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學兵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4月30日) |
東北軍學兵隊是1936年張學良在北平與華北各地招收東北流亡學生與華北知識青年編成的一支東北軍的學兵隊伍,總計約400餘人,實際受中共東北軍工委掌握與領導。其中很多人成為中共高級領導幹部。[1]
歷史
編輯1935年夏,共產國際七大通過了在各國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名義公佈了《八一宣言》。1935年12月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的新路線,召開政治局會議(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首先要做東北軍的爭取工作。1936年4月9日至10日,張學良與周恩來秘密舉行了膚施會談。1936年5月初,北方局在天津決定成立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瀾波,由北方局柯慶施直接領導;1936年7、8月改為中央直接領導,周恩來負責。1936年7月初,張學良與地下黨負責人宋黎談辦軍校問題,張學良擔心南京當局不會同意,舉定辦一個學兵隊,放在衛隊二營。由宋黎、參秘室主任應德田、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具體籌辦。「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新的血液,輸送到各部隊中去,以便改造部隊,為抗日做準備。」[2]
1936年8月,宋黎通過北方局安排北平地下黨組織為學兵隊招收學員,招來的大部分是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大中學生,不少是民先隊員,一部分是社會進步青年,少部分是身份暴露不宜繼續在華北的地下黨員。共計110餘人,在西直門車站乘坐3節悶罐軍列赴西安,途中成立臨時黨工委,書記郭峰。1936年9月18日,東北軍學兵隊在西安正式成立。第二批120人於10月下旬到達西安,由趙天野帶隊。第三批200多人,由關時潤(吳俊如,參密室參謀)和吳鐸兩人去北平聯繫的,時值西安事變爆發,北平當局阻撓,因而這批人員分散了,一部分輾轉到西安,一部分去了延安。除此之外,還有十幾名學生隊員,是東北軍子弟及西安各救亡團體介紹的。
第一、第二、第三批學兵分別編為學兵一連、四連、三連。駐西安東城門樓子。隊長康博纓,隊附於維哲分任,隊附孫巨奎專門負責對外聯絡工作。各分隊長一律由東北軍各軍師中挑選,各班班長則由手槍營中選調,另由每班學生中選一名副班長,也叫政治班長。軍事訓練計劃由於維哲負責擬定,確定以三個月為一期,以完成連的制式教練和戰鬥教練為初步目標。上午學軍事(步兵操典、射擊、築城、測繪),下午學政治(馬列哲學、政治經濟學、時事教育、中蘇革命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內容),晚上自習或開會討論,建立俱樂部,開展抗日文化活動。張寒暉創作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就是通過學兵隊傳唱出去的。西安事變發生時,學兵隊的黨員由入學時的20餘人發展到200餘人。西安事變爆發後,學兵隊奉命在西安城各目標執行警備任務,兵釋放被關押在俘虜收容所」的政治犯,主要是紅軍西路軍失散人員、婦女、少年400多人,其中王屏、尹先炳(紅軍連長)、魏國運(魏貴銀,紅軍指導員)、郭奠源(郭根堂,山西省榮河縣人)、黃勝科等人編入學兵三連,30多名十幾歲的少年紅軍編為一個小宣傳隊隨隊演出宣傳,其他人員由東救的高錦明負責送回陝北。「雙十二事變」後兩三天,張學良決定以衛隊二營學兵隊的底子(大部分都到前線各軍、師做政治工作去了)和偽「俘虜收容所」的老紅軍同志們為基礎成立了「學生抗日先鋒軍」,地址就在偽「俘虜收容所」。[3]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學兵隊編為五個宣傳大隊,何畏之、趙天野、王建中、侯曉嵐、李正南分任大隊長,下到東北軍的5個軍擔任各團宣傳員,從事政治宣傳工作,代替了國民黨的政訓處。二二事件後,各軍驅逐了宣傳大隊,到邠州冀中,學兵隊改編為青年訓練班,班主任洪舫,代主任郭維城,黨總支下設7個支部,隨東北軍東調安徽省懷遠縣,途徑咸陽改編為軍官差遣二隊,1937年5月被解散,其中40餘人赴延安,百餘人到東北軍各部擔任地下黨工委職務直到1938年根據中央指示陸續撤出東北軍。
著名成員
編輯- 郭峰(高翔):遼寧省委第一書記
- 宋黎:遼寧省政協主席
- 張慶泰:遼寧省人大副主任
- 任志遠: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 衛之: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 金鐵群:遼寧大學黨委書記。遼寧省顧問委員會委員
- 吳鐸(吳志勤):遼寧省委秘書長。吉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 李芳園(李都)
- 趙書選(趙天野):東北局統戰部秘書長,吉林省委常委、秘書長,吉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 張慎齋(張折)
- 曲宗傑(曲徑):遼寧省副省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 孫寶田(申東黎):鞍山鋼鐵公司黨委書記、瀋陽市委書記、瀋陽地委第一書記
- 張化東:中國國際貿促會代理主席
- 王建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軍修建部副政委、空軍後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
- 王林:作詞家。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 徐瑞林:作曲家。通縣地委第一書記、桂林地委第一書記,廣西區委宣傳部部長,河北省副省長、河北省第五屆政協副主席
- 梁彥
- 韓濤(鄒寶驤,1913年1月1日 — 2009年1月19日):遼陽後三塊石人,與鄒大鵬、鄒魯風是兄弟。1936年11月在學兵隊入黨。1939年赴革延安,在抗大總校3大隊6隊、抗大3分校4隊、訓練部師資班學習。1941年7月至1945年9月,先後在延安軍事學院抗大3分校、綏德抗大總校干訓隊、抗大4大隊1隊和抗大總校任協理員、副書記、副指導員、主任教員和宣教幹事等職。抗戰勝利後,派回家鄉遼陽開展革命工作,與鄒大鵬、鄒魯風兄弟在家鄉重逢。任遼陽縣區長、縣委宣傳部長、遼南鐵路辦事處主任、海城高中校長等職務。1949年後任遼陽師範學校校長、瀋陽農學院秘書處長、東北農林學院辦公室主任、政治研究室主任,1953年10月至1959年10月任東北農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助理。1978年1月起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78年10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直至1983年9月離休、享受副省級醫療待遇。
- 張桂
- 汪洋(1913—1942),原名汪之正,字誠齋,號洪波。出生於山東省東阿縣夾河鄉顧莊村。1935年從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當小學教員。1936年在東北軍學兵隊入黨。抗戰爆發後與谷牧到山東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初組建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1938年2月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第三團任團長兼政委。1938年7月第四支隊第二、第三團合併為第二團,汪洋任政委,團長錢鈞,被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命名為「鋼二團」。1939年秋任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8月,支隊改旅建制,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夏,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政治委員。1941年底,第四旅與泰山軍分區合編為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任軍分區政委兼魯中第一地委書記。1942年10月17日拂曉,日偽軍六千餘人分六路合擊泰山抗日根據地,包圍駐在萊蕪北部山區茶葉口一帶的地委黨政軍機關,汪洋率部作戰犧牲,時年29歲。
- 尚效飛
- 林建華(1913—2001)
- 谷牧(劉景希) 國務院副總理
- 王遠音(1915.6―1942.5),原名王鴻業,字龍文,五台縣豆村鎮泗陽村人。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政治委員,於肅寧縣張莊戰鬥犧牲,時年27歲。
- 霍志德
- 何畏之
- 谷小波(1912年7月-2006年8月22日),河北定縣人,1932年從北平中國大學畢業,在北平東北軍衛隊團任文書。1936年在學兵隊入黨。雙十二劇團團員。1937年10月起先後任定縣動員會組織部部長、支部書記,晉縣黨工作委員會書記、晉縣動員會主任,深澤縣政府縣長,冀中區八專署專員,晉察冀分局黨校組教科副科長,八路軍駐津辦事處副主任,冀中區公安局偵察科科長。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一區區委書記,天津市總工會秘書長、副主席,天津市總工會主席、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工業部部長。1962年起,任駐蘇丹大使、駐達荷美大使、駐約旦大使。1982年離休。
- 李偉
- 伊洪
- 王隨蓬
- 程牧
- 孫毅人
- 劉傑
- 羅立彬
- 張加洛: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開國少將,水利電力部政治部主任。197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紀亭榭:開國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參謀長
- 金振鍾:開國少將。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營房部部長。
- 羅傑:開國少將。
參考文獻
編輯- ^ 高峰:「東北軍中的特殊隊伍——記東北軍學兵隊」,《黨史縱橫》,2015年12期
- ^ 郭維城:「我在東北軍學兵隊的日子」,《百年潮》2018年05期
- ^ 王端陽:「我所了解的尹先炳」,《炎黃春秋》,2016年04期[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