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石柱

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史前遺留

卑南石柱,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史前遺留,為目前國定卑南考古遺址地表上僅存之史前石柱,也是國定卑南考古遺址的重要象徵地標。石柱頂端原本應為圓形穿孔,被發現時已破損僅剩半圓殘孔,因狀似弦月而被稱為「月形石柱」[1]

研究

編輯

1896年鳥居龍藏臺灣東部進行調查時,曾在此拍攝紀錄月形石柱的影像,也是最早的紀錄[2]。根據日治時期學者的紀錄,卑南考古遺址曾有許多石柱豎立於地表,而1927、1929年鹿野忠雄先生多次調查卑南遺址,並繪製月形石柱的簡圖記錄,他發現這些石柱的寬面幾乎都呈北偏東—南偏西走向,且上段皆有穿孔。他認為月形石柱缺口處應是支撐橫柱之用,應是房屋結構的一部分[3]

結構

編輯

月形石柱露出地面的高度為447公分,寬153公分、厚19公分,為板岩材質。目前普遍認為月形石柱應為卑南文化時期的建築遺構,距今約3500年前[1][4]。不過遺址現地並沒有板岩石材,史前人應從至少5公里外採集運回,考量距離以及石材體積重量,石柱應具有特殊意義,且當時的人群應具有一定規模,才能完成這麼繁重的工作[5][3]

關於月形石柱的功能意義,考古學者普遍認為是作為房屋結構的一部分,此外,也有人從石柱排列角度「北偏東30度」及太陽升起的方向,推測石柱可能作為天文觀察的工具,但未能證實[6]

傳說

編輯

由於月形石柱已屹立在土地上數千年之久,附近居民也流傳着關於石柱的相關傳說故事。在卑南遺址旁的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有一個傳說,大意是早期生活在卑南遺址上的是阿美族其中一氏族(Raranges),因為一些糾紛受到了詛咒,降下了地震及大火,原來在遺址上的東西都幾乎化成灰燼,只留下一座座石柱仍屹立不搖。普悠瑪部落族人也因為這個傳說故事而將此地視為禁地[7][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葉美珍. 《卑南遺址與文化—概要及書目彙編》,. 臺東縣政府. 2004. 
  2. ^ 宋文薰; 連照美.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 
  3. ^ 3.0 3.1 鹿野忠雄.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 《人類學雜誌》. 1930, 45 (7): 273-285. 
  4. ^ 李坤修.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下)〉.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7-12-01, (360) [202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3). 
  5. ^ 連照美; 宋文薰. 《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6. ^ 楊淑玲. 〈石柱隱藏了什麼密碼?〉.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9-08-15, (161) [202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3). 
  7. ^ 傅鳳琴. 〈神祕的石柱與卑南二兄弟傳說〉.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8-11-15, (383) [202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6). 
  8. ^ 林志興. 《卑南族:神祕的月形石柱》. 新自然主義.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