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傳坤(1945年1月16日—2015年4月30日),台灣人類學者,曾任國立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以及東海大學教授。

何傳坤
出生(1945-01-16)1945年1月16日
日治朝鮮慶尚北道大邱郡
逝世2015年4月30日(2015歲—04—30)(70歲)
 中華民國台北市內湖區碧湖公園
死因失足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 博士(1985年)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 碩士(1977年)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理學學士(1971年)
配偶陳潔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
動物考古學
民族考古學
博物館人類學
生物人類學
世界文化遺產學
論文
  • 《Burial Customs of Prehistoric Taiwan》(碩士論文,1977年)
  • 《Rethink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Miocene Hominoids at a Distance》(博士論文,1985年)
博士導師格羅弗·克蘭茨英語Grover Krantz

生平

編輯

何傳坤祖籍山東文登[1],出生於朝鮮半島大邱市[1],是韓國華僑[2] 。何氏後來到台灣就讀台灣大學醫學系,然而幾年後轉入人類學系。1971年,何傳坤自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人類學,並在該校取得碩、博士。

職業生涯

編輯

何傳坤取得博士學歷後,返台從事研究及教育工作。1993年1月,何傳坤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服務,並於1998年起擔任人類學組主任。任內對於台灣中部的史前文化進行深入的發掘及研究,包含魚寮遺址惠來遺址中社遺址南勢坑遺址大馬璘遺址水蛙窟遺址營埔遺址鹿寮遺址古笨港遺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遺址等等。何傳坤也曾推動台灣更新世動物化石的研究,促使兩岸學者開始關注並進行澎湖海溝及左鎮動物化石的研究[3]

逝世

編輯

2015年4月26日下午,何傳坤偕妻子至台北市內湖區碧湖公園附近運動,不久失蹤[4]。4月30日,同事於該處擴大協尋,並於環山步道一帶找到何傳坤的遺體[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国远古开颅术. http://www.fudanpress.com/.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2. ^ 再見阿郎. blog.udn.com.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4). 
  3. ^ 張鈞翔. 敬悼 何傳坤教授 (PDF). 科博館訊. 2015-06, (331) [2016-08-02]. 
  4. ^ 4.0 4.1 姜翔; 洪美秀. 清大人類學教授何傳坤 登山墜排水溝身亡. 自由時報. 2015-05-01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