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行動荷蘭語Operatie Kraai)是荷蘭於1948年12月發動的一次軍事攻勢,旨在削弱印尼的獨立運動。行動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期間,荷蘭軍隊以突襲形式佔領了印尼臨時首都日惹,並逮捕了印尼的實際領導人蘇加諾穆罕默德·哈達。儘管荷蘭的軍事行動在軍事上取得短暫勝利,但荷蘭卻違反了此前簽署的倫維爾協定停火協議。荷蘭的軍事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同時刺激了印尼獨立運動的游擊戰升級,最終導致荷蘭在政治上被孤立。[3]

烏鴉行動(Operation Kraai)
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的一部分

自上而下,左至右:
  • 荷蘭軍隊進入日惹,左側可見一輛燃燒的汽車
  • 荷蘭軍隊在東爪哇地區推進
  • 恩格布魯克車站,荷蘭軍隊建立軍營
  • 在塔帕諾利居留地(位於蘇門答臘)推進,荷蘭巡邏隊經過典型的巴塔克族民居
  • 荷蘭軍隊在蘇門答臘巴東地區推進
  • 荷蘭軍隊駐紮於蘭道普拉帕特主街
日期1948年12月19日—1949年1月5日 (1948-12-19 – 1949-01-05)
游擊戰持續至羅姆-范羅伊恩協定的訂立(1949年5月7日)
地點
結果
  • 荷蘭取得軍事勝利
領土變更 日惹被荷蘭佔領
參戰方
 印度尼西亞  荷蘭
指揮官與領導者
  • 蘇迪曼
  • 賈提庫蘇默
  • 阿卜杜勒·哈里斯·納蘇蒂安
  • 西蒙·亨德里克·斯普爾
  • 德克·范·朗恩
參戰單位
  • 印度尼西亞國家武裝部隊
    • 印度尼西亞陸軍
    • 印度尼西亞空軍
兵力
  • 3架三菱A6M零式戰鬥機
  • 約10萬士兵[1]
傷亡與損失
未知 未知

烏鴉行動在荷蘭被稱為第二次警察行動politionele actie),而在印尼歷史中被稱為第二次荷蘭軍事侵略Agresi Militer Belanda II)。[4]


背景

編輯

烏鴉行動的主要目標是攻佔當時的印尼首都日惹以及印尼控制的除亞齊以外的地區,並解散印尼。荷蘭計劃建立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聯邦政治實體,以納入荷蘭設計的國家框架,從而維持對印尼的控制。[3]


荷屬東印度群島政府指控印尼違反了第一次攻勢「產品行動」後簽署的停戰協議,即倫維爾協定。該協議要求印尼軍隊撤出荷蘭佔領區,以換取荷蘭解除海上封鎖。然而,雙方局勢因多重因素變得更加複雜。

荷蘭在產品行動後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線路,使得印尼軍事人員和平民的撤離變得異常困難,許多人只能依靠隱秘的小路完成轉移。儘管大部分印尼戰鬥人員按照指示撤至范穆克線(印尼之前與荷蘭劃定的軍事停火線)的印尼一側,仍有約4000名非正規軍拒絕遵守協議,繼續留在荷蘭控制的區域。

與此同時,荷蘭在印尼控制區周邊實施嚴格的陸地封鎖,不僅限制人員的流動,還切斷了糧食、布匹和藥品的供應,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緊張局勢。此外,荷蘭單方面在其佔領區內推進聯邦國家的設想,導致印尼方面對其失去信任,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5]

此外,荷蘭指揮部在1948年9月成功破譯了印尼的加密通訊,獲得了印尼軍事與外交戰略的重要情報。這一優勢使得荷蘭總指揮西蒙·亨德里克·斯普爾能夠在軍事和外交層面全面反擊印尼的行動。荷蘭對其情報優勢信心十足,在襲擊開始前三天,便在雅加達召開新聞發佈會解釋行動計劃。[4]

襲擊時間與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計劃派遣私人飛機將蘇加諾穆罕默德·哈達轉移至西蘇門答臘武吉丁宜的計劃不謀而合,二人在武吉丁宜計劃組建緊急政府,並經由新德里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為印尼爭取支持。印尼民族革命期間,新獨立的印度始終支持印尼,將其視為一場反帝國主義鬥爭的象徵。

12月18日,荷屬東印度總督路易·比爾通過雅加達電台宣佈將於次日發表重要講話。然而,荷蘭切斷了通訊線路導致消息並未傳至日惹。與此同時,斯普爾下令對印尼發動全面襲擊,並選擇在12月19日印尼軍隊演習前發動進攻,以突襲方式打擊印尼部隊。此次襲擊未事先通知聯合國調解委員會。[6]

行動經過

編輯

第一次進攻

編輯
 
1948年12月19日,馬古沃機場的荷蘭軍隊,背景是繳獲的印尼空軍雙翼飛機。

烏鴉行動的第一次攻勢始於1948年12月19日。當日凌晨4:30,荷蘭皇家東印度航空(ML-KNIL)的飛機從萬隆起飛,途經印度洋直飛日惹。與此同時,荷屬東印度群島高級專員比埃爾通過無線電宣佈,荷蘭將不再受倫維爾協定的約束。早上5:30,荷蘭空軍對馬古沃機場及多個印尼控制的軍用廣播站展開轟炸。印尼的防禦僅依靠三架繳獲的日本三菱零式戰鬥機,而荷蘭空軍則擁有大批P-40小鷹、P-51野馬戰鬥機、B-25轟炸機和23架道格拉斯DC-3運輸機,能快速投送約900名士兵。[1]

荷蘭特種部隊團(Korps Speciale Troepen)的傘兵於凌晨空降至馬古沃機場。機場由47名裝備輕型武器的印尼空軍士兵防守,由於缺乏高射炮火力支持,防禦形勢極為不利。小規模交戰持續約25分鐘,最終荷蘭傘兵成功佔領機場,共擊斃128名印尼士兵,無荷蘭士兵傷亡。[7] 隨後,荷蘭軍隊控制了機場周邊區域,並通過空降兵增援,利用馬古沃機場作為從三寶壟基地派遣部隊的前線據點。[1]

上午8:30,荷蘭指揮官西蒙·亨德里克·斯普爾將軍通過無線電下令部隊越過范穆克線,向日惹發起全面進攻,目標是「清除」印尼的抵抗力量和「潛在威脅」。[1]

烏鴉行動的主要目標是迅速瓦解印尼國民軍(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斯普爾將軍判斷,印尼軍隊將拼死守衛首都,荷蘭憑藉空中和地面的優勢,可以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印尼國民軍的大部分部隊此前已從日惹撤退,轉而防守西部邊境,以應對荷蘭可能的進一步軍事行動。[1] 荷蘭的空襲給印尼軍隊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使荷蘭軍隊在數小時內迅速奪取機場、道路、橋樑及其他戰略要地。面對荷蘭的強大攻勢,蘇迪曼將軍選擇避免正面衝突,採取保存實力的戰略。儘管部分領土被迫放棄,但這一決策為印尼爭取了時間,鞏固了抵抗力量。

攻佔日惹

編輯

印尼軍事指揮官蘇迪曼將軍在得知荷蘭突襲的消息後,迅速通過無線電發佈快速命令,呼籲總統蘇加諾及其他領導人撤離日惹,加入游擊隊。然而,經過內閣會議討論,蘇加諾和印尼其他高層領導人決定留在日惹,繼續與聯合國和三邊委員會特使保持聯繫,以尋求外交解決方案。為應對最壞情況,蘇加諾提出了一項在蘇門答臘建立「緊急政府」的預備計劃。[8]

在馬古沃機場完成集結後,由德克·范·朗根上校指揮的2600名荷蘭步兵和傘兵開始進攻日惹。荷蘭軍隊迅速佔領了大部分日惹地區,得益於空軍的轟炸和印尼軍隊實施的「焦土戰術」,包括空軍基地與參謀總部在內的重要設施被徹底摧毀。當天,印尼總統蘇加諾、副總統穆罕默德·哈達和前總理蘇坦·斯雅里爾被荷蘭軍隊俘獲,並被流放至邦加島[9]

在整個佔領期間,蘇丹哈蒙庫布沃諾九世選擇留在日惹的宮殿,拒絕離開。他堅決不與荷蘭政府合作,也拒絕了親荷蘭的坤甸蘇丹國蘇丹哈米德二世提出的調解建議。[10]

至12月20日,日惹的印尼軍隊已全面撤退。荷蘭軍隊隨後在爪哇島其他地區和蘇門答臘大部分地區發起攻勢,除了亞齊省和蘇門答臘部分縣域外,大部分印尼領土落入荷蘭控制。儘管身患肺結核臥床不起,蘇迪曼將軍仍堅持在病榻上指揮游擊隊行動。爪哇的軍事指揮官阿卜杜勒·哈里斯·納蘇蒂安將軍宣佈成立軍政府,並採用「Pertahanan Keamanan Rakyat Semesta」(全面人民防衛)的新型游擊戰術,將爪哇的農村轉變為支持游擊隊的基地。

與此同時,預先籌劃的印度尼西亞緊急政府於12月19日正式宣佈成立,總部設在西蘇門答臘武吉丁宜,由斯亞弗魯丁·普拉維拉內加拉擔任領導。蘇迪曼將軍通過無線電迅速表態支持緊急政府,並號召全國人民加入抵抗運動。

後果

編輯

荷蘭對印尼的襲擊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尤其在媒體上得到了廣泛關注。美國多家報紙通過社論對荷蘭的軍事行動予以譴責。作為回應,美國政府威脅暫停對荷蘭的馬歇爾計劃經濟援助,而荷蘭在印尼的軍事開支幾乎相當於美國援助金額的一半。這一援助被批評為「資助無效的殖民帝國主義」,引發了美國政界、教會和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對印尼獨立運動的公開支持,其中包括一些共和黨成員的明確表態。[11][12]

在國際壓力下,1948年12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聲明,呼籲各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1949年1月,安理會進一步通過決議,要求荷蘭恢復印尼的共和政府。[13]

儘管荷蘭軍隊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並於12月31日在爪哇島宣佈停火,隨後於1949年1月5日在蘇門答臘島停火,游擊戰依然持續不斷。敵對行動最終於1949年5月7日隨着協議的簽署而正式結束,協議為印尼的進一步獨立奠定了基礎。[1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Kahin, G.M. (2003) *Southeast Asia: A Testa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 89.
  2. ^ Nasution, A.H. (1965) *Fundamentals of Guerilla Warfare*. New York: Praeger, pp. 179–180.
  3. ^ 3.0 3.1 Zweers, L. (1995) *De Politionele Acties*. Den Haag: SDU Uitgeverij.
  4. ^ 4.0 4.1 Ricklefs, M.C. (1993)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3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30.
  5. ^ Kahin, G.M. (2003) *Southeast Asia: A Testa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p. 20, 37.
  6. ^ Ricklefs, M.C. (1993)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3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30.
  7. ^ 烏鴉行動(斯普爾將軍)對蘇拉特佩林塔1號(蘇迪曼將軍)
  8. ^ Bertrand, J. (2004) *Nationalism and Ethnic Conflict in Indone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66.
  9. ^ Kahin, G.M. (2003) *Southeast Asia: A Testa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 94.
  10. ^ Kahin, G.M. (2003) *Southeast Asia: A Testa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 106.
  11. ^ Friend, T. (2003) *Indonesian Destin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7.
  12. ^ Friend, T. (2003) *Indonesian Destin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8.
  13.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n.d.)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1945-50*. Country Studies: Indonesi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countrystudies.us/indonesia/16.htm (Accessed: 2023-10-05).
  14. ^ Ricklefs, M.C. (1993)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3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