴兽是其属(ornithorhynchus)的唯一活化石的代表。当其的标本被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使得当时欧洲的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物种。鸭嘴兽是为数不多的有毒哺乳类动物,雄性鸭嘴兽的后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质,人类被刺到会产生剧痛,甚至无法动弹。这种毒素使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持续时间从几天到数月。鸭嘴兽还有另一项奇妙的技能,它们是除了海豚之外,唯一电磁感应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独特性使它成为演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长成的鸭嘴兽体长通常为30至48公分;尾长10至15公分;体重500克至2公斤。由于没有明显的奶头,刚孵化的鸭嘴兽须寻找母兽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维生,约4个月哺乳期后独立生活,2岁半为成年。
除了哺乳期外,鸭嘴兽为独居生活。它们栖息于河川,以锐利而且带有蹼的脚在水中活动,并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鸭嘴兽是夜行性动物,也是肉食性动物,通常在清晨和黄昏时在水边猎食甲壳类、蚯蚓等动物。
鸭嘴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常作为全国性活动的吉祥物;澳大利亚20分硬币反面图案就是在水里的鸭嘴兽。直到20世纪初,它们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猎杀。虽然圈养计划失败与及鸭嘴兽易受环境污染影响,但是在人工保护下,它们目前还未走向灭绝。
The 美洲豹(学名:Panthera onca),也叫美洲虎,是豹属动物,胎生,乃猫科中继虎和狮之后的第三大物种,同时亦为西半球最大型和最强健的猫科动物,外表型态的确和豹极为相似,但较粗壮,圆斑中有黑点,生态位也较像虎。是美洲地区唯一的豹属动物。现时美洲豹分布于墨西哥至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除了已被发现在亚利桑那州的美洲豹繁殖族群(在图森南部),美洲豹自1900年代初开始就已在美国消失(地区性绝种)。虽然如此,一些美洲豹的族群仍然很可能存在于美国一些未被观察的地区,包括南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甚至德克萨斯州。
美洲豹的外貌与豹非常相似,但其体型一般比豹大,身躯也和虎一样健壮,行为和栖息的习性也与虎相似。美洲豹较喜欢栖于树木茂密的热带雨林,但它们亦会广泛分布于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它们生活于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样,是喜欢游泳的猫科动物。美洲豹爱独行,是蛰伏突袭的掠食者,在选择猎物方面,它们完全是投机取巧的。它们是顶级掠食者和基石物种,在平衡生态系统和调节猎物数量方面占著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豹有异常惊人的咬力,甚至比其他大猫也强得多[1],让它们能咬穿爬行动物的厚皮或甲壳[2]和使用一种不常见的杀戮方式:直接把猎物的颅骨从耳部咬穿,对猎物的脑部造成致命的损伤。[3]
豹是近危物种,其数量至今仍然正不断下降。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对美洲豹造成很大的威胁。虽然美洲豹的贸易已被全面禁止,但它们仍然常被人类捕杀,尤其是在南美洲,牧场工人和农夫经常与美洲豹发生冲突,而死伤的往往都是美洲豹,令它们的数量继续下降。美洲豹的数量已大幅下降,但其分布地仍然非常广大。美洲豹在很多美洲土著文化的神话中常常出现,包括马雅和阿兹特克。
袋獾(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现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
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身形与一只小狗差不多,但肌肉发达,十分壮硕。其特征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击时发出的臭味、刺耳的叫声,以及进食时的神态。除狩猎外,袋獾也进食腐肉。它们通常单独行动,但有时也与其他袋獾一起进食。
在袋狼于1936年灭绝后,袋獾成为现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由于袋獾曾对塔斯马尼亚岛居民饲养的家畜造成威胁,因此当地政府也曾允许居民猎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为保育类动物,对它们的狩猎行为才停止。
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肿瘤病严重影响了袋獾的数量,故袋獾已于2008年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现时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正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以减少这疾病对袋獾的影响。
爪哇犀牛(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牛是近亲。目前几近于绝种,只剩下五十至六十头左右,因为过度捕杀,目前仅在印尼的爪哇岛还有一个种群残存,其中印度亚种和越南亚种已经灭绝。爪哇犀牛在1989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用红外线照相机拍到,当时相信至少还有大约13只的族群(为爪哇犀牛的亚种越南爪哇犀牛);但因为越南保护措施的无力,以及偷猎者猎杀手段的不断升级,越南的爪哇犀牛已在2010年4月因为持续偷猎的猖獗最终灭绝。现在仅仅在印尼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还有50多头存活。爪哇犀牛不像其他犀牛会冲撞太靠近的人或动物,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爪哇犀牛便会逃之夭夭。
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亚洲象属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异龙或跃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到13米。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至早提通阶,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4]。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5]。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所发现。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短尾猫(学名:Lynx rufus)[6]是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猫科动物,其下已知有12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大部分的美国本土。短尾猫是有很强适应力的掠食者,栖息在林地、半沙漠、城市及沼泽。它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原有的分布地区,并有一定数量。
短尾猫的毛皮呈灰色至褐色,面上有须,耳朵有黑毛,外表像其他中等身型的猞猁。它们比加拿大猞猁细小,但较家猫大两倍。它们的前肢上有明显的黑带,粗短的尾巴端呈黑色。
虽然短尾猫喜欢吃兔及野兔,但仍会捕猎昆虫、小型的啮齿目,以及鹿、叉角羚等。它们选择猎物会视乎地点及栖息地、季节及猎物的数量。它们像大部分的猫科般是有领域的,多是独自生活,不过仍有一些领域是重叠的。它们使用多种方法来标示疆界,包括爪痕、尿液及粪便等。短尾猫于冬天至春天期间生育,妊娠期为两个月。
短尾猫虽然被人类为运动及毛皮而猎杀,但其数量却没有显著减少。短尾猫亦在美洲原住民神话及欧洲传说中出现。
蛇发女怪龙属(学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龙或戈尔冈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约7650万至7500万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亚伯达省发现,可能还有美国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龙科,蛇发女怪龙是双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龙,有很多大型、锋利的牙齿。它的前肢相当小,具有两指。蛇发女怪龙的最近亲是艾伯塔龙,而与体型更大的暴龙的关系较远。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非常类似,两者间的差异在于牙齿与颅骨的细微特征。因此部分科学家主张蛇发女怪龙是艾伯塔龙的一个种,如果属实,蛇发女怪龙将成为艾伯塔龙的一个次异名。
蛇发女怪龙生存于西部内陆海道西岸的泛滥平原。蛇发女怪龙是种顶级掠食动物,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可能猎食大型的角龙科及鸭嘴龙科。在一些地区,它与其他暴龙科共同生存,例如惧龙。虽然这些动物的体型相近,但证据显示它们占据者不同的生态位。
蛇发女怪龙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描述、命名。模式种是平衡蛇发女怪龙(G. libratus),也是目前唯一的种,过去曾有其他种被归类于蛇发女怪龙。目前已发现超过20具蛇发女怪龙的身体化石,它们因而成为暴龙科中有最多化石纪录的恐龙。众多的化石纪录,使科学家可以研究蛇发女怪龙的个体发生学、生长模式、与其他生理学层面。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9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9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0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0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1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1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2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2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3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3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4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4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5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5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6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6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7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7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8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8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9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19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20
Portal:动物/精选动物/20
Nominations
编辑- Adding articles
- Feel free to add Featured quality animal articles to the above list.
- If you are unsure or do not know how to add an entry, feel free to post a question, suggestion or nomination here below, or at the talk page Portal talk:动物.
- ^ Stephen Wroe, Colin McHenry, and Jeffrey Thomason. Bite club: comparative bite force in big biting mamm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redatory behavior in fossil tax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Royal Society). 2006, 272 (1563): 619–625 [2006-08-07]. doi:10.1098/rspb.2004.2986.
- ^ Hamdig, Paul. Sympatric Jaguar and Puma. Ecology Online Sweden via archive.org. [2009-03-19].
- ^ Rosa CL de la and Nocke, 2000. A guide to the carnivores of Central America: natural histor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978-0-292-71604-9
- ^ (英文)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Biostratigraphy of dinosaurs in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Interior, U.S.A." Pp. 77–114 in Gillette, D.D. (ed.),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in Utah. Utah Geological Survey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99-1.
- ^ (英文)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 ^ Wozencraft, W.C. Order Carnivora. Wilson, D.E. & Reeder, D.M. (编).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542.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NLC 00123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