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

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抗戰後期負責冀南冀魯豫兩大抗日根據地的中共領導機關[1]

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機構類型地方局
授權法源中國共產黨章程

歷史

編輯

冀魯豫邊區政府最早成立於1939年,規模較小,政府設在內黃縣張固堆村。也稱「小冀魯豫」。

1941年,冀魯豫邊區和魯西邊區合併,成為新的冀魯豫邊區,也稱「中冀魯豫」。邊區政府設在觀城縣紅廟村。

1943年11月,為了加強八路軍第129師的冀魯豫冀南兩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魯豫分局(也稱平原分局[2]。分局書記黃敬(1942年10月由冀中區黨委書記調任冀魯豫區黨委書記),宋任窮為組織部長,李菁玉為宣傳部長,張霖之為民運部長兼組織部副部長,張璽為秘書長。分局駐山東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冀魯豫分局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冀魯豫分局領導冀南、冀魯豫兩個區黨委。

濮縣范縣觀城縣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被譽為「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3]

1944年2月8日,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奉命率冀魯豫第二團、第十一團、第十六團、第十九團、第三十二團及回民支隊開赴陝北,軍區工作由楊勇主持。

1944年5月11日,冀魯豫和冀南兩區合併,兩個區黨委機關撤銷,所轄的12個地委由冀魯豫分局直接領導。設冀南、冀魯豫兩個工作委員會,作為協助分局研究、監督、檢查兩地工作的專門機構。冀南工委由彭濤/張策任書記,高元貴任宣傳部長,郭森任組織部長,張光第任秘書長。冀魯豫工委由張霖之任書記。冀魯豫軍區與冀南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統一各軍分區部隊的番號和建制,宋任窮任軍區司令員,分局書記黃敬兼軍區政委,王宏坤楊勇任副司令員,蘇振華任副政委,曹里懷任參謀長,朱光任政治部主任,傅家選任後勤部部長,劉德海任後勤部政委。新的冀魯豫軍區下轄11個軍分區和水東獨立團(水東地委當時未成立軍分區)。冀南、冀魯豫兩行署於1944年6月15日合署辦公,聯合下達指示、規定、法令等文件。冀南行署由孟夫唐負責;冀魯豫行署主任晁哲甫在延安學習,行署工作由徐達本賈心齋負責。 分局、行署、軍區下轄:

此為「大冀魯豫」。

1944年7月黃敬赴延安治病,宋任窮代理分局書記及軍區政委。1944年9月,分局和軍區機關遷河南省清豐縣東南單拐村[4]。這時候,邊區地盤達到極盛。

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冀魯豫工作,給北方局發出指示:最近冀魯豫根據地有極大發展,人口將近兩千萬,為敵後最大的根據地[5],但減租減息大半尚未進行,各種政策尚未完全正規,根據地的群眾基礎尚不鞏固,北方局應及時進至冀魯豫工作,普遍發動群眾,進行徹底的減租減息,求得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於1945年3月上旬由山西麻田率組織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長李大章北方局機關20餘人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的濮陽,先後住李家樓、單拐村。[4]實際上,北方局機關由太行山麻田遷至了河南清豐縣

1945年5月4日,冀魯豫、冀南兩行署正式合併為冀魯豫行署。原冀魯豫行署所轄的第十六、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專署改稱第一、八、九、十、十一專署,水東專署改稱第十二專署,原冀南行署所轄各專署該稱第二、三、四、五、六、七專署。 「鑑於邊區日益擴大,形勢急劇變化,行署對各地領導實有鞭長莫及之感,決定設立兩個辦事處」:

  • 冀魯豫行署冀南辦事處:代管原冀南區的第2至第6專區,范若乙為主任;
  • 冀魯豫行署豫東辦事處:代管水東的12專區和水西新開闢地區,王笑一為主任。

1945年6月20日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決定成立冀南、豫東兩個指揮部。

抗日戰爭勝利後,冀魯豫邊區政府遷到濮陽縣城。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中央分局合併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薄一波分任正、副書記,領導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4個區黨委和軍區。張霖之李菁玉李雪峰王鶴峰分任4個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6]

1945年10月,冀南和冀魯豫分開,恢復為兩個區黨委、軍區和行署。

1946年2月8日,原晉冀魯豫邊區第一、八、九、十、十一、十二專署,分別改為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第一、二、四、五、三、六專署。共71個縣。

1946年10月底,為適應戰爭形勢,行署決定劃小行政區,以實現深入、具體的領導,即第3、第5專區不變,第6(水東)專區改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直轄,第1、2、4等3個專區重劃為6個專區如下:

  • 第1專區——原第1專區的泰(安)西、肥城、長清、寧陽、平陰5縣。
  • 第2專區——原第2專區的張秋、壽張、范、鄆城、鄆(城)北、鄆(城)鉅(野)、鉅(野)南、臨澤、鄄城9縣。
  • 第4專區——原第4專區的濮陽、衛河、滑、長垣、安陽、浚、延津、封丘、高陵、衛(河)南、衛(河)濱、昆吾12縣。
  • 第6專區——原第1專區的齊(河)禹(城)、河西、茌平、博平、東阿、築先(原名聊城,為紀念抗日英雄范築先更名)、陽穀7縣。
  • 第7專區——原第2專區的崑山、東平、汶上、南旺、嘉祥、濟寧(濟北縣裁撤)6縣及獨山特別區。
  • 第8專區——原第2專區的濮、南峰(原名朝城)、觀城3縣,原第4專區的南樂、清豐、內黃3縣,共6縣。

1947年8月黃河歸故後,第2專區地跨黃河兩岸,交通不便,且河北岸為解放區,河南岸為拉鋸區,工作環境、性質不同,行署決定將其黃河以北的壽張縣劃屬第6專區,范縣劃屬第8專區。1947年9月,行署決定將原屬第8專區的范、濮、南峰、觀城,與原屬第6專區的壽張、陽穀共6縣,劃設第9專區。

1947年11月,第3專區在隴海鐵路破擊戰中,設立金(鄉)鉅(野)縣,恢復一度與碭山縣合併為華(山)碭(山)縣的華山縣。

1948年7月,地處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津浦鐵路以西的第1專區各縣,劃歸新組建的山東省魯中南行署區,設為其第7專區;冀魯豫邊區尚轄8個專區、60個縣和1個直轄市。

1949年6月冀魯豫邊區將所屬8個專區的序數稱謂改作地理方位定名,即第2至第9專區依次改稱為:臨河(北臨黃河)、湖西(南陽、昭陽、微山3湖以西)、豫北(河南省北部)、魯西南(山東省西南部)、運東(大運河以東)、運西(大運河以西)、直南(舊「直隸」即河北省南部)、濮范(黃河以北的濮縣、范縣一帶)專區。

革命史跡遺址

編輯

河南省清豐縣東南單拐村,現存有鄧小平舊居、宋任窮楊勇等領導的舊居。

合併後的冀魯豫軍區在清豐縣東南單拐村的村東路南的陳氏祠堂,建起了第一兵工廠。該廠製造出「蓋亮號」九二式步兵炮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建国前中共中央派出机构的历史演变. 道客巴巴. 2013-07-30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2. ^ 纪念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成立70周年座谈会11月举行. 大眾日報. 2013-09-04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3. ^ "得冀鲁豫者得天下":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纪事. 齊網文化. 2013-11-20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3). 
  4. ^ 4.0 4.1 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 濮陽市人民政府.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 ^ 當時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尚未從1942年「五·一」大掃蕩後恢復元氣。包括了冀南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中共最富饒、人口最對的根據地。中共19個抗日根據地,冀魯豫人口達2000多萬,佔五分之一;面積12萬平方公里。
  6. ^ 血肉之躯筑起“平原长城”——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纪事. 中紅網. 2013-12-25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