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 (淮陽王)

劉欽(前1世紀?—前28年),西漢宣帝第二子,生母張婕妤

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

編輯

生年不詳,當在前70年代末至前60年代初。元康三年(前63年),被父親宣帝立為淮陽王。漢宣帝寵愛張婕妤和聰明好學的劉欽,想立劉欽為太子。後來漢宣帝考慮政權穩定和顧念自己和皇后許平君、長子劉奭的布衣之情,立劉奭(是為漢元帝)為太子。宣帝派韋玄(原丞相韋賢之子,韋玄成佯狂讓爵位給其兄長)教導劉欽,太子心安。[1]

黃龍元年(前49年),漢宣帝去世,漢元帝即位,劉欽到封地就國。[2]

舅舅騙財

編輯

元帝即位後,劉欽的母親張婕妤已死。劉欽將外祖母接到封地供養,舅舅張博等三人常到淮陽拜見母親,均受劉欽賞賜。後劉欽上書元帝,請求把外家張博全家遷到封地。張博上書拒絕。後來張博到淮陽,劉欽賞賜減少。張博令其弟張光恐嚇劉欽,說劉欽對待外祖母怠慢,張博要上書替母親請求還鄉。劉欽便派人持黃金五十斤送給張博。張博回信劉欽:「當今朝廷無賢臣,災異屢現,使人寒心,百姓都歸望於大王,大王怎麼安然不求到朝中輔佐皇上?」張博又多次讓弟弟張光勸說劉欽聽從他的計策,派人到京師請當權的貴人替劉欽請求朝見。劉欽未採納他的意見。[3]

張光「願盡力與張博共同替大王請求朝見。大王即日到長安,可以依靠平陽侯。」,得到劉欽想請求朝見的話。張博又騙的「二百萬金」用以疏通劉欽入朝為官輔政之事。[4]

張博和張博的女婿《易經》學者京房繼續勸說劉欽進京匡正朝政。張博說元帝 「年紀未滿四十,發齒掉落,太子幼弱,奸佞之人當權,陰陽不調和,百姓疾疫飢餓死的人將近半數,洪水之害大概也不過此。大王事業打算救世,將與古代聖人比功德,怎麼可以怠忘呢?」。又騙了劉欽金五百斤。[5]

宦官石顯知道此事稟報漢元帝「京房泄漏宮禁之內談話,張博兄弟貽誤諸侯王,誹謗政治,狡猾不道,都被關進監獄「。有官員奏請逮捕劉欽,漢元帝不忍心對弟弟用法,將張博、京房處死,派諫大夫王駿斥責劉欽。漢成帝即位後,在劉欽的請求下,漢成帝赦免了流放的張氏族人。[6] [7] [7][8]

去世

編輯

河平元年(前28年),劉欽薨逝於東平官邸,諡號憲王,子文王劉玄嗣位。[9]

子嗣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淮陽憲王欽,元康三年立,母張婕妤有寵於宣帝。霍皇后廢后,上欲立張婕妤為後。久之,懲艾霍氏欲害皇太子,乃更選後宮無子而謹慎者,乃立長陵王婕妤為後,令母養太子。後無寵,希御見,唯張婕妤最幸。而憲王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太子寬仁,喜儒術,上數嗟嘆憲王,輔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張婕妤與憲王,然用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久之,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高,稱於朝廷,乃召拜玄成為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2.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憲王之國。
  3.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時,張婕妤已卒,憲王有外祖母,舅張博兄弟三人歲至淮陽見親,輒受王賜。後王上書,請徙外家張氏於國。博上書,願留守墳墓,獨不徙。王恨之。後博至淮陽,王賜之少。博言:「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王不許,博辭去,令弟光恐雲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王乃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博喜,還書謝,為諂語盛稱譽王,因言:「當今朝廷無賢臣,災變數見,足為寒心。萬姓咸歸望於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見,輔助主上乎?」使弟光數說王宜聽博計,令於京師說用事貴人為王求朝。許不納其言。
  4.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後光欲至長安,辭王,復言「願盡力與博共為王求朝。王即日至長安,可因平陽侯。」光得王欲求朝語,馳使人語博。博知王意動,復遺王書曰:「博幸得肺腑,數進愚策,未見省察。北游燕、趙,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聞齊有駟先生者,善為《司馬兵法》,大將之材也,博得謁見,承間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爾非世俗之所知。今邊境不安,天下騷動,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又聞北海之瀕有賢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難致也。得此二人而薦之,功亦不細矣。博願馳西以此赴助漢急,無財幣以通顯之。趙王使謁者持牛、酒,黃金三十斤勞博,博不受;復使人願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許。會得光書雲大王已遣光西,與博併力求朝。博自以棄捐,不意大王還意反義,結以朱顏,願殺身報德。朝事何足言!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湯、禹所以成大功也。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願知大王所好,請得輒上。」王得書喜說,報博書曰:「子高乃幸左顧存恤,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諭意!今遣有司為子高償責二百萬。」
  5.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是時,博女婿京房以明《易》陰陽得幸於上,數召見言事。自謂為石顯、五鹿充宗所排,謀不得用,數為博道之。博常欲誑耀淮陽王,即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持予淮陽王以為信驗,詐言:「已見中書令石君求朝,許以金五百斤。賢聖制事,蓋慮功而不計費。昔禹治鴻水,百姓罷勞,成功既立,萬世賴之。今聞陛下春秋未滿四十,發齒墮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陰陽不調,百姓疾疫饑饉死者且半,鴻水之害殆不過此。大王緒欲救世,將比功德,何可以忽?博已與大儒知道者為大王為便宜奏,陳安危,指災異,大王朝見,先口陳其意而後奏之,上必大說。事成功立,大王即有周、邵之名,邪臣散亡,公卿變節,功德亡比,而梁、趙之寵必歸大王,外家亦將富貴,何復望大王之金錢?」王喜說,報博書曰:「乃者詔下,止諸侯朝者,寡人憯然不知所出。子高素有顏、冉之資,臧武之智,子貢之辯,卞莊子之勇,兼此四者,世之所鮮。既開端緒,願卒成之。求朝,義事也,奈何行金錢乎!」博報曰:「已許石君,須以成事。」王以金五百斤予博。
  6.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會房出為郡守,離左右,顯具有此事告之。房漏泄省中語,博兄弟詿誤諸侯王,誹謗政治,狡猾不道,皆下獄。有司奏請逮捕欽,上不忍致法,遣諫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皇帝問淮陽王。有司奏王,王舅張博數遺王書,非毀政治,謗訕天子,褒舉諸侯,稱引周、湯,以諂惑王,所言尤惡,悖逆無道。王不舉奏而多與金錢,報以好言,罪至不赦,朕惻焉不忍聞,為王傷之。推原厥本,不祥自博,惟王之心,匪同於凶。已詔有司勿治王事,遣諫大夫駿申諭朕意。《詩》不云乎?『靖恭爾位,正直是與。』王其勉之!」
  7. ^ 7.0 7.1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駿諭指曰:「禮為諸侯制相朝聘之義,蓋以考禮一德,尊事天子也。且王不學《詩》乎?《詩》云:『俾侯於魯,為周室輔。』今王舅博數遺王書,所言悖逆。王幸受詔策,通經術,知諸侯名譽不當出竟。天子普覆,德佈於朝,而恬有博言,多予金錢,與相報應,不忠莫大焉。故事,諸侯王獲罪京師,罪惡輕重,縱不伏誅,必蒙遷削貶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今聖主赦王之罪,又憐王失計忘本,為博所惑,加賜璽書,使諫大夫申諭至意,殷勤之恩,豈有量哉!博等所犯惡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自今以來,王毋復以博等累心,務與眾棄之。《春秋》之義,大能變改。《易》曰『借用白茅,無咎』,言臣子之道,改過自新,潔己以承上,然後免於咎也。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過易行,塞重責,稱厚恩者。如此,則長有富貴,社稷安矣。」
  8.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於是淮陽王欽免冠稽首謝曰:「奉藩無狀,過惡暴列,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諭道術守藩之義。伏念博罪惡尤深,當伏重誅。臣欽願悉心自新,奉承詔策。頓首死罪。」京房及博兄弟三人皆棄市,妻子徙邊。
  9. ^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至成帝即位,以淮陽王屬為叔父,敬寵之,異於它國。王上書自陳舅張博時事,頗為石顯等所侵,因為博家屬徙者求還。丞相、御史復劾欽:「前與博相遺私書,指意非諸侯王所宜,蒙恩勿治,事在赦前。不悔過而復稱引,自以為直,失藩臣禮,不敬。」上加恩,許王還徙者。三十六年薨。子文王玄嗣………

參考文獻

編輯
  • 漢書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劉欽 (淮陽王)
淮陽王世系
漢宣帝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前?年?月?日逝世於:前28年?月?日
王室頭銜
前任:
首任
前一相同頭銜:淮陽王劉余
淮陽王
任職期間:前63年—前28年
繼任:
子淮陽文王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