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偉 (萬曆進士)

吳中偉(1563年—1631年),字境虛,號生白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

始祖吳忠,本姓胡,自天台水竹遷澉浦,易姓吳。曾祖吳昆,祖吳芸,父吳霽,俱贈廣東按察使。

萬曆二十五年順天府丁酉科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進士,授行人,奉使益潞沈三藩,轉刑部員外郎,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督貴州學政,攝貴陽兵備[1]。三十八年庚戌,擢福建參議,分守建南道[2]。四十一年癸丑,升湖廣副使,備兵衡永。四十四年丙辰,升江西參政,守江西南昌[3]。四十七年己未,升廣東按察使,督師援關門,倍道疾行,諸路兵無能及者。南還,擊斬山東白蓮賊數千,不上功歸。天啟元年辛酉(1628年),升粵東右布政使[4],轉左布政使[5]。三年癸亥(1623年),推太僕寺少卿,不報。逾年以光祿召。五年乙丑,晉大理寺卿[6],晉刑部右侍郎,尋轉左侍郎[7]。加刑部尚書致仕[8]。歸田後建「友于堂」,與兄吳之英日往還觴詠其中[9]。崇禎四年(1631年)九月卒,年六十九。子吳麟趾,字孟佳,孝謹工詩文,有學稼軒草,不勝喪,兩月而卒。兄吳之英,字千朋,號心沂,萬曆癸卯舉人,定海教諭,蕭縣知縣。

參考

編輯
  1. ^ 萬曆三十五年七月,升廣西雲南參政郭廷良、王貽德俱為按察使,江西副使餘火□詹為參政,禮部郎中陳於王、張鶴鳴為湖廣、山東副使,工部郎中甘來為湖廣參政,刑部員外吳中偉為貴州提學僉事,南禮部郎中王志遠為湖廣參政,南工部郎中譚繼統為貴州副使,嘉興知府蔡承植為廣東副使,刑部郎中曾如川為雲南參議。調湖廣副使曹愈參為河南副使,升禮部員外吳正志為光祿寺丞,刑部員外趙世祿、馮盛典、王庭俊、戶部員外張養正為蘇州、彰德、德安、金華府知府。是日所下藩臬府佐及司屬二十餘人。
  2. ^ 萬曆三十八年五月,升南京刑科給事中劉時俊為福建僉事,四川道御史張爾基為四川僉事,戶部郎中柯維蓁為四川副使,貴州僉事吳中偉為福建參議。
  3. ^ 萬曆四十四年三月,湖廣副使吳中偉為江西參政。
  4. ^ 天啟元年九月,升廣東按察使吳中偉為本省右布政使。
  5. ^ 天啟元年九月,升廣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吳中偉為左布政使。
  6. ^ 天啟五年十二月,升光祿寺卿吳中偉為大理寺卿。
  7. ^ 天啟六年閏六月,大理寺卿吳中偉為刑部右侍郎,尋遷左侍郎。
  8. ^ 《海鹽縣續圖經》卷六:吳公中偉,字境虛,號生白,祖貫天台水竹胡氏,洪武初城石帆村,曰澉浦,始遷祖忠因家焉,易姓吳。四傳至曾祖昆、祖芸、父霽,世有隱德。至公兄弟,始以科第起家。萬曆丁酉公以諸生舉恩貢,中順天鄉試。戊戌成進士,宜授中行,時北中行無虛席,公以母老求南司,副家宰楊公選郎南,公皆不可,曰:此遷客地也,君可自留悔耶!公浪然出涕曰:進士為母乞南,何悔!使進士不得盡一日歡,非大悔乎!必遂請而後已。奉使益潞沈藩,卻王饋焉。轉刑部員外郎,丁未督貴州學政,攝貴陽兵備。威清毛口土司相仇殺,撫狐按遣官勘,不受,議發兵。公囅然曰:此獷悍小患,安事軍糈數萬乎!試收輯,不過灶上騷除耳。即飛檄呼兩酋受約束,面縛數責,皆服死罪,得貰遣歸,則流涕去。先是,公巡歷桃花、平陶諸洞,酋長具禮獻,公悉謝卻,酋長大驚,至是被逮,竊計不可犯者必不可解,尤震慴欲死。及公亭平一按,於法當罪而止,酋喜忭舞,已復感泣,相傳戒,故終公在官,毋撓公令。庚戌,擢參議,分守建南道。癸丑,升副使,備兵衡永。丙辰,升大參,守江西南昌。己未,升粵東按察使,督師援關門,倍道疾行,諸路兵無能及者。南還,擊斬山東白蓮賊數千,不上功歸。香山島夷築清城窺內地,公嚴兵待之,馳檄諭諸番,三日城盡毀。天啟辛酉,升粵東右布政使,轉左布政使。公所至皆有政績。粵,寶玉鄉也,公至,不能道異香美木名字。粵積逋餉二十餘萬,公任督促,一歲至十六萬,民不為厲,解司者俱用平衡錙銖,無所私庫。有委庫六萬額曰膏薪,故事方伯所常需,公約事裁節,無所藉。至臨行封識之,曰:以俟後人,可補匱課。當神廟末,士大夫無弗優養宴盛,而公獨轉側民士,計畫軍政,憔悴三十年,奔走數萬里,循階以官,無蠟等之恩,程口而飯,絕肢腴之潤,誠不知帝城有貴人可蒙其力者,於是咍公之拙與忌公立異者滋眾。癸亥,推太僕寺少卿,不報。逾年以光祿召。公歸道所經涉,有驛吏戒車仗曰:官於粵者學為賈耳,吾聞吳公不耐名錢,然姑數十擔具以俟。及公至,一二蔽橐,垂垂然不能數,人負輒大驚唶,或舉文石香木為贈。公曰:吾鄉山中石更佳,木菁菁愈美耳。道路爭傳,以為高論。時大璫逆賢貴寵寇朝廷,役使公卿,天下為之趨走。公掃軌屏跡,隱於國中。魏良卿者,賢兄子也,為大宮丞,請公邸其家。公不可曰:丞者吾屬,主則敵矣,安所擇禮乎。良卿意庭謁,公必為己示殊禮,而公夷然坐受之,大慚恨。尚膳監王體乾索懷寧太子四喪膳米,幾半萬斛,援祖制折之,卒不予。乙丑,晉大理寺少卿,賢之私人相與羅織忠正,糾結枉案,公一意申拔善類,與上官爭短長,不少撓挫,鬱郁不自意得,遂投劾請去。通政見疏賀曰:寧遠告急,廷臣多規脫邊任。太宰有所受旨,追論公平粵寇績,將以公填撫薊遼,幸甚。然公是疏得旨以免,幸逾甚。公矍然曰:人臣義不辭難。乃索還其草,命果下,拜公中丞大夫,治兵薊北。明日受敕闕中左門,又明日整師於野,賢尋得偵騎告圍解者,復中吝潛奪之,與閻鳴泰旨自中發,外廷不知,公受敕幾十日矣。解鎧脫劍,重歸寺門,朝士難堪之。太宰乃啓事,擢公少司寇,凡三舉而後受命。當時國事紕繆,令行私庭,朝立南北,部黨以鈎掛名,人漸成尤隙。而公懷抱洒然,常為大聲,襍以土音,不知忌諱,小吏剌布,移告如織,公如弗悟也者,而以樸直自晦,一不染其鈎致焉。獨自憾中懷壅隔,無亳末禆於國家。且黨禍將作,蔓衍中害,或非正命,乃引年上書,間以刺駁時政,期於感悟,不可則去,識者謂以忠義為懷,恥見纓紼,明決機先,堅別禍表,盈庭之眾,公一人而已。首疏稱羣臣方隅人我之見,熙攘構鬭之私,不貽國家,大禍不止。司馬鞭腹而談兵,如圖畫之餅。司農仰屋而輓餉,成漏水之巵。廟社封疆將安所賴以無事乎。又疏稱保邦致治,貴圖未然。憂盛危明,必防其漸。姤戒履霜,豐憂日昃,不宜狃目睫而忽肘腋之禍,戎伏於莽,寇在於門,不宜侈榮觀而忘根本之恤。除邪所以安正,影響及於無辜,反快邪人之腹,搜括所以濟用,輻輳贏於數倍,尚為竭澤之謀,公私物力有限,豈可以取千取萬,為海內無盡之藏。祖宗法度有常,安得以通變權宜為經行不敝之道。墨輔去席未寒,假虎私門愈熱,升沉懸於主爵,傍撓閣部之權,威福操於聖君,妄啟苞苴之路,太阿竊弄,羽翼漸成,皇上豈其尚未聞耶!臣去國孤蹤,瀕行嫠恤,即以當尸諫可矣。其危詞深論,言人所不敢言,如此書連上,席藁待命,迨傳旨下,姑留視職如故。越日,宰相書公名掌中,密咨於賢曰:是落落士也,本不事黨林,特言戇切,忤人意殺之無名,奈何?賢良久曰:不如為好語錮之,且風異我者。遂詔褒清恬可嘉,加刑部尚書致仕。去國旬許,上設朝遽問曰:須侍郎何在?左右對以實,帝爽然移時,蓋班行上卿多致良藥,藻飾毛髮以示強壯,而獨公不欺,帝是以識之。公自就班行,逮乎潔身恬退,立朝三載,而注籍居半,凡先後官階十有七轉,歷四十餘年,年已六十有四矣。於時楊、左諸公被枉陷,相繼捕逮,質揕傾朝,鋃鐺載路。公且掃門,潔餐以待,嘗專問李公應升於獄中,倡助其枉贓,而賢終需次含忿,未敢發,顧有帝之一問故也。歸過淮陽,太守許公令典,同里同志也,飲公酒,酒酣,太守誦公上書不負所期,縱言國政隳圮,莫可維挽,則為之泣下。公亦泣涕泗橫,案已而公復需酒,強笑曰:還吾老友,吾聞淮陽朄鼓聲高魯薛,為我購致之,吾與猶子十餘人工元宵撾歸,將以為娛耳。抵足遂臥,明日太守上書自免去澉湖,偕隱焉。逆賢既殛,故人皆響用,以書抵隱所,謂公當以書自明孤跡者,公報之曰:老臣當日目刺兩奸,實慮其禍國,而身在閒曹,心乎邱壑,實未申搏擊之志,沐浩蕩恩,以禮去國,其視聊刑結獄,棺絮歐刀之士為何如,而遂以此復希進用,不且上負吾君,中負死友,下及見幾明決,不附權佞區區之心,而畏之哉。書達長安,爭相習誦,嘆公仗正持重,甘足枯槁,其始終不欺如此。卒年六十九。子麟趾,字孟佳,孝謹工詩文,有學稼軒草,不勝喪,兩月而卒。公兄之英,字千朋,號心沂,萬曆癸卯舉人,定海教諭,知蕭縣,歲蝗且疫,糜以飼餓,藥以救癘,全活萬計,歲餘謝病歸。一子麟祥,字稚仙,尚書公無嗣孫,以產歸祥,祥不受,蕭縣公命以從侄麟徵子蕃昌為後。
  9. ^ 《海鹽縣誌》:友于堂,在澉浦城內大十字街北,司寇吳中偉故宅,歸田後與兄之英日往還觴詠其中,堂名以此。西南數武留耕堂,即之英所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