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生學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20日) |
劣生學(英語:Dysgenics)是研究特定人口或物種中,後代缺陷或不利基因累積和保存的學科。 劣生突變已在例如老鼠[1] 和果蠅中證明存在[2][3]。英文dysgenics 最初作為優生學(eugenics)的反義詞而使用。Richard Lynn 博士在Dysgenics:遺傳惡化在現代人群(1996)確定了三個主要的擔憂:人類族群中健康,智力以及責任心的喪失。[4][5]
原因
編輯任何生物的基因都會產生突變,這種突變是多害少利的。自然中,更不適應的個體被淘汰,更適應的個體得以產生更多後代,於是有害突變傾向於被清除,有利突變傾向於擴散。
人口退化有兩種解釋:工業革命後一般智力因素較低的人群更高的生育率;原本自然選擇會篩選掉有害突變,而現代人口中這種選擇力量降低。 [6][7]
智商退化
編輯2004年,Richard Lynn的研究認為在美國社會每經過一個世代就有0.9分智商下降。[8]
Meisenberg(2010)發現,在美國雙親的智力和兒童的數量呈負相關,通常那些智力跟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越自由的人生育率就越低,在沒有引進移民的狀態下美國人的智商每隔一代就會下降大約0.8分。[9]
其他性狀的的退化
編輯1996年Lynn出版了專著Dysgenics: Genetic Deterioration in Modern Populations。他指出了優生學家的三大考慮:健康、智商、公德心的降低。他認為,工業化前的社會中自然選擇傾向選擇的一些性狀,比如高智商,在現今社會已經不再那樣。[7]
英文中,「優生學」第一次在1915年由David Starr Jordan作為形容詞使用,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效應[10]。他認為,在現代戰爭中由於健康的男子比別人更容易死掉,戰爭只會殺掉平民中的健康男子,卻保存殘疾人在家。[11]
基因缺陷
編輯其他解決方法
編輯對於人口退化問題的解決,Lynn and Harvey (2008)認為設計嬰兒可以在未來有很大的前途。如果有的國家禁止設計嬰兒,有錢人會先出國實施,逐漸更多人也會跟隨。另外,權威政體可能會通過只允許一定智商之上的人生育。中國大陸的計劃生育政策就證明了,權威政體可以控制生育[14]。Geoffrey Miller宣稱,用於對抗人口大幅增長的計劃生育政策也有利於「降低邊緣農民的劣生效應」[15]。然而現實是,一胎政策長期都允許農民生兩個孩子。
小說中的描寫
編輯Cyril M. Kornbluth1951年出版的小說The Marching Morons中,不小心來到未來的兩個人,發現人口退化導致人們很笨。 Mike Judge 2006年電影Idiocracy (譯名《蠢蛋進化論》)也講了類似的情節,主角是參加軍隊冬眠實驗計劃主角,他到達了500年後,由於高智商的知識分子生育率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生育率高,導致人類智商降低。 Kornbluth的短故事中,文明由一小組天才維持,而在電影Idiocracy中是由自動系統持續。[16]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anabe T, Beam KG, Powell JA, Numa S. Restoration of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and slow calcium current in dysgenic muscle by dihydropyridine receptor complementary DNA. Nature. November 1988, 336 (6195): 134–9 [2015-07-09]. PMID 2903448. doi:10.1038/336134a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 ^ Kidwell MG. Evolution of hybrid dysgenesis determinant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March 1983, 80 (6): 1655–9. PMC 393661 . PMID 6300863. doi:10.1073/pnas.80.6.1655.
- ^ Almeida LM, Carareto CMA. Gonadal hybrid dysgenesis in Drosophila Sturtevanti (Diptera, Drosophilidae). Iheringia, Sér. Zool. June 2002, 92 (2) [2015-07-09]. doi:10.1590/S0073-47212002000200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存档副本.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8).
- ^ 存档副本.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 ^ of Menie, Michael A. Woodley.
- ^ 7.0 7.1 Richard Lynn. Dysgenic fertility for criminal behaviour.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1995-10, 27 (4): 405–408 [2018-04-02]. ISSN 1469-7599. doi:10.1017/s0021932000023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英語).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lynn」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Lynn, R. New evidence of dysgenic fertility for intellig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2004, 32 (2): 193–201. doi:10.1016/j.intell.2003.09.002.
- ^ Meisenberg, Gerhard. The reproduc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2010, 38 (2): 220–230. doi:10.1016/j.intell.2010.01.003.
-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 Jordan, David Starr. War and the Breed: The Relation of War to the Downfall of Nations Reprint.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2003. ISBN 1-4102-0900-8.
- ^ S. M. Holloway, C. Smith. Effects of various medical and social pracitices on the frequency of genetic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75-09, 27 (5): 614–627 [2019-05-25]. ISSN 0002-9297. PMC 1762830 . PMID 11635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 ^ E. Matsunaga. Perspectives in mutation epidemiology: 5. Modern medical practice versus environmental mutagens: Their possible dysgenic impact. 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Genetic Toxicology: 449–457. [2018-04-02]. doi:10.1016/0165-1110(83)90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 ^ Richard Lynn, John Harvey. The decline of the world's IQ. Intelligence: 112–120. [2018-04-02]. doi:10.1016/j.intell.2007.03.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Edge, Chinese Eugenics, http://edge.org/response-detail/2383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itchell, Dan. Shying away from Degeneracy.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9-09 [2008-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2).
外部連結
編輯- Dysgenics 在線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