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人監獄

中央軍人監獄,全稱「中央海陸空軍人監獄」,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江東門外三叉河,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對面。隸屬國民政府軍政部軍法司管轄。

歷史

編輯

1930年在南京江東門開始興建軍人監獄,1931年投入使用。與位於老虎橋首都模範監獄、位於曉莊首都反省院、位於寧海路19號的保密局看守所並稱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南京「四大監獄」。[1]內部設忠齋和孝齋兩個犯人監區。

監獄長先後為胡逸民李俊基崔景新王震南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合作,從1937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中央軍人監獄刑期十年以下的政治犯、首都反省院的政治犯被陸續釋放。1937年9月中旬,以「疏散」名義將刑期十五年以上的政治犯移送到安徽和縣姥橋鎮,餘下的100多名政治犯集中到中央軍人監獄南監集中看押。經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多次交涉,當局被迫全部釋放這批政治犯。這些抗戰後無條件釋放的政治犯中有80餘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省部級以上職務。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江東門遇難同胞紀念碑碑文》一文記載,「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日軍將已被解除武裝之中國士兵和平民萬餘人,囚禁於原陸軍監獄院內,傍晚押至江東門,藉放火焚燒民房照明,驟以輕重機槍向人群猛烈掃射,受害者眾聲哀號,相繼倒臥於血泊之中。遺屍枕藉,盈衡塞道,直至蔽滿江東河面,且拋露風日之下,久無人收,情至慘烈。迨逾數月,因天暖屍腐,始由南京慈善團體收屍萬餘具,掩埋於就近之兩大土坑內,故稱『萬人坑』。」

抗戰期間監獄被毀。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重建該監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為部隊的營房,因此得到了保護。

關押過的著名犯人

編輯

共產黨員陶鑄曹瑛惠浴宇劉順元王鶴壽劉寧一陳沂、王凱、李豐平陳農非顧卓新喻屏陳訏生陳坦陳永清蕭平潘梓年樓適夷李樂光李文甫等。惲代英馬克昌劉西雨陳仲模丁行謝士炎等在該監獄刑場被處決。[2]在該監獄羈押中病逝的有陳保禮謝小康麥建軍張慶福等。[3]

建築物紀念保護

編輯

2009年4月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舊址」為「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編號2009045。[4]位於建鄴區茶亭東街242號大院內一座低矮的紅磚瓦房。監獄坐北朝南,呈正方形,佔地92畝,四周築有6.7米高圍牆和電網。內分東、西、南、中四大監房。[5]東監設天、地、人字監;西監設日、月、星字監;中監設智、仁、勇字監;南監設改、過、字、新字監。共計監室272間。設計容納1200名人犯。其中南監關押從全國各地移送的政治犯,刑期多在十年以上。現存完好的東大監房、西大監房和監獄辦公樓3幢建築。

1982年8月「惲代英烈士殉難處」(監獄刑場)被宣佈為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8月,惲代英誕辰90周年之際,南京市人民政府在監獄刑場建立一座佔地180平米的圓形紀念壇。1986年4月29日,惲代英被處決55周年之時,又在碑壇之上豎立高1.25米的漢白玉半身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京監獄志》,南京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 ^ 孟國祥:「十年內戰中的南京監獄」,《民國春秋》,1994年第3期,第8-11頁。
  3. ^ 尹亞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軍人監獄」,《民國春秋》,1999年06期,第13-15頁。
  4. ^ 「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名錄公示」,《城市規劃通訊》,2010年第5期。
  5. ^ 葉皓:《南京民國建築的故事》,南京出版社,2010年01月版,ISBN: 978780718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