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星乂夜月/幽默理論
有許多幽默理論試圖解釋什麼是幽默、幽默在社會的功能以及什麼是幽默。在解釋幽默的流行理論中,其中有心理學理論,當中絕大多數認為幽默是非常健康的行為。有些精神理論認為幽默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謎,非常像神秘主義。[1]儘管可以找到各種經典的幽默和歡笑理論,但在當代學術文獻中,三種幽默理論不斷出現:救濟理論、優越理論和不協調論。[2]在目前的幽默研究人員中,關於這三種幽默理論中哪一種最可行尚無共識。 每個人的支持者最初都聲稱他們的理論能夠解釋所有幽默案例。[3]但是,他們現在承認,儘管每種理論通常都涵蓋其自身的關注領域,但是許多幽默實例可以用一種以上的理論來解釋。[4][5]例如,不一致和優勢理論似乎描述了共同創造幽默的互補機制。[6]
救濟理論
編輯救濟理論認為,笑是一種穩態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可以減輕心理壓力。[2][3][7]因此,幽默可以有助於減輕由恐懼引起的緊張感。[8] 根據救濟理論,歡笑是神經能量所釋放的結果。 此理論還認為,幽默主要用於克服社會文化障礙並揭示壓抑的欲望。據逆,這也是我們在撓癢且會產生笑的原因,這是由於隨着歡笑的人而產生的緊張感。[9] 根據赫伯特·斯賓塞的說法,歡笑是一種「經濟現象」,其作用是調劑因錯誤或錯誤的期望而產生的「精神能量」。後一種觀點也得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支持。
優越理論
編輯幽默的優越性理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普遍的想法是,一個人嘲笑他人的不幸,因為這些不幸在他人缺點的背景下斷言了他的優越性。[10] 柏拉圖引述蘇格拉底說,荒謬的特徵是表現出了自我愚昧。[11] 對於亞里士多德,我們嘲笑劣等或醜陋的人,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優越感感到高興。[12] 優越感通常是基於群體的不足或與社會內部規範的偏離。[13]
不協調理論
編輯不協調理論指出,在某種情況下所涉及的概念與認為與該概念有某種關係和真實對象之間產生不協調時,就會產生幽默。 [10]
由於該理論的重點不是本身的不一致性,而是其實現和解決(即將所討論的對象置於真實關係中),因此通常稱為不一致性理論。 [10]
弗朗西斯·哈欽森在《笑1聲中的思想 ,1725年》中表達了什麼是幽默,該思想成為可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笑是對不協調感的回應。[14] 阿瑟·叔本華寫道,感知的不一致是在概念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對象之間。 黑格爾幾乎持完全相同的觀點,但將這個概念視為「外觀」,並認為笑聲會完全否定這種外觀。
不一致理論的第一個表述歸因於蘇格蘭詩人比蒂。 [15]
然而,不協調理論最著名的版本是康德,他對可笑描述作「一種緊張的期望突然變成了虛無」。[16] 亨利·柏格森則試圖通過將不一致性簡化為「活着的」和「機械的」來完善它。 [17]
在伯格森這樣的不協調理論仍在流行期間,人們常常對幽默觀點轉變的理論進行爭論,例如約翰·莫雷爾和羅伯特·拉塔之間的幽默研究系列的辯論。[18]莫雷爾提出了大多數同時存在的不協調理論 ,而拉達則側重於由突然解決某種問題而產生的「認知轉變」。
幽默經常包含意料之外的、常常是突然的視角轉變,這讓不一致理論得到支持。拉塔和布萊恩·博伊德為這一觀點辯護。 [19] 博伊德認為這種轉變是從認真到發揮,幾乎所有事物都可能成為扭曲的對象,且這正是人類創造力的領域(尤其是科學和藝術),這種轉變是由「結構映射」( Koestler稱為「 二元化」)創造新的含義而產生的。 [20] 亞瑟·科斯特勒認為,當建立兩個不同概念並在它們之間產生碰撞時,就會產生幽默。
其他理論
編輯基於腳本的幽默語義理論
編輯Victor Raskin在1985年出版的「幽默的語義機制」中介紹了基於腳本的幽默語義理論(SSTH)。 [21] 它是幽默不一致理論(見上文)概念的變體,但它是第一個將其方法識別為唯一語言學的理論。 因此,它只涉及口頭幽默:敘事或謎語笑話中使用的書面和口頭語。
標題中引用的語言文字(也稱為框架)包括:對於任何既定的詞語,「圍繞詞語並由它引起母語者內部認知結構的大量語義信息」。[22] 這些腳本比詞語的詞彙定義擴展了更多的內容。它們包含說話者對他的世界中存在的概念的完全了解。 因此,以母語為母語的人對於他們共同的詞語具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腳本。
要產生口頭笑話的幽默感,拉斯金假定,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 「(i)文本與兩個不同的語義腳本完全或部分兼容。
- (ii)與文本兼容的兩個腳本是相反的, 可以認為與文本相容的兩個腳本在此文本上完全或部分重疊。」 [23]
當笑話結尾處的哏引起了聽眾的理解從主要(或更明顯)的話題轉移到次要的話題時,就會產生幽默感。
例如,拉斯金使用以下笑話:
- 「醫生在家裏嗎?」病人在支氣管耳語中問。 「不,」醫生年輕漂亮的妻子低聲回答。 「快進來。」 [24]
對於此示例,笑話中包含的兩個腳本是醫生和愛人。我們對「年輕貌美的妻子」的低語回答引起了從一種切換到另一種的轉變。 該答覆僅在LOVER腳本中有意義,而在支氣管患者要在其(家庭)辦公室看醫生的腳本中卻沒有任何意義。 拉斯金以更多的笑話進一步擴展了他的分析,研究了每種腳本在文本中是如何重疊和彼此相對的。 [25]
為了滿足開玩笑的第二個條件,拉斯金引入了不同類型的劇本對立。部分清單包括:實際(非實際),正常(異常),可能(不可能),好(壞),生命(死亡),淫穢(非淫穢),金錢(無金錢),身材高(低) 。[26] 可能與笑話相反的腳本完整列表是有限的,並且在文化上是相關的。例如,蘇聯的政治幽默沒有在猶太幽默發現的相同劇本。[27] 但是,對於所有笑話,為了生成幽默,必須在既定笑話中包含的兩個腳本之間建立聯繫。 「 ...一個人不能簡單地將兩個不協調的事物並列地開個玩笑,而必須找到一種巧妙的方法使它們在一起構成歡笑的感覺。」 [28]
語言幽默通論
編輯維克多·拉斯金和薩爾瓦托·阿塔多在「腳本理論的修訂:笑話相似度和笑話表示模型」一文中提出了口頭幽默通論(GTVH)。 [29] 它把Raskin的基於腳本的幽默語義學理論(SSTH)提出的腳本反對(SO)思想整合到GTVH中,作為六個獨立知識資源(KR)之一。 [30][31]這些知識資源可以用於為單個言語笑話建立模型,並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似度和差異度。該理論提出的知識資源是: [32]
- 腳本相反派(SO)引用了拉斯金的SSTH中包含的腳本反對派。 其中包括主題:例如真實(不真實)、真實(非真實)、正常(異常)、可能(不可能)。
- 邏輯機制(LM)是指在笑話中連接不同腳本的機制。 這些範圍從雙關語等簡單的口頭技巧到諸如錯誤的邏輯或錯誤的類比之類成為更複雜的邏輯機制。
- 情境(SI)可以包括講故事所需的物體、活動、工具、道具。
- 目標(TA)成為笑話「目標」標簽,該標籤用於發展和鞏固種族、職業等相關的定型觀念。
- 敘事策略(NS)解決了笑話的敘事形式,可以是簡單的敘事、對話或謎語。 它試圖對口頭幽默的不同體裁和子體裁進行分類。 在隨後的研究中,Attardo擴展了敘事策略,使其包括各種長度的口頭和印刷幽默敘事,而不僅僅是玩笑。 [33]
- 語言(LA) 「 ...包含對文本進行語言表達所需的所有信息。 它負責確切的措辭……以及功能元素的位置。」 [34]
為了說明他們的理論,作者使用了7個燈泡笑話示例 ,每個示例都由一個知識資源轉移所產生。[25] 每個知識資源都以「腳本對立」從上至下進行分層排序,具有「確定自身以下參數的能力,並由自身上方的參數確定」。
與拉斯金的基於腳本的語義理論(SSTH)相比,該理論(GTVH)的優點之一是,通過包含敘事策略(NS),可以對所有幽默文本進行分類。拉斯金(Raskin)的SSTH只處理笑話,而GTVH則考慮從自發的一線話到有趣的故事和文學的所有幽默文本。通過確定任意兩個幽默作品中有多少相同的知識資源,該理論也可以用於定義兩者之間的相似程度。
關於知識資源的排序,已經進行了很多討論。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幽默研究者Willibald Ruch [35]希望通過經驗測試知識資源的排序,但僅獲得部分成功。 [36] [37] 然而,在進一步研究使幽默變得有趣的方面,已證明GTVH中列出的知識資源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豐富。 [38]
幽默的計算神經理論
編輯Suslov在1992年提出了幽默感理論的計算模型。[39]對一般信息處理方案的研究表明,特定錯誤的可能性是有可能的,條件是必須意識到錯誤版本時中迅速刪除。這種特定的故障可以通過心理上的幽默效果來識別:它完全對應於不一致理論。然而,本質上新的成份和時間的作用,經已被添加到眾所周知的歧義作用中。在生物系統中,幽默感無可避免地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因為它的生物學功能包括加快將處理後的信息傳遞到意識中並更有效地利用大腦資源。該理論在神經網絡中得到實現時[40],自然證明了Spencer關於歡笑機制的假設:錯誤版本的刪除對應於神經網絡某些部分的清零,並且神經元的過多能量被拋出到運動皮層,從而引起肌肉收縮。
該理論以平等的立場對待由語言手段(言語幽默)以及視覺(漫畫,小丑表演)或歡笑所產生的幽默效果。該理論解釋了人們對幽默的敏感性及其自然差異,例如:過時的笑話沒有幽默效果。即使語調在講笑話、及其緊張笑聲中的作用等。 根據這一理論,幽默具有純粹的生物學淵源,而其社會功能後來才出現。 這個結論與已知的事實相對應,即猴子(如查爾斯·達爾文指出)和老鼠(如最近發現的)在玩耍時都具有像笑一樣的特質,從而得出了某種潛在的幽默形式的結論。 [41]
該理論的實踐需要大量的數據庫,最近建議在自動方式下創建它們。 [42]
幽默的本體-認知論
編輯P. Marteinson(2006)提出的本體論-幽默的幽默理論(OETC)斷言笑是對認知僵局的一種反應。然而這是一個認識論難題,在該難題中,受試者認為社交存在本身突然不再是真實存在任何事實或規範意義上。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在現實世界中,只有本體上是真實的物質,才如在可笑感知的那一瞬間唯一保留在腦海中的感知。 該理論認為,在柏格森,人類接受為真正的規範性非物質的知覺,如社會認同、神經事實知覺,也即個人主體混合了兩人在一起的感覺,以便通過假設住他們同樣真實。 可笑的產生是因為他們不安。在許多範式案例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感知現實可以與社會現實相牴觸並反駁社會現實,Martinson稱其為Deculturation。另外,感知現實似乎與社會現實的其他要素相矛盾,他稱之為「相對化」。 根據馬丁的說法,笑聲是用來重置和重新啟動社會認知能力的,這種能力由於喜劇情境出現但又變得無能為力:它只能以愉快的心情麻醉了心靈,並允許人們忘記喜劇性刺激措施。作為將幽默反應傳達給社會其他成員的眾所周知的功能。 [43]
性選擇
編輯進化心理學家,傑弗里·米勒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幽默對於生活早期的人類沒有生存價值。 他提出,諸如幽默之類的人類特徵是通過性選擇而演變而來的。 他認為,幽默已成為其他具有生存價值的特徵的指標,例如人類智力。 [44]
發現錯誤的推理
編輯2011年,赫爾利(Hurley)、丹尼特(Dennett)和亞當斯(Adams)等三位研究人員出版了一本書,回顧了以前的幽默理論和許多特定的笑話。 他們提出了幽默進化的理論,因為幽默可以增強大腦發現主動信念結構中錯誤的能力,即發現錯誤推理的能力。 [45] 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性選擇理論是一致的,因為如上所述,幽默將是一個重要的生存特徵的可靠指標:發現錯誤推理的能力。 但是,這三位研究人員認為,幽默從根本上來說很重要,因為幽默是使人的大腦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表現出色的機制。 因此,根據他們的說法,幽默甚至對早期人類也具有生存價值,因為幽默增強了生存所必需的神經迴路。
錯誤歸因理論
編輯錯誤歸因是一種幽默理論,它解釋了聽眾無法確定他們為什麼認為笑話很有趣的原因。這套理論是Zillmann&Bryant(1980)在其發表於《實驗性社會心理學雜誌 》上的文章「幽默的錯誤分配理論」中得出的。 他們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機智及其無意識的關係 》中得出了該理論的批判概念(註: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機智與幽默是分開的),最初於1905年出版。
善意理論
編輯善意理論(BVT)由研究人員A. Peter McGraw和Caleb Warren研究得出。BVT整合了完全不同的幽默理論,得出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就會發生幽默:1)某種事物違反着人們對世界「本應如何」的感覺,2)威脅形勢是善意的,並且3)一個人看到了兩者同時解釋。 [46] [47]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幽默的違反很可能起源於明顯的身體威脅,例如在比賽和高興中表現出來的威脅。 隨着人類的發展,引起幽默的情況可能從身體威脅擴大到其他的侵犯,包括侵犯個人尊嚴(例如打鬧,戲弄)、語言規範(例如雙關語,不正當行為)、社會規範(例如奇怪的行為,過度的笑話)、甚至道德規範(例如不敬的行為)。BVT建議,只要意識到威脅局勢是善意的、任何威脅到人們對世界「本來應該如何」的感覺事物都是幽默的。 [46]
善意還有多種方法。 麥格勞和沃倫在道德違法行為領域檢驗了三種情況。如果一個規範表明某件事是錯誤的,但另一項表明它是良性的、當一個人在心理上遠離違規行為或僅僅虛弱地遵守違規行為時,違規行為也是屬於善意的。 [48]
例如,麥格勞(McGraw)和沃倫(Warren)發現,人們在讀到一所教堂在胡亂地招募新成員時,都非常反感。 然而,很多人也同時感到好笑。這與BVT一致,參與教堂的人比沒有參加教與的人發笑的可能性較小,這因上教堂的人更多地相信教堂是神聖的,因此,他們認為取笑教堂的行為是善意的可能性較小。 [49]
幽默作為防禦機制
編輯根據喬治·埃曼·瓦蘭特 ( George Eman Vaillant, 1977)的分類,幽默是第四級防禦機制 :公開表達思想和感覺(特別是那些不願集中精力或談不上談論的東西),會給他人帶來愉悅。 幽默探討了任何事件中固有的荒謬性,使某人可以「直話直說」,而「機智」則是一種替代形式(第3級)。機智是指以幽默的方式解除武裝的嚴肅或令人痛苦的事情,這些思想雖然令人苦惱,但因幽默而被繞過。
幽默感,嚴肅感
編輯一個人必須具有幽默感和嚴肅感,以區別看待事情。當幽默被用來表達觀點時,則需要一種更加敏銳的感覺。[50][51] 心理學家研究了如何利用幽默表達具有嚴肅性的事情,就像宮廷小丑通過幽默傳達嚴肅的信息一樣。相反,當不打算認真對待幽默時,幽默中的不良品味可能會越過界線,儘管不是故意的,但還是要認真對待,甚至應該停止[52]
隱喻與轉喻
編輯托尼·韋爾採用比科斯特勒更形式化的計算方法,利用科斯特勒以及狄德·根特納的結構理論啟發,寫出了隱喻和轉喻在幽默中的作用[53][54][55]。還有喬治·拉科夫 ( 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 ( Mark Johnson )的概念隱喻理論,以及馬克·特納 ( Mark Turner)和吉爾斯·富康尼耶 ( Gilles Fauconnier )的概念融合理論。
奧香農幽默模型
編輯O'Shannon幽默模型(OMOH)由Dan O'Shannon在2012年出版的「您在笑什麼?喜劇事件的綜合指南」中引入。 [56] 該模型將喜劇的所有常規分支集成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中。 該框架包括四個主要部分: 上下文 , 信息 , 意識方面以及增強劑/抑制劑 。 在與喜劇信息相遇之前,上下文元素作為接收因素在起作用。 此信息將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過程來解釋,並且包含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基於預測可能性)。 這個程度可能很高,也可能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從意識的多個方面(喜劇的內部現實,幽默的外部作用,對上下文的影響,對其他接收者的影響等)同時查看信息。 )。 這些部分中的任何元素都可能觸發增強劑/抑制劑(優越感,緩解,攻擊性,認同感,震驚感等),這會影響接收者的最終反應。 該模型的各種交互作用可實現多種喜劇形式。例如,如果一個笑話觸發了優越感,侵略性,緩解感或認同感,就不必依賴於高度的不一致。 同樣,高度不協調的幽默可能會觸發內臟反應,而結構良好,低不協調的文字遊戲可能會引發更欣賞的響應。 該書中還包括:解釋內臟和社交笑聲的進化論,以及喜劇熵現象。
未注意到的回退到以前的行為模式
編輯該模型將笑聲定義為一種聲音信號,以使個人意識到以前行為模式的未注意回退。 在某種程度上,它統一了優越性和不協調性理論。通過人類兩足動物的發展,發癢也被認為與幽默有着明確的關係。 [57]
柏格森
編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在《笑:漫畫意義》中,對物質、記憶、生活和意識哲學研究而著稱 ,他試圖確定漫畫的規律並理解漫畫情況的根本原因。[58]他的方法在於確定漫畫的起因,而不是分析其影響。他還處理與人類生活、集體想像力和藝術有關的笑聲,以更好地了解社會。[59]本文的理論之一是,笑是一種集體活動,在迫使人們消除其惡習中具有社會和道德作用。這是行為統一的一個因素,因為它譴責可笑和古怪的行為。[60]
在這篇文章中,伯格森還斷言,所有喜劇情境的產生都是由一個中心原因引起的:應用於生活的機制。漫畫的基本根源是生活中缺乏靈活性和僵化性。對於伯格森來說,生活的本質是運動、彈性和柔韌性 ,每一種喜劇情境都是由於生活中存在僵化和缺乏彈性。因此,對於伯格森來說,漫畫的來源不是醜陋,而是生活的僵化。[61]Bergson採取的所有示例(例如,一個人倒在街上、一個人的模仿、一個慣例和規則的自動應用,心不在焉、說話者的重複手勢、兩個面孔之間的相似性)都是可笑的情況,因為他們給人的印象是生活解除了僵化、自動和機制。
柏格森最後指出,大多數喜劇場景原本都不是可笑的,因為它們是集體習慣的一部分。[62] 他將歡笑定義為一種智力活動,需要立即處理喜劇情境,這與任何形式的情感或情感無關 。 [63] 當注意力和想像集中在身體的僵化時,這種情況是可笑的。因此,當某人給人以事物或機器的印象時,他或她是可笑的。 [[Category:心理学理论]]
- ^ Raymond Smullyan, "The Planet Without Laughter", This Book Needs No Title: A Budget of Living Paradox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0). Copyright (c) 1980 by Raymond M. Smullyan
- ^ 2.0 2.1 Buijzen, M.; Valkenburg, P. M.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Humor in Audiovisual Media. Media Psychology. 2004, 6 (2): 147–167. doi:10.1207/s1532785xmep0602_2.
- ^ 3.0 3.1 Meyer, J. C. Humor as a Double-Edged Sword: Four Functions of Humor i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0, 10 (3): 310–331. doi:10.1111/j.1468-2885.2000.tb00194.x.
- ^ Berger, A. A. (1993). An Anatomy of Humor.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 Veatch, T. C. A theory of humor. Humor. 1998, 11 (2): 161–215. doi:10.1515/humr.1998.11.2.161.
- ^ Vandaele, J. Humor Mechanisms in Film Comedy: Incongruity and Superiority. Poetics Today. 2002, 23 (2): 221–249. doi:10.1215/03335372-23-2-221.
- ^ Berlyne, D. E. (1972). "Humour and its kin", in J. H. Goldstein & P. E. McGhee (Eds.), The Psychology of Humour (pp. 43–60). New York: Academic.
- ^ C. George Boeree. Humor. Webspace.ship.edu. [11 December 2012].
- ^ Schaeffer, N. (1981). The Art of Laught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10.0 10.1 10.2 M.P. Mulder, A. Nijholt (2002) "Humour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
- ^ Plato, Philebus 49b ff.
- ^ Poetics, 1449a, p. 34-35.
- ^ Goldstein, Jeffery. Theoretical notes on hum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6, 26 (3): 104–112. doi:10.1111/j.1460-2466.1976.tb01912.x.
- ^ Peter Ludwig Berger Redeeming Laughter: The Comic Dimension of Human Experience (1997) p.22
- ^ J.Beattie, Essays (William Creech, Edinburg, 1776).
- ^ Laurie, Timothy; Hickey-Moody, Anna, Masculinity and Ridicule, Gender: Laughter (Farmington Hills, MI: Macmillan Reference), 2017: 216–217
- ^ Henri Bergson,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1900) English translation 1914.
- ^ Robert L. Latta (1999) The Basic Humor Process: A Cognitive-Shift Theory and the Case against Incongruity,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6103-6 (Humor Research no. 5)
- ^ Boyd, B. Laughter and Literature: A Play Theory of Humor.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004, 28 (1): 1–22. doi:10.1353/phl.2004.0002.
- ^ Koestler, Arthur (1964): "The Act of Creation".
- ^ Victor Raskin (1985). 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 (302 pp.). Dordrecht - Boston - Lancaster: D. Reidel.
- ^ Raskin (1985), pg. 46.
- ^ Raskin (1985), pg. 99.
- ^ Raskin (1985), pg. 100.
- ^ 25.0 25.1 Krikmann, A.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ur. Folklore: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lklore. 2006, 33: 27–58. doi:10.7592/FEJF2006.33.kriku. 無效
|subscription=free
(幫助) - ^ Raskin (1985), pp. 113 - 114.
- ^ Raskin (1985), see Table of Contents.
- ^ Katrina E. Triezenberg (2008). "Humor in Literature", pg. 537. In Primer of Humor Research, ed. Victor Raskin.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 ^ Attardo, S.; Raskin, V. Script theory revis(it)ed: 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 Humor. 1991, 4 (3–4): 293–347. doi:10.1515/humr.1991.4.3-4.293.
- ^ Robert Lew (1996). "An ambiguity-based theory of the linguistic verbal joke in English.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April 1996". Poznan, Poland, unpublished thesis.
- ^ The other 5 KRs had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 Attardo's five-level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 See Hofstadter, D.; Gabora, L.; Raskin, V.; Attardo, S. Synopsis of the Workshop on Humor and Cognition. Humor. 1989, 2 (4): 417–440. doi:10.1515/humr.1989.2.4.407.
- ^ Salvatore Attardo (1994). 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 pp. 223 - 226.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 ^ Salvatore Attardo (2001). Humorous Texts: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is.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 ^ Attardo (1994), pg. 223.
- ^ de:Willibald Ruch
- ^ Ruch, W.; Attardo, S.; Raskin, V. Toward a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PDF). Humor. 1993, 6 (2): 123–136. doi:10.1515/humr.1993.6.2.123.
- ^ Both the test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s are described in Krikman (2006), pp. 38-39.
- ^ Tarez Samra Graban (2008). "Rhetoric, composition, and humor studies", pg. 425 ff. In Primer of Humor Research, ed. Victor Raskin.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 ^ I.M.Suslov, Computer Model of "a Sense of Humour". I. General Algorithm. Biofizika SSSR 37, 318 (1992) [Biophysics 37, 242 (1992)].
- ^ I.M.Suslov, "Computer Model of "a Sense of Humour". II. Realization in Neural Networks. Biofizika SSSR 37, 325 (1992) [Biophysics {\bf 37}, 249 (1992).
- ^ Panksepp, J. Beyond a Joke: From Animal Laughter to Human Joy?. Science. 2005, 308 (5718): 62–63. PMID 15802592. doi:10.1126/science.1112066.
- ^ I.M.Suslov, to Realize "a Sense of Humour" in Computers?.
- ^ P. Marteinson (2006)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mic, Legas Press, Ottawa, ISBN 978-1-894508-91-9
- ^ 2001, The Mating Mind, by Geoffrey Miller
- ^ Hurley, Matthew M., Dennet, Daniel C., and Adams, Reginald B. Jr. Inside Jokes: Using Humor to Reverse-Engineer the Mind. The MIT Press. 2011. ISBN 978-0-262-01582-0.
- ^ 46.0 46.1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leeds-faculty.colorado.edu. [2020-03-15].
- ^ Warren, Caleb; McGraw, A. Peter.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Rochester, NY. 2015-02-02. SSRN 2559414 (英語).
-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of humor – guest post by Dr Peter McGraw | Psychology of Humor. [2020-03-16] (美國英語).
- ^ http://leeds-faculty.colorado.edu/mcgrawp/pdf/mcgraw.warren.2010.pdf
- ^ Dukore, B. F. Seriousness Redeemed by Frivolity: Ayckbourn's Intimate Exchanges. Modern Drama 53 (4). 2010: 447–470. doi:10.1353/mdr.2010.0026.
- ^ Yarwood, D. L. When Congress makes a joke: Congressional humor as serious and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Humor. 2001, 14 (4): 359–394. doi:10.1515/humr.2001.010.
- ^ Emerson, J. P. Negotiating the Serious Import of Humor. Sociometry. 1969, 32 (2): 169–181. JSTOR 2786261. doi:10.2307/2786261.
- ^ Veale, Tony (2003):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Cognitive Trump-Cards of Linguistic Humor" (Afflatus.uce.ie)
- ^ Veale, T.; Feyaerts, K.; Brône, 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dversarial humor. Humor. 2006, 19 (3): 305–339. Bibcode:10.1.1.146.5649 請檢查
|bibcode=
值 (幫助). doi:10.1515/HUMOR.2006.016. - ^ Veale, T. Incongruity in humor: Root cause or epiphenomenon?. Humor. 2004, 17 (4): 419–428. doi:10.1515/humr.2004.17.4.419.
- ^ O'Shannon, Dan. What Are You Laughing A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Comedic Event. 2012.
- ^ Dramlitsch, T., 2018: "The Origin of Humor", ISBN 978-1720264637
- ^ Henri Bergson, Le Rire, Avant-Propos on Wikisource (法語)
- ^ Bergson, Henri. Le Rire, "Préface" on Wikisource (法語)
- ^ Bergson, Henri.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Chapter I (II) - online version on Project Gutenberg
- ^ Bergson, Laughter, Chapter I (III)
- ^ Bergson, Laughter, Chapter I (V)
- ^ Bergson, Laughter, Chapter 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