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法語:Emmanuel Roblès,1914年5月4日—1995年2月22日),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在小說創作方面,他的長篇小說《城市的高地》反映了阿爾及利亞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獲得費米娜獎,此外還寫過《威尼斯的冬天》和《諾爾瑪或無盡流亡》等長篇小說[1]。在劇本創作方面,他以委內瑞拉人民爭取獨立為題材的劇本《蒙塞拉》上演後反響巨大,至今已經被翻譯成二十餘種語言[2]。其作品被研究者認為結合了才華和力量,尤以塑造女性人物見長[3],充滿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4]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
出生1914年5月4日
法屬阿爾及利亞奧蘭
逝世1995年2月22日
 法國布洛涅-比揚古
職業小說家劇作家

生平與創作

編輯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生長在阿爾及利亞奧蘭的一個西班牙裔家庭,父親是個泥瓦匠,在羅布萊斯出生之前三個月就死於斑疹傷寒。羅布萊斯由祖母和母親撫養長大,他在當地讀中學,和後來成為畫家的安托萬·馬丁內斯是同學,後者還畫過他的肖像[5]。1934年,從阿爾及爾師範學校畢業的羅布萊斯參加了阿爾及利亞青年代表團,到歐洲各國家包括蘇聯參觀。1935年夏天,讀到安德烈·馬爾羅的《征服者》、《人的命運》等作品的羅布萊斯渴望目睹中國的變化,他從馬賽出發舟行到越南,一直向北旅行到中國昆明。他本來希望繼續北上,但因病不得不折返,深感遺憾[4]

1936年他積極投入西班牙人民陣線組織的活動中。他曾在卜利達當兵和阿爾及爾當兵。1937年9月他在演出時結識阿爾貝·加繆,發現兩人志趣相投,從此成為終生好友。1938年他用埃馬紐埃爾·奧克斯的筆名發表第一部小說《行動》,不久他和加繆一起在奧蘭辦《海岸》雜誌,還為加繆的《阿爾及爾共和報》撰稿。他也是首位翻譯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詩歌的法國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羅布萊斯的研究,他於1943年成為戰地記者。他曾前往科西嘉撒丁島等地採訪,還參加過對意大利北部和德佔亞德里亞海島嶼的轟炸行動。1943年他曾在一次抓捕德軍飛行員的行動中左臂受傷[2]

1946年4月,羅布萊斯退伍,之後在多份報紙比如《戰鬥》、《法國航空》工作。1947年,羅布萊斯回到阿爾及爾,創建了文學雜誌《熔爐》。同年,他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劇本《蒙塞拉》。劇本在阿爾及爾和巴黎同日上演,引起轟動。1951年羅布萊斯出版《地中海叢書》,並在此期間扶助了地中海地區作家如穆魯德·斐拉文(Mouloud Feraoun),穆罕默德·狄布 (Mohammed Dib)等北非青年法語作家[6]。1954年他前往墨西哥旅行,後來將經歷寫成長篇小說《刀叢血花》。

1956年,羅布萊斯參與阿爾及利亞國內停戰委員會。1957年他前往日本,回國後寫了《四月的人》。1958年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爭規模擴大,羅布萊斯被迫移居法國,繼續致力於出版非洲青年作家的作品[1]。1960年1月4日,加繆因車禍去世,羅布萊斯回憶加繆時曾說道:「停放加繆遺體的房間的門是由我關上的……不過,我不贊同加繆的哲學,對我來說那太悲觀了。」[4]

1973年,羅布萊斯被選為龔古爾學院院士,替代去世的羅蘭·多熱萊斯(Roland Dorgelès)[2]。1981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要公演《蒙塞拉》,羅布萊斯受中國戲劇家協會的邀請來到中國。1983、1984年他又兩次來華,後一次他還到西藏旅行,並於1986年發表進藏行紀《西藏之行》。1995年2月,羅布萊斯完成《加繆,太陽兄弟》,將手稿送交出版社後,在家門口摔倒,猝然離世[6]

主要作品

編輯
  • 《行動》(1938),反映1935年阿爾及利亞工人大罷工。
  • 《城市的高地》(1946),以一個孤獨的阿拉伯工人向種族主義者復仇的故事,反映阿爾及利亞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獲得當年的費米娜獎
  • 《蒙塞拉》(1948),講述了一個年輕的西班牙官員因拒絕泄露玻利瓦爾的藏身之處而為委內瑞拉的獨立犧牲的故事,歌頌了玻利瓦爾領導的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7]
  • 《黑暗中的黎明》(1952)
  • 《真理之死》(1952)
  • 《刀叢血花》(1956)
  • 《四月的人》(1959)
  • 《維蘇威火山》(1961)被研究者認為是「新小說」運動出現前夜最傑出的作品[3]
  • 《為造反者申辯》(1966)
  • 《春歸意大利》(1970)
  • 《汽笛》(1977)
  • 《威尼斯的冬天》(1981)寫具有正義感的記者拉斯奈爾和曾被富商安德烈誘惑的平凡女子艾蓮娜之間的真摯愛情。
  • 《西藏之行》(1986)
  • 《諾爾瑪或無盡的流亡》(1988)小說的主人公教師兼翻譯夏爾在一起銀行搶劫事件中偶遇不幸喪偶的貝婭特麗絲,激起了情感波瀾,他擺脫了追求享樂的瑪蒂爾德的糾纏,拒絕了情竇初開的學生呂仙妮,終於和貝婭特麗絲結合。而另一條線寫夏爾的朋友賴伊斯因反抗阿根廷獨裁政府流亡巴黎,表面上類似花花公子,內心卻對自己的妻子諾爾瑪念念不忘,得知諾爾瑪為保護自己犧牲之後自殺。小說充分體現了羅布萊斯所鍾愛的愛情與流亡兩大主題[4]
  • 《長江兩岸》(1990)
  • 《廢墟上的青草》(1992)
  • 《加繆,太陽兄弟》(199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大英百科全书罗布莱斯条目.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8). 
  2. ^ 2.0 2.1 2.2 罗布莱斯生平. [2015-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3. ^ 3.0 3.1 Jean Albert Bédé, William Benbow Edgerton.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273. 
  4. ^ 4.0 4.1 4.2 4.3 羅布萊斯著,郭安定譯. 诺尔玛或无尽的流亡. 外國文學出版社. 2002: 1–6. 
  5. ^ 罗布莱斯对马丁内斯的回忆. [201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6. ^ 6.0 6.1 罗布莱斯与加缪.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7. ^ 徐玲.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6: 66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