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原子論的觀點
反原子論(Opposition to atomic theory)是指原子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反對觀點。
19 世紀下半葉確立了原子和分子的現代定義,科學家們認為原子是元素的基本粒子,分子是原子的聚集體。
標誌性事件是 1860 年在德國舉行的卡爾斯魯厄大會,這是第一屆國際化學家大會,會議中建立化學學科的諸多標準。
會議中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提交的論文為區分現代原子和分子概念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原子理論的第一個反對意見
編輯坎尼扎羅認為貝采利烏斯等化學家不承認某些氣態元素的粒子實際上是原子對,這導致他們在制定某些化合物時出現錯誤。
貝采利烏斯認為氫氣和氯氣粒子是孤立的原子,但他觀察到,當一升氫氣與一升氯氣反應時,它們會形成兩升氯化氫,而不是一升,貝采利烏斯認為阿伏加德羅定律不適用於化合物。
坎尼扎羅說,如果科學家們接受單元素分子的存在,他們的研究結果中的這種差異將很容易得到解決。 但貝采利烏斯甚至對此隻字不提。
貝采利烏斯使用術語「元素原子」來表示僅包含一種元素的氣體粒子,使用「複合原子」來表示包含兩種或多種元素的粒子,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區分 和 ,因為貝采利烏斯不相信 。
因此坎尼扎羅呼籲重新定義,以便科學家能夠理解氫分子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可以分裂成兩個原子。
構成不同分子的特定元素的各種量是基本量的整數倍,該基本量始終表現為不可分割的實體,並且必須正確地命名為原子。 -- 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1860年[1]
對原子理論的第二個反對意見
編輯對原子理論的第二個反對意見是哲學上的。 19世紀的科學家無法直接觀察原子。 他們通過間接觀察推斷出原子的存在,例如道爾頓的倍比定律。
一些科學家,特別是實證主義學派的科學家認為,科學家不應該試圖推斷宇宙更深層的現實,而只是將他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模式系統化。
反原子主義者認為,雖然原子可能是有用的抽象概念,用來預測元素反應,但它們並不能反映具體的現實。
這些科學家有時被稱為「等效主義者」,因為他們更喜歡等效重量理論,這是普魯斯特定比定律的推廣。 例如,1克氫將與8克氧結合形成9克水,因此氧的「當量」是8克。 這一立場最終被 19 世紀後期發生的兩項重要進展所推翻:元素周期表的發展和分子的內部結構決定其性質。
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Atom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by Bernard Pullman (review).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1999-03, 42 (3). ISSN 1529-8795. doi:10.1353/pbm.1999.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