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魏本
奥地利作曲家
安東·腓特列·威廉·馮·魏本(德語: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德語發音:[ˈantoːn ˈveːbɐn] (ⓘ);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又譯魏本,奧地利作曲家,第二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安東·魏本 Anton Webern | |
---|---|
出生 | 奧匈帝國維也納 | 1883年12月3日
逝世 | 1945年9月15日 奧地利米特西爾 | (61歲)
國籍 | 奧地利 |
知名作品 | 管弦樂《帕薩卡利亞》,交響曲,協奏曲,鋼琴《變奏曲》,數十首藝術歌曲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第二維也納樂派 |
擅長類型 | 管弦樂,室樂,藝術歌曲 |
師從 |
生平
編輯魏本1883年出生於維也納,1902年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音樂學,1904年-1908年師從於荀白克,與荀白克、貝爾格組成第二維也納樂派(或稱新維也納樂派),1920年起定居維也納,從事指揮和教學。納粹佔領奧地利期間,因受納粹迫害(希特拉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音樂),不得不過隱居生活。1945年前往薩爾斯堡看望女兒、女婿,在宵禁、燈火管制時於戶外吸煙,被一美軍士兵誤殺(該士兵在戰後因懊悔而酗酒,於1955年身亡)。
創作上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晚期浪漫主義音樂:創作風格受古斯塔夫·馬勒等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影響,主要作品帕薩卡里亞舞曲(Op.1)。
- 第二階段,自由無調性音樂:在其老師荀白克的影響下創作了大量無調式音樂,作品的規模越來越小,在配器上簡潔的不能再簡潔,同時魏本的創作開始使用音色序列法,即音色組合在不停地變換中,一個音色組合一般只持續1、2秒。主要作品交響曲(Op.21)。
- 第三階段,十二音音樂:這一時期魏本除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創作外,還進行了點描主義音樂的嘗試,鋼琴變奏曲(Op.27)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魏本的影響越來越大,並且超過了荀白克和貝爾格。他曾醉心於神秘主義的數字冥想和形式主義的音響排列探索;他的許多嘗試被後來的作曲家進一步發展,音色序列法被法國作曲家兼指揮家皮耶·布萊茲發展為序列主義音樂;點描主義音樂首次將無聲視為一種音響與有聲取得相同的地位,極大的啟發了約翰·凱奇、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等作曲家。
外部連結
編輯- 《大英百科全書》中的條目:安東·魏本(英文)
- Anton Webern: Biography & list of works (in English and Fren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nton Webern Works Discography, recordings 1939–2010, compiled by Miriam Quick (February 2010). Excel file.
- Anton Weber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iography and works on the UE website (publisher)
- Anton Webern Gesamtausgab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mplete Edition)
- The Complete Works of Anton v. Webern compiled by Bill Hammel
- Das Synthese-Denken bei Anton Webern dissertation by Karlheinz Essl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88)
- www.antonwebern.com opus list, short biography, music and photo download
- 安東·魏本的免費樂譜,由國際樂譜典藏計劃提供
- 公有領域聲樂檔案館上安東·魏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