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葉豬籠草[1]:67學名Nepenthes spathulata)是原產於蘇門答臘爪哇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海拔1100米至2900米的地區。其種加詞spathulata」來源於拉丁文spathulatus」,意為「鑰匙狀的,鏟狀的」,指其葉片的形狀。[2]

匙葉豬籠草
匙葉豬籠草的下位籠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匙葉豬籠草 N. spathulata
二名法
Nepenthes spathulata
Danser (1935)
異名

植物學史

編輯

1935年1月11日,毛里茨·安妮·利夫廷克(Maurits Anne Lieftinck)首次採集到了匙葉豬籠草。編號為「Lieftinck 11」的標本[注 1]採集於蘇門答臘楠榜省(Lampongs)坦哥馬斯山(Mount Tanggamus)海拔約2000米的地區。[2]

B·H·丹瑟在1935年的晚些時候正式描述了匙形豬籠草[5],其發表於其1928年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6]

 
亞德利安·優素福在2004年發現的亞德利安豬籠草

1986年,羅斯朱迪·塔明(Rusjdi Tamin)堀田滿再次對匙葉豬籠草進行了分類處理,他們認為匙葉豬籠草是欣佳浪山豬籠草N. singalana的一個同物異名。他們還將其他四個物種歸入了欣佳浪山豬籠草:肉瘤豬籠草N. carunculata裸瓶豬籠草N. gymnamphora梳形豬籠草N. pectinata滴液豬籠草N. densiflora[7]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肉瘤豬籠草是邦蘇豬籠草的同物異名,而梳形豬籠草是裸瓶豬籠草的同物異名。[2][8]

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里基·毛德(Ricky Maulder)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曾在登波火山發現了一種豬籠草。他們相信這是一個新物種,並將這個發現表於1990年的一期《食蟲植物通訊》中。其寫道:[注 2][9]

登波山豬籠草(「N. dempoensis」)裸名,該類群目前被認為與匙葉豬籠草是同一個物種。[2][10][11]

1997年,馬修·傑布馬丁·奇克在其《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對豬籠草屬進行了修訂。他們將匙葉豬籠草作為一個有效物種保留了下來,將編號為「Lieftinck 11」的標本被指定為選模標本[12]

2004年,亞德利安·優素福(Adrian Yusuf)發現了一種類似於匙葉豬籠草的爪哇豬籠草類群。[13]兩年後,巴托羅(Batoro)、Wartono和馬修·傑布將其命名為亞德利安豬籠草N. adrianii)}}[1]:73[14][15][16][17],在《海報資料工具包:豬籠草》一書中其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18]這些植株的捕蟲籠通常為紅綠色,並具有紅色的斑點,唇也為紅色。[19]但亞德利安豬籠草普遍被認為是匙葉豬籠草的同物異名。[8][20]

形態特徵

編輯
 
匙葉豬籠草的下位籠

匙葉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攀爬至5米的高處,直徑可達8毫米。節間距可達15厘米,橫截面為圓形至三角形或菱形。[2]

匙葉豬籠草的葉片無柄至具小葉柄,革質。葉片呈匙形,可長達30厘米,寬至10厘米,漸狹至基部。葉尖圓,短漸尖微缺中脈的兩側各有3至5條縱脈羽狀脈一般不明顯。籠蔓可長達20厘米,與葉片的銜接處有時可能呈盾形[2]

匙葉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呈卵形,上部為圓柱形,偶爾縮小。匙葉豬籠草是蘇門答臘豬籠草屬物種中捕蟲籠最大的物種;其可高達30厘米,寬至10厘米。腹面具一對可寬達25毫米的籠翼。捕蟲籠卵形部分的內表面覆蓋腺體[2],蠟質區極其發達[21]籠口為圓形,整體傾斜,可能具一個短唇頸的前部較窄,寬僅可達5毫米,基部較寬,可達25毫米。唇的兩側向外展開,部分植株可呈波浪狀,但非該物種典型的形態特徵。唇的內緣具明顯的短唇齒。唇內緣部分約佔截面表面總長度的32%。[21]籠蓋為卵形,無附屬物,常略呈心形。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可長達10毫米,常分叉。[2]

匙葉豬籠草的上位籠很少出現。其下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呈窄卵形,上部為圓柱形。體型較下位籠小,高僅可達15厘米,寬僅可達3厘米。籠口略圓,傾斜,不具唇頸。唇很窄,僅可寬達7毫米,邊緣呈波浪狀。籠翼縮小為一對明顯的隆起。其他方面類似與下位籠。[2]

匙葉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5厘米,花序軸可長達15厘米,但雌性花序的較短。花梗可長達10毫米,具絲狀小苞片萼片為卵形至橢圓形,可長達4毫米。[2]

匙葉豬籠草的花序具有密集的短毛被。發育中的捕蟲籠也具有密集的短毛被,但通常早落。其莖部、葉片和籠蔓幾乎無毛。[2]

匙葉豬籠草的莖和葉片為綠色。下位籠籠身可為淺綠色至淡黃色或青銅色,唇可為暗紫色至鮮紅色。[2]

生態關係

編輯

匙葉豬籠草原產於爪哇蘇門答臘。在蘇門答臘,其存在於印度尼西亞占碑省南蘇門答臘省明古魯省楠榜省等省份。其水平分佈範圍南至坦哥馬斯山(Mount Tanggamus),北至葛林芝湖。其海拔分佈範圍廣泛,存在於海拔1100米至2900米的地區。[2][22]

匙葉豬籠草通常作為附生植物生長於苔蘚森林及低地山地森林中,而在山脊上矮小的高地山地森林中,其一般陸生。匙葉豬籠草也常陸生於葛林芝湖附近的高海拔泥炭沼澤中,其海拔約1100米。在此,匙葉豬籠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小豬籠草N. gracilis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兩眼豬籠草N. reinwardtiana東巴豬籠草N. tobaica同域分佈。已發現了至少三種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豬籠草的純種和自然雜交種在該地區表現出高度的漸滲。該地區的植被主要由杜鵑花屬Rhododendron野牡丹屬Melastoma植物及蘭花蕨類植物組成。其通常非常的矮小,茂密,高度很少超過3米。其與婆羅洲沙勞越巴廖的高地荒原森林有幾分相似。[2]

由於匙葉豬籠草呈片狀分佈,所以其已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瀕危[23]查爾斯·克拉克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認為其保護狀況應修訂為依賴保育[2]

相關物種

編輯
卵形豬籠草上位籠(左),欣佳浪山豬籠草下位籠(中),龍豬籠草的下位籠(右)[24]

匙葉豬籠草表現出與欣佳浪山豬籠草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這兩個物種的區別在於匙葉豬籠草的唇前部較窄而兩側較寬。且匙葉豬籠草的唇肋較不明顯,唇齒較短。[2]此外,匙葉豬籠草的籠蓋為卵形,而欣佳浪山豬籠草的為圓形。匙葉豬籠草籠蓋下表面的蜜腺也較少,多集中於籠蓋中部。[12]

占碑,匙葉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的分佈地互相重疊,欣佳浪山豬籠草最南部的種群會與匙葉豬籠草最北部的種群同域分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生長於馬蘇萊山(Mount Masurai)的豬籠草表現為這兩個物種的中間型,以至於不能確定到底是哪個物種。這些植株的形態特徵都表現出高度的可變性,特別是唇的發達程度,部分類似於欣佳浪山豬籠草,另一部分類似於匙葉豬籠草。查爾斯·克拉克寫道:「其可能是雜交了該地區其他物種的類群」。[2]

B·H·丹瑟在1940年對滴液豬籠草的描述中指出,匙葉豬籠草與滴液豬籠草也很相似。[25]可以依據它們上位籠的不同而將其區分開來,匙葉豬籠草的上位籠呈圓柱形,而滴液豬籠草的上位籠呈典型的漏斗形。不過,凱米利山(Mount Kemiri)上的滴液豬籠草也會長出圓柱形的上位籠。儘管如此,仍可因匙葉豬籠草會長出漏斗形的下位籠的將其分開。[2]

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標記為容洪豬籠草N. junghuhnii的編號為「Junghuhn 274」和「Junghuhn 275」的標本,其捕蟲籠也與匙葉豬籠草很近似(以及邦蘇豬籠草和欣佳浪山豬籠草)。容洪豬籠草與之最大的區別在於其葉片的基部具葉柄,因此很容易區分。[2]

匙葉豬籠草上位籠的下部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這個特徵與與之相似的邦蘇豬籠草卵形豬籠草N. ovata等物種不同。[2]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對來自蘇門答臘島西馬來西亞豬籠草進行了分支系統學分析,共利用了70個形態特徵。以下為豬籠草進化樹的「第3分支」,包含了匙葉豬籠草及其他三個相關的物種。[2]

密花豬籠草

unnamed

上位豬籠草

unnamed

欣佳浪山豬籠草

匙葉豬籠草

自然雜交種

編輯
 
發現於占碑省伯里拉山(Mount Belirang)的匙葉豬籠草假定自然雜交種,其可能是與欣佳浪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因為僅有少數其他的豬籠草物種與匙葉豬籠草同域分佈,所以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較為少見。已記錄了7個假定的自然雜交種,其中至少3個存在於葛林芝湖周圍的高海拔泥炭沼澤中。[2][26]

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編輯

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mirabilis × N. spathulata是存在於葛林芝湖泥炭沼澤中的3個自然雜交種之一。因未發現其親本還在其他任何的區域同域分佈,所以該自然雜交種不太可能存在於其他地方。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捕蟲籠為紅棕色且具黑色斑點,唇為淡黃紅色。與奇異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其唇更寬達,且具明顯的唇齒和唇肋。與匙葉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其葉片為紙質,略呈匙形,邊緣常具長鬚。[2]

兩眼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編輯

兩眼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reinwardtiana × N. spathulata也是存在於葛林芝湖泥炭沼澤中的3個自然雜交種之一。與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一樣,該自然雜交種並不存在於其他地方。其下位籠的下半部為漏斗形,下部至籠肩之間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腹面的籠翼較寬,可能具翼須。上位籠更細長,無籠翼。唇平滑,僅略微展開。籠蓋大,幾乎呈圓形。葉片為線形披針形,略下延[2]

其他自然雜交種

編輯

第三個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存在於葛林芝湖泥炭沼澤中[2],其是與東巴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蘋果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分佈於此[26]。此外,無刺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inermis × N. spathulata存在於占碑。裸瓶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gymnamphora × N. spathulata也已被發現。[2]第六個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發現於占碑的伯里拉山(Mount Belirang)。因在該地區明顯缺乏其可能的雜交親本,所以其另一個雜交親本還未明確。[2]

註釋

編輯
  1. ^ 毛里茨·安妮·利夫廷克在1935年1月至2月對坦哥馬斯山進行了考察[3][4],在此期間肯定採集到了匙葉豬籠草。
  2. ^ 邁克·霍普金斯里基·毛德布魯斯·薩蒙在1990年的一期《食蟲植物通訊》中對在登波火山發現的類群的描述原文:[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台北: 商周出版. 2007. ISBN 978-986-124-850-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3. ^ Lieftinck, M.A. 1935. De sneeuwkoningin van Tanggamoes. Gedenkboek Dr J. P. Thysse, De Levende Natuur 1935, pp. 167–169.
  4. ^ van Steenis-Kruseman, M.J., et al. 2006. Cyclopaedia of Malesian Collectors: Maurits Anne Lieftin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
  5. ^ Danser, B.H. 1935. A new Nepenthes from Sumatra.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13: 465–469.
  6. ^ Danser, B.H. 1928.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7. ^ (印尼文) Tamin, R. & M. Hotta 1986. Nepenthes di Sumatera: The genus Nepenthes of the Sumatra Island. In: M. Hotta (ed.) Diversity and Dynamics of Plant Life in Sumatra: Forest Ecosystem and Speciation in Wet Tropical Environments. Part 1: Reports and Collection of Papers. Kyoto University, Kyoto. pp. 75–109.
  8. ^ 8.0 8.1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9. ^ 9.0 9.1 Hopkins, M., R. Maulder & B.[R.] Salmon 1990. A real nice trip to Southeast Asia.PDF (1.72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9(1–2): 19–28.
  10. ^ Schlauer, J. 2006. Nepenthes spathul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11. ^ Schlauer, J. 1995. Re: N.xiphioides + N.mike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September 26, 1995.
  12. ^ 12.0 12.1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13. ^ Boediwardhana, W. 2006. Malang hosts Indonesia's first exhibition of insectivorous plants. The Jakarta Post, March 6, 2006.
  14.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adrian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15. ^ (印尼文) Tanaman Kantong Semar di Ambang Kepunahan. Pikiran Rakyat, November 20, 2006.
  16. ^ (印尼文) Wresti, M.C. 2007. Suska, Menyelamatkan Nepenthes[永久失效連結]. Kompas, January 8, 2007.
  17. ^ Mansur, M. & F.Q. Brearley 2008. Ecological studies on Nepenthes at Barito Ulu, Central Kalimantan, Indonesia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08. Jurnal Teknologi Lingkungan 9(3): 271–276.
  18. ^ (印尼文) Untung, O. (ed.) 2006. Trubus Info Kit: Nepenthes. PT Trubus Swadaya, Depok.
  19. ^ Bourke, G. 2012. Species Profile – Nepenthes "adrianii".PDF Captive Exotics Newsletter 2(1): 4.
  20. ^ Rice, B.A. 2006. Do you want to tell me about a species I miss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arnivorous Plant FAQ.
  21. ^ 21.0 21.1 Bauer, U., C.J. Clemente, T. Renner & W. Federle 2012. Form follows function: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alternative trapping strategies in carnivorous Nepenthes pitcher plant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5(1): 90–10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406.x
  22.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23. ^ Clarke, C.M., R. Cantley, J. Nerz, H. Rischer & A. Witsuba. Nepenthes spathul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Listed as Vulnerable (VU D2 v2.3).
  24. ^ Akhriadi, P., Hernawati, A. Primaldhi & M. Hambali 2009. Nepenthes nag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Bukit Barisan of Sumatr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Reinwardtia 12(5): 339–342.
  25. ^ Danser, B.H. 1940. A new Nepenthes from Sumatra.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16: 268–271.
  26. ^ 26.0 26.1 (印尼文) Akhriadi, P. 2007. Kajian taksonomi hibrid alami Nepenthes (Nepenthaceae) di Kerinc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king paper, Andalas University, Padang. Abstra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匙葉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匙葉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