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電碼,又稱中文商用電碼中文電報碼中文電報明碼,原本是於電報之中傳送中文信息的方法。它是第一個把漢字化作電子訊號的編碼表。

摩爾斯電碼在1835年發明後,一直只能用來傳送英語或以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Septime Auguste Viguier)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電報新書》。[1][2]後由任上海電報局首任總辦的鄭觀應將其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3][4]

中文電碼表採用了四位阿拉伯數字作代號,從0001到9999按四位數順序排列,用四位數字表示最多一萬個漢字、字母和符號。漢字先按部首,後按筆劃排列。字母和符號放到電碼表的最尾。後來由於一萬個漢字不足以應付戶籍管理的要求,又有第二字面漢字的出現。在香港,兩個字面都採用同一編碼,由輸入員人手動選擇字面;在台灣,第二字面的漢字會在開首補上「1」字,變成5個數字的編碼。

應用

編輯

中文電碼可用作電腦裏的中文輸入法,但因中文電碼並無特定規律,記憶困難,一般用戶幾乎無法熟練地掌握使用。

中國公民在填寫申請美國簽證的DS-160表格會被要求輸入其漢字姓名的電報碼。

香港澳門,每個有中文姓名的市民的身份證上,均會在他的姓名下面印有中文電碼。在香港,外國人取得的入港簽證亦有印上中文電碼。從前在香港很多政府或商業機構的表格中,都會要求填寫者填寫他的中文電碼以便輸入電腦;不過自電腦支持中文輸入法後,這情況已經不普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868-2004年中国通信业发展之路. 新浪網. 通信信息報. 2004-05-20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 
  2. ^ 《电报新书》.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 
  3. ^ 徐祖哲; 梁斌. 世界第一台电子式中文快速译码机的诞生.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政協報. 2011-12-01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0). 
  4. ^ 《中国电报新编》. 中國電信博物館.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 

參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