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服 (開元禮)
國服是大唐《開元禮》中所規定四夷之君朝見中國天子所服的本國服飾,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邊疆民族首領存在着定期朝見唐朝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因此中國的附屬國都有本國國服,比如契丹、朝鮮、日本、越南等,這種外交禮儀服飾後來則演變為他們各自的民族服裝。歷代《職貢圖》記錄下了周邊異族的國服。如唐朝閻立本的名作《職貢圖》,梁元帝蕭繹繪製的最早的《職貢圖》。而中國天子以及百官的國服則是絳紗袍。[1]絳紗袍則是漢朝以來天子和百官的朝服。
契丹國服
編輯契丹多次朝見大唐天子。因此《遼史》裏專門有國服條,對契丹國服進行了規定。契丹國服 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獵服、吊服六類,包括絡縫紅袍、錦袍、紫窄袍、金帶、絡縫靴等。
契丹佔領唐朝領土後也引入了唐朝的國服,稱其為漢服。遼初建國,禮服分為二式:漢族官吏用五代後晉之服制,稱「漢服」或稱「南班服制」,契丹諸臣則穿契丹之衣,稱「國服」,或稱「北班服制」。[2]在服飾文化方面,契丹的統治者根據境內的實際情況採取了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尊重各自的習俗的衣冠制度,因此提出「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的制度。[3]
日本國服
編輯6世紀,梁代《職貢圖》中繪有倭國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