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藏契丹大字手抄本

俄羅斯藏契丹大字手抄本Nova N 176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寫本研究所(IOM)所藏的一份未破譯手抄本。這份出處不明的手抄本於1954年收入館藏,之後50多年都沒人辨識出它是用何種文字書寫。直到2010年,IOM研究員維亞切斯拉夫·扎伊采夫(Viacheslav Zaytsev)才證明上面的文字是契丹大字,是10–12世紀契丹人所操的契丹語的兩套文字系統之一。[1][2]

Nova N 176手抄本第9頁


說明

編輯

該手稿保存在IOM的Nova中國手稿庫中(編號N 176[a],庫存編號1055),包含9疊縫在一起的紙、散開的1疊紙、7折散開的對開本,共計127頁,以及一個印有契丹文的布套[b]。手抄本被裝在一個伊斯蘭風格的棕色皮革封面中,不知這皮革封面是否是原始的封裝之一。[4]

  • 1疊:6對開紙(1–12頁)
  • 2疊:6對開紙(13–24頁)
  • 3疊:6對開紙(25–36頁)
  • 4疊: 5對開紙(37–46頁)
  • 5疊: 6對開紙(47–58頁)
  • 6疊: 6對開紙(59–70頁)
  • 7疊: 5對開紙(71–80頁)
  • 8疊: 6對開紙(81–92頁)
  • 9疊: 6對開紙(93–104頁)
  • 散疊:4½對開紙(105–113頁),112頁和113頁間缺一頁
  • 7散對開紙(14頁,分開編號)

手稿每頁都有六條豎線,每列都有17至26個墨水字跡手寫字符。手稿大部分內容似為同一人所寫。[5]:133

歷史

編輯

該手稿已知最早的保存機構是蘇聯科學院吉爾吉斯分院語言、文學和歷史研究所。1954年或更早的某時,手稿被送往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IOS)進行鑑定和破譯。1954年11月,手稿又被送往列寧格勒的IOS東方手稿部(後更名為IOM),並一直留到今天。[6]:130

手稿發現地暫不明。吉爾吉斯斯坦位於西遼的統治範圍內,且西遼人仍在用契丹文,因此扎伊采夫推測手稿可能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某處西遼遺址,在西遼時(1124–1218)寫成,而不太可能是遼朝滅亡後,逃亡的契丹人帶到吉爾吉斯斯坦的物件。扎伊采夫指出,手稿有可能是1953–1954年間對碎葉城遺址(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阿克別西姆)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的。[7]:147–148


該手稿在IOM藏品中被編入女真語手稿組,能檢驗手稿的少數學者的共識是,它可能是女真文寫成的。[8]:130–131雖然該手稿可能十分重要,但直到2010年,扎伊采夫才在IOM科學年會上發表了相關研究,介紹了他對該手稿所用的語言文字的初步發現。[1]

內容

編輯

2015年,扎伊采夫提出該手稿可分為多個抄寫員寫就的8份文本,最大的一份是自稱「大中央胡里只(*hulʤi)契丹國可汗錄」的歷史文獻。他認為這跟中國史料中提到的失傳的遼朝文獻相合。[9]目前,該手稿大部尚未被破譯,其他文本內容的大意也不甚清楚。與已知的契丹大字碑刻銘文相比較,該手稿在詞彙上有着很大不同。[10]

破譯

編輯

解讀這份手稿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不僅契丹大字尚未被破譯,手稿中的文字還是以前所未見的手寫體書寫的,難以與已破譯銘文中的字符互相對應。[11]:146迄今為止,只有一些獨用的字符(如「國」「帝」之類),以及兩段與已破譯契丹大字碑文相對應的文本得到了破譯。扎伊采夫確定了第9頁第5列末的8個字符表示「重熙十四年(遼興宗年號,1045)二月」;同一頁第6列開始的7個字符表示「大中央[?]契丹國」。[c][14]:143–146表示「大中央[?]契丹國」的字與1087年所刻《永寧郡公主墓誌》上的前七個字完全相同。[15]:162年號「重熙」在各種契丹大字碑文中都有對應。這表明,手稿的年代晚於1045年。[14]

 
第一行:契丹大字「重熙十四年二月」;
第二行:對應漢字
 
第一行:契丹大字「大中央[?]契丹國」;
第二行:對應漢字

重要性

編輯

目前已知的以契丹文寫就的銘文數量還算多,但尚未發現任何契丹文書籍,也沒有對契丹語詞彙的漢語釋義,這使得破譯契丹文的工作舉步維艱。直到目前,唯一已知的不是寫在文物、石碑上而是見諸經典的契丹文僅有5個字,是1058年被派到遼朝擔任使者的王易記下的,明初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記載,這才有幸流傳至今。[16]:169–1702002年,柏林-勃蘭登堡科學與人文學院的收藏中,發現了一片記有7個契丹大字及對應的回鶻字母註釋的契丹手稿殘片。[17]Nova N 176是已知唯一的以契丹文書寫的流傳至今的完整手稿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0]

手稿約有1.5萬字(20字×6列×127頁),大致相當於已知的契丹大字銘文字數(吳英喆與楊虎嫩估測為1.5萬字)。[18]:136–137

另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俄語中фонд «Nova», шифр Н 176.
  2. ^ 頁的背面大都空白。每個疊由6對開紙組成,排列成三對,相鄰頁的空白面相對。手抄本每頁都被IOM按順序編號,但大多數頁只有前頁有字。[3]:131
  3. ^ 第4、5個字符對應的契丹語單詞及發音不明。康丹總結了不同學者的理論,認為與這兩個字符對應的契丹小字可能是*hulus「州」、*hala~*kara「黑」、*hus「強」或是未見於遼朝契丹文的新造字。他將這段文字的契丹小字轉寫為<GREAT t.iau.dû xu.rả qid.i gúr>。[12]:162–165烏拉熙春則認為,此處的契丹詞應是*hulʤi,與蒙古語「國、民」同源。[13]:144

參考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