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信號台,又稱郭實獵塔(英語:Gutzlaff Signal Tower)、洋涇浜氣象信號台外灘信號台,位於中國上海中山東二路1號,外灘南端,為阿塔努布式建築[1]

外灘信號台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07年
編號8-1
認定時間2014年4月4日

歷史

編輯

1884年9月1日,法國人創辦的徐家匯觀象台在外灘洋涇浜黃浦江的江口設立氣象信號台,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為往來船隻懸掛氣象信號,當時的信號台僅是直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杆。1906年一次暴風雨襲擊上海,木杆折斷,子午球墜落。1907年9月1日新塔在原址建成。塔高36米,意大利風格,鋼筋水泥結構,並在塔上豎立一根12米高的信號旗杆,總高近50米,是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築物。該建築一直延留至今。1908年原在徐家匯的地磁觀測部遷往崑山陸家浜,並設立了新的地磁台。自此,地磁台與徐家匯觀象台、外灘信號塔統稱「三台」,為當時世界最大的私立氣象研究機關。其信息系統聯絡網北及西伯利亞,南至馬尼拉,冬至日本,西至印度半島,向中國沿海各地氣象台及航海船隻發佈氣象信息。

1927年天文台擴建,並在塔樓的邊上建了一座長方形的群房,塔高升至48.8米。白色的塔身上有三段用紅磚鑲嵌,頂部也用紅磚裝飾,遠遠望去非常醒目。

1930年統一了遠東各個地方暴風警報信號。為了使海上航行的船員能夠準確地了解這些旗幟信號,徐台的天氣信號不斷完善,當時,除朝鮮外,東亞各海關所屬港口都遵照使用。

1949-1965年這座信號台在上海解放後的十幾年中,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直到1965年因有廣播電台和通過電話詢問天氣,此處作用才漸小,遂予以撤銷,交由水上公安局派出所使用。

自建成以來,該台每天向黃浦江面的船隻提供氣象信號五次,遇天氣突變時,則在桅杆掛上風旗或風球以示警報。因無線電電話等通訊手段逐漸普及,該台的重要性也隨之下降,1956年該台撤銷後,該建築被改建為外灘歷史陳列室,被加以保護。

1993年10月,在外灘綜合改造工程中,天文台正處於規劃後中山東一路中央,為了保護這座歷史建築,政府決定將它平移。當時還沒有成熟的老建築平移技術,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動幾厘米。最後這個重達450噸的天文台還是成功整體向江邊移動了24.5米且沒有絲毫損壞,立於現址。

2003年在中斷其使命近半個世紀之後,信號塔重新恢復了其初建時的功能——發佈氣象訊息。上海市民通過「電子風球」不僅能夠看到颱風警報,還可以了解到暴雨、高溫、低溫和大霧等災害性天氣來臨的消息。與以往不同,翻新後的信號塔將不再懸掛實物形式的風球,取而代之的是由光學和電子設備組成、顯示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電子風球」。

2013年,天文台正在修整,此後將由上海市氣象局使用,一樓仍陳列展覽外灘歷史,但二樓的咖啡館將搬離[2]。外面的塔樓也將恢復懸掛氣象標誌[2]

建築

編輯

信號台由西班牙建築師馬爾第·吉西(Marti Guixe)設計。塔為長方形兩層平頂房屋,為辦事人員辦公接待等用,其下有地下室。房屋上為一高36.8米的圓柱,頂部安置風向儀風速儀和一桅杆,懸掛風旗風球。外牆紅、灰兩色,總體建築風格是簡化的洛可可式。

名稱

編輯

該信號台的正式名稱為「郭實獵信號台」,但該台為何以普魯士傳教士郭實獵(1803-1851)命名,已難考證[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上海地方志》->1994年第二期->上海外滩信号台.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2.0 2.1 外滩天文台正在修缮 将重挂气象标志. 新民晚報. 2013-08-08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3. ^ 李騖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郭实猎姓名考.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31°14′07″N 121°29′16″E / 31.2352°N 121.4877°E / 31.2352; 121.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