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 (开元礼)
国服是大唐《开元礼》中所规定四夷之君朝见中国天子所服的本国服饰,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边疆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唐朝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因此中国的附属国都有本国国服,比如契丹、朝鲜、日本、越南等,这种外交礼仪服饰后来则演变为他们各自的民族服装。历代《职贡图》记录下了周边异族的国服。如唐朝阎立本的名作《职贡图》,梁元帝萧绎绘制的最早的《职贡图》。而中国天子以及百官的国服则是绛纱袍。[1]绛纱袍则是汉朝以来天子和百官的朝服。
契丹国服
编辑契丹多次朝见大唐天子。因此《辽史》里专门有国服条,对契丹国服进行了规定。契丹国服 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包括络缝红袍、锦袍、紫窄袍、金带、络缝靴等。
契丹占领唐朝领土后也引入了唐朝的国服,称其为汉服。辽初建国,礼服分为二式:汉族官吏用五代后晋之服制,称“汉服”或称“南班服制”,契丹诸臣则穿契丹之衣,称“国服”,或称“北班服制”。[2]在服饰文化方面,契丹的统治者根据境内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尊重各自的习俗的衣冠制度,因此提出“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的制度。[3]
日本国服
编辑6世纪,梁代《职贡图》中绘有倭国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