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統一發生於1990年5月22日。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也門)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也門)統一成為現在的也門

1990年前的南也門(藍色)和北也門(橙色)

背景

編輯

西德北越北韓臺海兩岸等分裂對立政權相比,南北也門之間相對較為友好;雙方不存在如前述例子之間的歷史仇怨,衝突事件與其相比亦較為少見。北也門於鄂圖曼帝國1918年滅亡後建國,而南也門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直至1967年,英國因南也門民族起義而放棄這片殖民地,南也門才獨立建國。

北也門內戰後,北方建立共和政府,由部族代表組成。石油收入微薄,而在盛產石油的波斯灣國家工作的北也門國民會把匯款繳給北也門。擁有1200萬人口,而南也門只有300萬[1]

南也門首先執政的是民族解放陣線,後來改組成也門社會黨。由於南也門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得到蘇聯的大批外援和其他援助[2]

1972年10月,南北雙方爆發衝突,北也門得到沙特阿拉伯及美國的補給,南也門則有蘇聯的補給。衝突很快便結束,兩國在1972年10月28日簽署開羅協定,同意制定統一兩國的計劃[3][4]

1979年2至3月,衝突再度爆發,起因是傳聞南也門提供物資給民族民主陣線的叛軍,並穿越國界[5]。南方揮軍塔伊茲後撤退。這次衝突也是很快便結束[6][7][8]

1980年代末,兩國邊界附近——北也門馬里卜和南也門舍卜沃——的石油勘探激發兩國共同開採該地區的資源,並刺激兩國經濟[9]。1988年5月,兩國政府達成大幅修好的協議,包括重新討論統一問題、沿着未定國界展開亨特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計劃[10]。1989年11月,北也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和南也門最高領導人(也門社會黨總書記)阿里·薩利姆·比德,共同接受1981年草擬的統一憲法草案,這份草案設立一個非軍事化的邊界,允許南北也門人以國民身分證便能出入境,統一後的首都定於原北也門首都薩那

統一

編輯
統一前的北也門(圖1)、南也門(圖2)以及統一後的也門共和國(圖3)
 
1990年5月22日也門統一當天,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升起也門國旗,其身後即為阿里·薩利姆·比德

南北也門於1990年5月22日成立統一的也門共和國。原北也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就任總統,原南也門最高領導人阿里·薩利姆·比德就任副總統。之後是兩個政治和經濟制度融合的30個月過渡期。26名也門阿拉伯共和國顧問委員會委員和17名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主席團成員共同推舉出一個總統委員會。統一後的臨時國會有301個議席,其中159名議員來自北方,111名來自南方,31名獨立議員由委員會主席任命。

統一憲法於1990年5月通過,並於1991年5月經全民公決確認。憲法申明也門對追求自由選舉、多黨制、私有產權、法律下平等和尊重人權的決心。首屆議會選舉於1993年4月27日舉行。國際組織協助舉行選舉和觀察實際投票情況。選出的國會組成如下:全國人民大會佔143席、也門社會黨佔69席、伊斯蘭改革集團佔63席、復興黨佔6席、納賽爾統一人民組織佔3席、哈克黨佔2席、獨立人士佔15席。新議會議員主要來自北方。雖然也門社會黨在人口較少的南方取得最多數議席,但它在新的聯合政府中被視為次要[11]。伊斯蘭改革集團黨魁阿卜杜拉·本·侯賽因·艾哈邁爾當選議長。伊斯蘭改革集團獲邀請加入執行聯盟,總統委員會改組以加入一名改革集團成員。

當南方哈德拉毛省發現油井之際,南方人民開始覺得他們的家園被北方的統治以陰謀非法佔有,以奪取出產全國大部分石油的地區[12][13][14]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也門決定不支援反伊拉克聯軍,約八十萬名也門國民和海外勞工遭沙特阿拉伯遣返,使新統一的也門共和國面臨政治危機。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外匯化為烏有,很多也門人在等待政府分配房屋和融入本地勞工時需要住在難民營。這批遭遣返的國民歸國後,也門人口上升了7%[15][16]

內戰

編輯

因執政聯盟的內部矛盾,阿里·薩利姆·比德副總統於1993年8月自我放逐至前南方首都亞丁,而政敵互相翻舊帳,部族因政局不穩而從中取利,使得整體治安惡化。前南也門總理海達爾·巴克爾·阿塔斯繼續擔任也門總理,但他的政府因政治紛爭而無法有效運作。南北雙方領袖不斷磋商,在1994年2月20日於約旦安曼簽署協定及保證書。然而,衝突持續,內戰終於在1994年5月爆發。值得注意的是,南北也門的軍隊於統一時未曾合併。

南方領袖於1994年5月21日宣告分離,成立也門民主共和國,但這新國家沒有得到國際承認。流亡中的前南也門首領阿里·納賽爾參與鎮壓南方的分離分子[17]

也門民主共和國首都亞丁於1994年7月7日失守,南方其餘的抵抗很快便失敗,數以千計的南方領袖流亡國外。

內戰過後,也門國內的也門社會黨重組政黨,於1994年7月選出新的政治局。可是,社會黨已失去鬥志和影響力。改革集團和全國人民大會黨也分別於1994年9月和1995年6月召開黨大會。

1994年,統一憲法的修正案廢除總統委員會,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總統於同年10月1日獲國會選出為總統,任期為5年。憲法指出,此後的總統需由國會中的至少兩名成員中以選舉選出。

後續

編輯

也門於1999年9月舉行首次總統直選,這次普遍認為自由和公正的選舉選出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再次擔任5年總統任期。也門於1997年4月舉行第二次國會選舉。2000年夏季的憲法修正案將總統任期延長2年,將國會會期增至6年,使下次總統選舉押後至2006年,國會選舉押後至2003年。2001年2月20日,新的憲法修正案創立一個雙院制議會,由諮議會(111個議席,由總統任命)和眾議院(301個議席,經選舉選出)。也門長期由全國人民大會一黨獨大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任總統,直至2011年的反政府示威中下台。

此後南北紛爭仍然持續,南方感到北方的不公待遇[18],衍生出爭取南方恢復獨立的「南方運動」和新的也門內戰

融合

編輯
  • 北也門里亞爾南也門第納爾於過渡期間仍為法定貨幣。第納爾於1991年退出流通,1第納爾兌換成26里亞爾。1993年,也門共和國貨幣也門里亞爾發行第一套硬幣。
  • 也門共和國定都於原北也門首都薩那
  • 也門共和國沿用南也門國歌《聯合共和國》。
  • 也門共和國於9月26日和10月14日慶祝革命日。9月26日慶祝北方起義對抗什葉派伊瑪目,10月14日慶祝南方起義反抗大英帝國
  • 也門共和國於11月30日慶祝獨立日,紀念南方自英國獨立,而非慶祝北方自鄂圖曼帝國獨立的11月1日。
  • 也門共和國保留北也門於聯合國的國名「也門」,不使用南也門的國名「民主也門」。
  • 也門共和國承擔南北也門的條約責任和債務。
  • 也門共和國沿用南也門的行政區劃,把北方的省份劃分為較小的省份。
  • 也門共和國沿用北也門的電話區號+967,不使用南也門的+969。
  • 也門共和國沿用北也門的ISO 3166-1國家編碼(alpha-2: YE, alpha-3: YEM),不使用南也門的編碼(alpha-2: YD, alpha-3: YMD);也門共和國則得到新的數字編碼887),取代北方的886和南方的720,這是國家合併後的一貫做法。

大也門

編輯
 
大也門地區
 
約1264年 拉蘇利德蘇丹統治下的大也門

大也門 (阿拉伯語:اليمن الكبرى‎,羅馬化Al-Yaman al-Kubrā)是一個地理術語,表示該國歷史悠久的南阿拉伯領土,包括也門共和國目前的領土以及沙特西南部的阿西爾、納傑蘭、吉贊地區和紅海的鄰近島嶼、提哈馬的鄰近地區和阿曼的杜法爾

1990年南也門與北也門聯合組成也門共和國,實現了近兩個世紀以來,大也門範圍內大部分地區首次作為單一政體統治,但南方運動自1994年以來一直尋求南也門分離。在也門於2014年再次爆發內戰後興起了譬如南方過渡委員會等多個組織。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Jonsson, Gabriel, Towards Korean reconciliation: socio-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6, pages 38-48
  2. ^ Gart, Murray, South Yemen New Thinking in a Marxist La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ime, January 09, 1989
  3. ^ CIA Study on Yemeni Unific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Gause, Gregory, Saudi-Yemeni relations: domestic structures and foreign influ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age 98
  5. ^ Hermann, Richard,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in Soviet foreign poli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 1985, page 152
  6. ^ Hoagland, Edward, Balancing Acts[失效連結],Globe Pequot, 1999, page 218
  7. ^ Interview with Al-Hamdan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ddle Eas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Reports, February 1985
  8. ^ Burrowes, Robert, Middle East dilemma: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rab integr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ages 187 to 210
  9. ^ Whitaker, Brian, The Birth of Modern Yem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book available at Al-Bab, 1979
  10. ^ CIA, page 3
  11. ^ Enders, Klaus-Stefan, Republic of Yemen: selected issu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Report, 2001
  12. ^ Enders, 2001, page 10
  13. ^ 2009 speech by former South Yemen President Ali Salim al-Beidh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2
  14. ^ Enders, Klaus-Stefan, Yemen in the 1990s: from unification to economic ref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2, page 4
  15. ^ Foad, Hisham, The Effect of the Gulf War on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per,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December 2009
  16. ^ Whitaker, Brian, Pawns of War live in forgotten Yemen camp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preinted in Al-Bab, 7 January 1993
  17. ^ Hedges, Chris, In Yemen's Civil War, South Fights On, Gloomil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May 16, 1994
  18. ^ Haley Edwards, "In south of Yemen, talk of rebellion is rife" in Los Angeles Times (May 18, 2010) at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