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議會 (清朝)
歷史
編輯1900年6月21日北京清廷下詔,後世稱為《對萬國宣戰詔書》。6月26日,張之洞、劉坤一派上海道與各國駐滬領事議定「東南互保」條約。
7月26日,經汪康年、唐才常等籌劃,由唐才常召集,中國議會在上海愚園南新廳宣告成立,到會者有容閎、嚴復、章太炎、文廷式、吳彥復、葉瀚、狄葆賢、張通典、吳保初、宋恕、戢元丞、沈藎、龍澤厚、馬相伯、畢永年、林圭、唐才質等人。葉瀚任此次大會主席,以無記名投票選出議長容閎,副議長嚴復。
7月29日,該會在愚園召開第二次會議,定下了該會的書記、幹事等人選。
- 書記3人:葉瀚(浩吾)、邱震(公恪)、汪有齡(子健)
- 幹事10人:鄭觀應(陶齋)、唐才常(佛塵)、沈士孫(小沂)、汪康年(穣卿)、汪立元(劍齋)、丁惠康(叔雅)、吳保初(彥復)、趙從藩(仲宣)、胡惟志(仲巽)、孫寶瑄(仲筠)
- 會計2人:孫多森(蔭亭)、唐才常。
在第二次會議上,章太炎主張不准滿人入會。
中國議會主要傾向是:一、尊光緒帝;二、不承認端王、剛毅等;三、力講明新政法而謀實施之。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中國議會曾一度議論另立中央政府,推戴一名人任大總統。8月22日,議會幹事唐才常組織自立軍在漢口起事被捕。中國議會遂自行解散。汪康年逃亡湖北。康有為一口咬定汪康年出賣了自立軍。
成員
編輯該會除了創會時的成員外,後來還在南京、上海等地發展成員,最多時成員達到100多人。 其中有名可考者如下:[1]
- 容閎、鄭觀應、丁惠康、溫宗堯、陳錦濤(以上籍貫廣東)
- 葉瀚、汪康年、汪有齡、汪立元、孫寶瑄與井上雅二、胡惟志、宋恕、張元濟(以上浙江)
- 唐才常、沈藎、張通典、陶森甲、唐才質、林圭(以上湖南)
- 丘震、狄平、馬良(以上江蘇)
- 吳保初、孫多森、孫多鑫(以上安徽)
- 趙從藩、文廷式、陳三立、沈士孫(以上江西)
- 嚴復(福建)
- 龍澤厚(廣西)
- 戢元丞(湖北)
- 宋伯魯(陝西)
- 王照(直隸)
- 李學孝(不詳)
另外,沈兆褆(江西)、伍光建(廣東)、周善培(四川) 、陳季同(福建)、方城、蔣新皆、王修植、夏曾佑(以上浙江)等可能入會。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桑兵:《論庚子中國議會》,《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02期
來源
編輯- 期刊文章
- 桑兵:《論庚子中國議會》,《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02期
- 書籍
- 廖梅、汪康年:《從民權論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