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相關系數

一致性相關系數是在統計學中評估兩個變數之間的一致性(例如再現性或評分者間信度)的一種方法。

定義

編輯

一致性相關系數( )定義如下:[1]

 

其中,  分別是各組變量的平均值  是相對應的變異數 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這是因為,根據定義:[1]

 

如有 對數據   ,則一致性相關系數為:

 

其中平均值計算方式如下

 

變異數計算方式如下:

 

共變異數計算方式如下:

 

普通相關係數(Pearson 相關系數)並不受使用有偏或無偏方法估計變異數所影響,但一致性相關系數並非如此。在Lin所發表的原始論文中建議以1/N 進行標準化,[1]但在另一篇論文,尼克森似乎以 1/(N-1)進行標準化。[2]因此以不同方式計算一致性相關系數,結果可能略有不同。

與其他相關性指標的關係

編輯

一致性相關系數與某些稱為組內相關的相關性指標幾乎相同。針對不同資料集,比較其一致性相關系數與「普通」的組內相關,發現兩者之間差異甚微。[2] 也有人指出一致性相關系數的概念與 Krippendorff在1970年發表的結果很類似。[3][4]

在Lin的原始論文,曾建議一種適用於多個(不只兩個)類別的型式。[1]十多年以後該型式被提出修正。[5]

使用一致性相關系數的例子之一,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腦部掃描的分析方法之比較。 [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Lawrence I-Kuei Lin. A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evaluate reproducibility. Biometrics. March 1989, 45 (1): 255–268. JSTOR 2532051. PMID 2720055. doi:10.2307/2532051.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LinL1989Concordance」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 ^ 2.0 2.1 Carol A. E. Nickerson. A Note on "A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Evaluate Reproducibility. Biometrics. December 1997, 53 (4): 1503–1507. JSTOR 2533516. doi:10.2307/2533516.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NickersonC1997Note」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Reinhold Müller; Petra Büttner.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Statistics in Medicine. December 1994, 13 (23–24): 2465–2476. PMID 7701147. doi:10.1002/sim.4780132310. 
  4. ^ Klaus Krippendorff. E. F. Borgatta , 編. Bivariate Agreement Coefficients for Reliability of Data.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0, 2: 139–150. JSTOR 270787. doi:10.2307/270787. 
  5. ^ Lawrence I-Kuei Lin. A Note on the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iometrics. March 2000, 56: 324–325. doi:10.1111/j.0006-341X.2000.00324.x . 
  6. ^ N Lange; S C Strother; J R Anderson; F A Nielsen; A P Holmes; T Kolenda; R Savoy; L K Hansen. Plurality and resemblance in fMRI data analysis. 神經圖像. 1999-09, 10 (3 Pt 1): 282–303. CiteSeerX 10.1.1.158.6688 . ISSN 1053-8119. PMID 10458943. doi:10.1006/NIMG.1999.0472. Wikidata Q210126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