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翅鯨

鲸偶蹄目须鲸科大翅鲸属的唯一种

座頭鯨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意為大翅鯨,英語:Humpback whale意為駝背鯨)又名巨臂鯨,於鬚鯨亞目海洋哺乳動物。其中文名源於日文「座頭」(ザトウ,日本江戶時期的視障人士之社會階級),因其背鰭及背瘤的外貌好似背負琵琶的盲人琵琶法師而得名。大翅鯨為大型鬚鯨,胸鰭特別的長,約佔身體的三分之一。 成年鯨身長可達約11.5至16公尺之間(39至52英尺),少數大個體雌鯨體長可超過18公尺,成年雄鯨平均體長13-14公尺,成年雌鯨為14-15公尺[5]; 剛出生的仔鯨長約3至6公尺。[6]。成年鯨體重25至40公噸,最重可達60公噸[7][8],新生仔鯨重1至2公噸[5]。座頭鯨以其躍出水面姿勢、超長的胸鰭與成年雄鯨複雜的叫聲而聞名。世界各大洋都有座頭鯨的蹤跡,是賞鯨者的最愛之一。

大翅鯨
化石時期:更新世晚期至今[1][2], 0.125–0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鯨下目 Cetacea
科: 鬚鯨科 Balaenopteridae
屬: 大翅鯨屬 Megaptera
J. E. Gray, 1846
種:
大翅鯨 M. novaeangliae
二名法
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英語Georg Heinrich Borowski, 1781)
座頭鯨的分佈
異名
種異名[4]
  • Balaena gibbosa Erxleben, 1777
  • Balaena boops Fabricius, 1780
  • Balaena novaeangliae Borowski, 1781
  • Balaena nodosa Bonnaterre, 1789
  • Balaenoptera australis Lesson, 1828
  • Balaena lalandii Fischer, 1829
  • Balaena longimana Rudolphi, 1832
  • Balaenoptera capensis Smith, 1834
  • Balaenoptera antarctica
    Temminck, 1841
  • Balaenoptera leucopteron
    Lesson, 1842
  • Balaenoptera astrolabe
    Pucheran, 1843
  • Balaena allamack Gray, 1846
  • Megaptera longimana Gray, 1846
  • Megaptera longipinna Gray, 1846
  • Megaptera poescop Gray, 1846
  • Megaptera kuzira Gray, 1850
  • Kyphobalaena longimana
    Van Beneden, 1861
  • Megaptera lalandii Gray, 1864
  • Megaptera novaezelandiae Gray, 1864
  • Megaptera osphya Cope, 1865
  • Megaptera versabilis Cope, 1869
  • Megaptera indica Gervais, 1883
  • Balaena atlanticus Hurdis, 1897
  • Megaptera kusira Trouessart, 1904

屬名來自希臘文「μεγα-πτερα」,意思是「大型的翅膀」,形容座頭鯨極大的胸鰭。一般認定有關座頭鯨最早的文獻紀錄出現在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的著作《Regnum Animale in Classes IX Distributum》,該著作對座頭鯨的稱呼「baleine de la Nouvelle Angleterre」與座頭鯨的種小名「novaeangliae」都代表「來自新英格蘭的」,可能是因為早期在該地區有許多座頭鯨的目擊紀錄[9]

生理描述

編輯
 
一頭年輕座頭鯨的尾鰭
 
座頭鯨的頭部近觀

座頭鯨可由牠們帶有明顯駝峰的厚實身軀,以及黝黑的上半部而輕易辨認。頭部與下顎佈滿稱為節瘤的小型瘤狀突起,這些小瘤其實是毛囊,也是此物種的特色。尾鰭具有波浪狀聳起邊緣,於潛水過程中常會往上舉離水面,和胸鰭皆具有白色斑,但不同個體身上的白色斑範圍都不同(辨別方式與小天鵝的鳥喙標記相似),因此此特徵可用來進行個別辨識[10][11][註 1]。就比例而言,座頭鯨的頭部較大,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一;頭頂的兩個噴氣孔明顯,噴出的水氣從正面看近似心形,一般高度2.5至3公尺。嘴內的鯨鬚每側270至400條之間[12],最長可達1公尺,最寬達30公分,多為黑色或橄欖棕色,少數個體則帶有灰白色剛毛。喉腹摺12至36道[5],最短約46公分(18英寸),最長約91公分(3英尺),每道之間的間隔頗大,最長可達腹部[13]。關於座頭鯨會演化出所有鯨科動物比例上最長的胸鰭,目前有多種理論,兩種最盛行的假設為:胸鰭長帶來的高度機動性具有可觀進化利益,或者,較大的表面積有助於在寒帶溫帶遷徙時的體溫調節。

活動時多一雙一對活動,有洄游習性,惟游泳速度較慢。主食為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雌性座頭鯨每兩年生育一次,孕期約10個月,每次生1胎,雌鯨會照顧仔鯨約6至10個月,同時讓仔鯨學習獨立可能也需要約半年的時間。座頭鯨壽命可長達40至50年,雌鯨約在五歲達到性成熟,雄鯨則約在七歲。

群體結構

編輯

一般的座頭鯨群體結構都較為鬆散,一般都是單獨生活,或者幾隻一起生活的也有(常見族群數量為1至3隻,少數大型族群數量可達15隻[5])。群體生活通常在夏季持續得較久,這是為了方便互相合作覓食。

當雄性的座頭鯨尋求配偶時,通常會與其他雄鯨一起包圍着一隻雌鯨,通常這不是合作性質,而是雄鯨之間的競爭,科學家將這種為爭奪雌鯨而群聚的雄鯨稱為「競爭性群體」(competitive groups)[14]。競爭會持續幾小時,慢慢競逐失敗的都會自動游離,剩下者會與雌鯨交配,而最近的研究指出,較大型的雌鯨較可能成為雄鯨的追求對象[15]

科學家一直認為鯨語在座頭鯨間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未能確定。現時大部分儀器都能研究出來,乃進一步發現的關鍵。

習性

編輯
 
一對座頭鯨正在進食。

座頭鯨只在夏天捕食,在冬天它們就會依靠體內儲存的脂肪過活。座頭鯨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捕獵者,它們的捕食對象包括磷蝦或聚在一起的魚群(如鯡魚胡瓜魚玉筋魚等)。捕食的方法包括直接攻擊或者通過用鰭拍打海水而將獵物擊暈。

其中最獨特的獵食技巧稱為水泡網捕獵法。一群鯨魚在群魚的下方圍成一個大圈迅速地游動,再從氣孔排氣形成水泡網從而使群魚逼得更為密集。時機成熟牠們會同時張大口向上竄,一口就可以吞下數以千計的群魚。鯨魚們協同採用這種捕獵法時其團隊規模可達12條,而水泡網的直徑可長達30公尺(100英尺)。這可說是海洋哺乳動物中最奇特的捕獵方式。

通常虎鯨會視幼年座頭鯨為獵食對象,但是這種威脅對於成年的座頭鯨來說是相當輕微的,頂多是造成表皮上的傷痕。

鯨語

編輯
 
Humpback song schematic

座頭鯨不但有類似特技飛行的躍出水面的動作,牠的長而且複雜的叫聲也引起眾多動物學家的關注。在牠們的低吟的叫聲中,振幅與頻率重複的模式會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中保持一致。由於座頭鯨只在繁殖季節呼叫,因此人們認為牠們的叫聲是用來求愛的。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雄鯨會依據聽到的其他叫聲來修正自己的叫聲,每條鯨魚所獨有的叫聲會在數年的時間中持續進化,甚至過了十多年也不會重複,目前確切原因仍不清楚,但據信較新穎的叫聲較能受雌鯨青睞。

數量與分佈

編輯
 
雌性成年座頭鯨與幼鯨,雌鯨躍出水面以驅趕雄鯨。拍攝於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島。

座頭鯨在所有主要海洋中均有發現,但於地中海東部、波羅的海北極等海域還未有紀錄,牠們分佈在從南極冰緣到北緯65度的廣闊海面。這是一個有遷移特點的物種,牠們夏天生活在涼爽的高緯度水域,但是在熱帶亞熱帶水域交配繁衍。座頭鯨通常每年遷徙路程長達25,000公里(16,000英里),使牠們成為哺乳動物中最好遷徙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族群例外,牠們長年都生活在熱帶海域。

在十九世紀中以前,全球座頭鯨的數量一度達到150,000條,但在往後的一個世紀裏,人類大規模進行商業捕鯨活動,過度捕殺座頭鯨令座頭鯨在1966年的數量只剩下僅僅20,000條。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嚴格禁止所有商業捕鯨活動,令座頭鯨倖免於當時絕種。二十世紀座頭鯨的種群數量正在持續增長,但直至今天仍只回升至35,000條,還不到十九世紀中以前的四分之一。保守估計有11,600條座頭鯨生活在大西洋、7,000條在太平洋和約17,000條在南半球

亞洲附近的重要出沒紀錄及主要出沒地點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在澳洲沿海發現的白座頭鯨「Migaloo」除體色全白外,基本上未缺乏一般座頭鯨所具有的特徵。

註釋

編輯
  1. ^ Nagasawa, K.; Mitani, Y. A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1781), from the Pleistocene Kioroshi Formation of Inba-mura, Chiba Prefecture, central Japan.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4, 8 (3): 155–165 [2019-07-24]. ISSN 1880-0068. doi:10.2517/prpsj.8.1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2. ^ Yokogawa, K.; Nakao, K. Phylogeny of the genus Volachlamys (Bivalvia: Pectinidae) from Japan. Venus. 2007, 65 (4): 299–317. ISSN 1348-2955. doi:10.18941/venus.65.4_299. 
  3. ^ Cooke, J. G. Megaptera novaeanglia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4 March 2018].  數據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4. ^ in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Megaptera novaeangliae(Borowski, 1781).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6). 
  5. ^ 5.0 5.1 5.2 5.3 Mark Carwardine.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ISBN 1564586200. 
  6. ^ Phil J. Clapham in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J.G.M. Thewissen. eds.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ilae.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2: pp.589–592. ISBN 0-12-551340-2. 
  7. ^ David Burnie. Don E. Wilson. eds. "Animal: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to the World's Wildlife". DK Adult. 2005. ISBN 0789477645. 
  8. ^ 海洋哺乳動物圖鑑·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Megaptera novaeanglia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日語). 
  9. ^ Stephen Martin. "The Whales' Journey". Allen & Unwin. 2002: p.251. ISBN 1-86508-232-5. 
  10. ^ Katona, S.K & Whitehead, H.P. "Identifying humpback whales using their mural markings". Polar Record. 1981, 20: 439–444. 
  11. ^ Kaufman, G.D., Smultea, M., and Forestell, P.H. "Use of lateral body pigmentation patterns for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east Australian (Area V) humpback whales". Cetus. 1987, 7: 5–13. 
  12. ^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Humpback whale(M. novaeangliae. [201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英語). 
  13. ^ Chapham, Phillip J. & Mead, James G. "Megaptera novaeangliae" (PDF). Mammalian Species. 1999, 604: 1–9 [2014-05-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14. ^ Phil J. Clapham in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J.G.M. Thewissen. eds.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ilae.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Secon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9: pp.582–584. ISBN 012373553X. 
  15. ^ Adam A. Packa, Louis M. Hermana, Scott S. Spitza, Siri Hakalae, Mark H. Deakosd, Elia Y.K. Herman. "Male humpback whales in the Hawaiian breeding grounds preferentially associate with larger females". Animal Behaviour. 2009, 77 (3): 653–662. 
  16. ^ 留戀香港玩多陣?西貢海域再現鯨魚行蹤. on.cc 東網. [201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3) (中文(香港)). 
  17. ^ 17.0 17.1 长海又现鲸鱼 这回是好几条.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18. ^ 大连长海又见鲸鱼一家亲!三条!四条.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2). 
  19. ^ 「鯨」喜連連!大翅鯨母子現蹤東海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1).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