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這個名詞有有兩個主要含義。在科學的天文學將其定義為分點黃道上完成一個完整的分點繞行週期,即25,800年;現時接受的更精確數值是25,772年[1]。地軸在北方夜空中的位置,現時幾乎與鄰近北極點北極星勾陳一對齊。這只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過去並不是如此,在一個大年中也不會再有這樣的現象。

地球的自轉軸對黃道的傾斜保持不變,但會在天球上掃掠出一個圓形路徑,完成這個圓的時間被稱為大年,是很長的一個時間單位。

柏拉圖年[2]也稱為大年,它有着不同的更古老、更神秘的含義。柏拉圖假設太陽、月球和肉眼可見行星在軌道上運動會隨着時間向前或向後彎曲,就會到達與現在相同的點,也就是在天球上回到相同的位置。他稱這個時間週期為大年,並建議這統一回歸美發生一次的長度大約為36,000年。但沒有證據顯示這種重新調整的事件曾經發生過,事實上也永遠不會發生[3][4]

推而廣之,大年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世界上的神話哲學中的任何類型永恆輪迴的概念。歷史學家奧托·紐格伯爾(Otto Neugebauer)寫道:

大年的困難在於它的模糊性。幾乎在任何時期都可以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找到這個名詞[5]

科學描述

編輯
 
地球北極投射到天球上的路徑描繪了一個需要25,772年才能完成的圓。紅色的註記表示過去曆元的極點位置和春分點所在的星座。

黃道面是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視運動所描繪的平面。它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引起的視運動。地球的自轉軸不是垂直於這個平面,而是與垂直面成約23.5度角。因為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軸線在空間中的指向保持不變,因此北極和南極正上方的點保持不變[6]

由於地球赤道的隆起,受到其它天體引力的影響,地球自轉軸有着繞其垂直於黃道面軸的緩慢圓錐運動;在受到側向力的陀螺儀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錐形運動。

地軸指向的合成運動被稱為一般進動,因此黃道上的春分點以每年大約50.3弧秒的速率沿着黃道向西移動。經歷25,772年,這個點再次回到在天空中開始觀測的同一點上[2]

此外,地球自轉軸的傾斜或轉軸傾角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自身的週期中變化著。在平均約40,000年的週期中,轉軸的傾角會在22.1度到24.5度之間變化[7]

 
進動是在陀螺儀上觀察到轉軸的微小角度旋轉。

兩種定義的歷史

編輯

柏拉圖(約西元前360年)用完美年(perfect year)一詞來描述天體([行星])) 的周日運動回歸至固定於恆星的原來位置(同一個圓),沒有證據表明他對歲差有任何瞭解[8]。柏拉圖所描述的週期是行星和星體會合的週期,這可以在沒有任何歲差概念的情況下假設。

大約在柏拉圖死後200年,喜帕恰斯(Hipparchus,大約西元前120年)是第一位發現歲差的希臘人(見下文)。

西塞羅(Cicero,西元前1世紀)跟隨柏拉圖將大年定義為太陽、月球和行星週期的組合[9][10]

柏拉圖對完美年的描述可以在他的對話錄中找到。

因此,人們幾乎不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時間真的是這些軀體的遊蕩,它們數量之多令人困惑,種類之多令人驚訝。儘管如此,當相對的八個週期一起完成,並且以速度均勻相同的圓來測量,已然達到了它們的完美時,我們就能以完美的時間數帶來完美年[11]

《自然》雜誌英語De Natura Deorum上,西塞羅寫道:

根據行星不同的運動,太陽、月球和五顆行星都完成了它們的運動,回到彼此相對的相同位置時的時間,數學家稱之為大年。這段時間的長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但它須是一個固定和確定的時間[9]

馬克羅比烏斯(Macrobius,西元五世紀早期)在他西塞羅的Somnium Scipionis英語Somnium Scipionis評論中指出:哲學家們認為大年是15,000年[12]

肯索里努斯(Censorinus,西元3世紀)寫道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認為一個大年是2484年,但有人認為這是對2434年的錯誤複製,它代表了45個輪轉週期英語Exeligmos[12][13]

柏拉圖年的起源似乎與分點的進動無關,因為在柏拉圖時代對這仍是一無所知[14]分點歲差的週期,被認為是在柏拉圖之後的兩個世紀,才被喜帕恰斯發現[15]大年這個詞彙,最終被用來指由地軸緩慢旋轉引起的歲差週期。

大約在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喜帕恰斯發現,以固定的恆星作為一個整體,在每年確定分點和至點位置時,它們的位置會逐漸改變…奧托·紐格伯爾認為,喜帕恰斯實際上認為36,000年是最大的數值,他還計算了一個完整歲差週期的真實數值,剛好低於26,000年…[16]

有人認為,兩者之間的混淆源於天文學家托勒密(約西元170年),他採用了更大的錯誤數值。其結果是從此之後,兩個版本的大年━由行星定義的柏拉圖大年,和由恆星定義的歲差大年━將越來越混淆[17]

托勒密甚至被指控犯下科學詐欺罪,編造觀測的數據以得出36,000年的數值,而不顧他掌握的數據足夠好,非常接近26,000年的真實數值[18]

約瑟夫斯(Josephus古希臘語μέγας ἐνιαυτός,西元37-100年)指的大年是600年[19]

上帝賦予他們更長的生命,是因為它們的美德,以及他們在天文學和幾何學的發現中充分利用了這些美德,除非他們活了600年,否則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預言[恆星的週期];因為大年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的[19]

有人認為,他是從貝羅梭斯英語Berossos(約西元前3世紀)獲得這個值,以60年、600年和3,600年為間隔計算時間[20]

艾薩克·牛頓 (1643 –1726) 確定了歲差的原因,並確定了歲差值為每72年1度,非常接近現在測得的最佳值,從而證明了早期每世紀1度的誤差大小[21]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recession of the Earth's Axis - Wolfram Demonstrations Project. demonstrations.wolfram.com.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英語). 
  2. ^ 2.0 2.1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ctionary G Section. Hq.nasa.gov. 1989-10-18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5). 
  3. ^ Walter Cruttenden, "Lost Star of Myth and Time" (St. Lynn's Press, 2006), p.xix–xx.
  4. ^ Why was the Platonic year named after Plato? (Intermediate) - Curious About Astronomy? Ask an Astronomer. curious.astro.cornell.edu. [2019-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2). 
  5. ^ Neugebauer O., (1975) 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 Birkhäuser, p.618
  6. ^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nlogy Dictionary P Section. www.hq.nasa.gov. [2019-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7. ^ Milutin Milankovitch. earthobservatory.nasa.gov. 2000-03-24 [201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英語). 
  8. ^ Wood, Michael. The Platonic Ye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06-24 [2021-03-29]. ISBN 9780191701726.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57660.001.0001/acprof-9780199557660-chapter-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美國英語). 
  9. ^ 9.0 9.1 Cicero, De Natura Deorum II.51. Full text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H. Rackha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einemann/Archive.org. 1933 [2019-11-13]. 
  10. ^ Nicholas Campion, "The Great Year: Astrology, Millenarianism and History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Arkana/Penguin Books, 1994), p. 6.
  11. ^ Plato, Timaeus 39d, in John M. Cooper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 1243
  12. ^ 12.0 12.1 J. D. North. Stars, Mind & Fate: Essays in Ancient and Mediaeval Cosmology. Bloomsbury Academic. 1989: 96. ISBN 978-0-907628-94-1. 
  13. ^ Aristarchos & System B 2002 , DIO 11.1 May 31 (p. 6) Comments on the Aristarchan Evidence http://www.dioi.org/vols/wb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4. ^ William Harris Stahl, "Macrobius: Commentary on the Dream of Scipio"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2), p. 21
  15. ^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nlogy Dictionary G Section. Hq.nasa.gov. 1989-10-18 [2015-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7). 
  16. ^ Nicholas Campion, "The Great Year: Astrology, Millenarianism and History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Arkana/Penguin Books, 1994), p.246.
  17. ^ Nicholas Campion, "The Great Year: Astrology, Millenarianism and History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Arkana/Penguin Books, 1994), p. 246–247.
  18. ^ R.R.Newton, "The Authenticity of Ptolemy's star data"
  19. ^ 19.0 19.1 Josephus –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 Book I, Chapter 3, Paragraph 9. [202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20. ^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Loeb, p.1, note a,
  21. ^ Internet History Sourcebooks. Fordham.edu: letter 17.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8). 

進階讀物

編輯
  • Callatay G. de, Annus Platonicus, A Study of World Cycles in Greek Latin and Arabian Sources, Publication de l'Institut Orientaliste de Louvain #47, Louvain, 1996
  • Nicholas Campion, "The Great Year" (ISBN 0140192964), Penguin, 1994
  • Walter Cruttenden, "The Great Year" (documentary film), The Yuga Project, DVD 2003
  • Boris Cristoff, "El destino de la humanidad" (Barcelona, editorial Martínez Roca, 1981; colección Fontana
  • Thomas C. Mcevilley, 「The Shape of Ancient Thought: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reek and Indian Philosophy」 (chapter 3, The Cosmic Cycle) (ISBN 1581152035), Allworth,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