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

明代城池

40°36′45″N 115°03′22″E / 40.61250°N 115.05611°E / 40.61250; 115.05611

宣化古城
清遠樓(上)
鎮朔樓(中)
拱極樓(昌平門,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88年1月13日(第三批,清遠樓)
1996年11月20日(第四批,鎮朔樓,併入清遠樓)
2006年5月25日(第六批,宣化城牆,併入清遠樓,命名為宣化古城)

宣化古城是可追溯至天寶年間,洪武展擴至如今規模的城池,多次作為州、府、縣治所在地,為明代九邊之一,清代康熙年間改置宣化府後,因是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故被稱為「京西第一府」。[書 1]宣化古城現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宣化古城現存有拱極樓(昌平門)、清遠樓、鎮朔樓、部分城牆遺址,其中清遠樓於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於1996年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清遠樓。宣化城牆於2006年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與清遠樓、鎮朔樓合併為宣化古城。

建城歷史

編輯

建城初期

編輯

宣化建城可追溯至天寶年間(742年—756年)。當時,安祿山害怕河東兵襲擊自己的大本營,於是在飛狐塞修建雄武城。雄武城便是宣化城之前身,也是之後歸化州金末宣德州等多個州、府、郡、縣的治所。不過早期的舊城僅是座矮小的土城,雄武城時不過是1200米(南北)×1500米(東西)的方形城堡。到金末,因蒙古軍隊長期襲擾金地,金兵屯於此。因城小,金兵不得不在城外紮營,所以倉促擴建過該城。[刊 1][書 2][書 3]

修建擴建

編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隨着時局穩定,駐軍、隨軍家眷、商人、商販等都匯聚於此,舊城條件難以滿足。於是谷王朱橞以城狹隘,無法滿足屯兵的需要為由,開始擴建土城,此次展擴基本奠定了如今宣化古城的規模。擴建後的城牆周長超過二十四里,通7處城門,其中南門為昌平、宣德、永安三門,北門為廣靈、高遠二門,東門為安定,西門為泰新。然而,建文元年(1399年)開始的靖難之役,朱橞遭削藩。因朱橞王府在城內,城降為一般城鎮,宣德、永安、高遠三門也遭廢除,城僅剩四門。[刊 1][書 2][書 4][書 3]

宣化城建成後,在明代和清代,至少經歷過14次有記載的修築工程。其中主要包括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大飭邊防,永寧伯譚廣對宣化城的修建,此次修建了4座城樓,4座角樓,超過170間鋪房。明正統五年(1440年),都御史羅亨信出使塞北,發現宣化城為土城,城牆並不堅固,遇到下雨立刻會出現傾、墜的情況,人們疲於修築,遇到緊急情況也不利於防守。於是第二年開始修城牆。此次新築翁城、月城、壕溝,並且將夯土城牆外加砌了灰磚。到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花費近十二萬兩白銀,新修垛口、海墁、炮台等設施。[刊 1][書 2]

近代保護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遠樓、鎮朔樓於1956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書 2]1982年,宣化城(含拱極樓)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書 3]1988年,清遠樓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 3]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作為合併項目,歸入清遠樓。2006年,在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佈時,宣化城牆合併入清遠樓,並命名為宣化古城。[網 1]2015年開始,宣化古城牆與南京城牆西安城牆等共14處中國明清城牆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遺產[網 2]

河北省人民政府於1954年對拱極樓修繕。此後河北省政府、宣化當地政府又修整過拱極樓、清遠樓、鎮朔樓的墩台、台牆、台面排水等。[書 2]清遠樓和鎮朔樓分別於1984年到1985年、1986年到1987年進行大修。[書 3]21世紀後,與宣化古城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同一年,張家口市宣化區開啟了為期超過10年,主題為「愛我宣化、修我古城」的古城修復工程。[網 3][網 4]此次修復不僅修繕宣化古城長約7700米的西城牆、東城牆、北城牆。[網 4]又重建、修繕大新門、高遠門、角樓、馬道等建築和設施。[網 5][網 6][網 7]不過在修復期間,宣化古城城牆曾遭受着包括牆體開口、取土、鑿洞、堆放垃圾等人為破壞,甚至修好的城牆依然會被破壞。[網 8][網 9]

形制及遺存

編輯

規模形制

編輯
宣化古城南城牆;新修建的大新門

鼎盛時期,宣化城周長12.3千米,為明代九邊中規模較大,駐軍最多的城鎮。[刊 1]清乾隆時期,城牆平均厚四丈五尺(約15.6米),通高三丈五尺(約12.1米)。牆體以素土夯築而成,夯層厚度約0.22米,內側城牆加築寬1米的三合土表層,外側牆體底部為高1米左右的三層基石,其上包砌有厚1到1.5米的灰磚。城牆頂有三合土夯層,其上鋪設一層或兩層的灰磚,內側有護牆,外側有垛口。各城門、角樓內側設有登城馬道,馬道長50米,寬6米,一邊為城牆,另一邊有與城牆等高的護牆。城角內側築有長、寬各18米的角台。城牆外側每隔80到100米設有敵台,敵台長12米,寬8米。城牆內側每隔150米有長15米,寬8米的建築遺蹟,為守城官兵的哨所。宣化城原有七門,後改四門。四門之外有瓮城,南、北翁城開東門,東、西瓮城開南門。瓮城外築呈弧形的月城,月城兩端與城牆相連,其外環繞有護城河。此外,宣化城外也有與之構成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的建築設施,包括南城門外有周長2公里的關城;四城角外築的上有懸樓高台;城四周築的22座護城台。[刊 1]

現存的宣化古城城垣輪廓基本完整,城內除清遠樓、鎮朔樓、南門拱極樓等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城牆長度超過12000米,老城內也有時恩寺等古建築。[書 5][刊 2][網 10]

清遠樓

編輯
鐘樓(清遠樓)東、西、南、北四面;文物保護碑;券洞內的車轍印

清遠樓為宣化城鐘樓,位於宣化城內偏東。該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都察院都御史泰宏主持修建,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成。清遠樓為高台樓閣式建築,其台基26米(南北)×28米(東西),高約8米。台基底部由條石包砌而成,其上的台身由青磚包砌。清遠樓開十字門洞,四門洞上有石匾,南「昌平」,北「廣靈」,東「安定」,西「大新」,與所對城門同名,即四門通衢。[書 5][書 6]門洞路面鋪砌有石板,石板路存有因通過的大車不斷碾壓留下的深、寬均約20厘米的車轍印。[書 3]

台基上樓閣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周圍為迴廊,前後面各有一間抱廈,均通頂層。建築外顯三層檐,其中一、二層檐為布瓦頂,三層檐為琉璃瓦十字脊歇山頂。一、二層檐為三踩單翹斗拱,三層檐為九踩斗拱。三層檐下的每一面有匾額,南「清遠樓」,北「聲通天籟」,東「聳峙岩疆」,西「震靖邊氛」,其中「清遠樓」由都督李公手書,其餘均為乾隆年間朝議大夫吳煒所書。建築內顯二層,有四根通天柱,柁梁懸掛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郭登庸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銅鐘口徑1.7米,高約2.5米,重超萬斤。一層存兩通石碑,西側為明都察院都御史楊謐撰《宣府鐘樓記》,東側為吳煒撰《重修清遠樓記》。清遠樓有「第二黃鶴樓」之稱。[書 5][書 6][書 3]

鎮朔樓

編輯
鼓樓(鎮朔樓)南、北面;文物保護碑

鎮朔樓為宣化鼓樓,與清遠樓同處南、北軸線上。該樓始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鎮朔樓為高台樓閣建築,通高25米,佔地超過1050平方米。其磚砌墩台為28米(南北)×34米(東西),高8米,存在不足一米的女兒牆。下有南北向拱形門洞,北側與清遠樓相對,南側與拱極樓相望。[書 5][書 3][書 2]

台基上樓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二層樓體,重檐布瓦綠琉璃瓦剪邊歇山頂,上層為七踩斗拱,下層為三踩斗拱。樓閣底層有迴廊,二層設有平坐,四面為格扇裝修。上層檐下原有兩塊匾額:南「鎮朔」,北「麗譙」,為鎮靜高華之意。乾隆六年(1741年)修繕後,南匾額換為「鎮朔樓」,北匾額換為「籌邊覽勝」。乾隆十年(1745年),北匾額又換為清高宗乾隆帝題寫的「神京屏翰」,有保衛京師之意。鎮朔樓內有高2.2米,直徑1.5米的打鼓。鎮朔樓內原有明、清時代一直沿用的漏刻、鼓角,現已不復存在。[書 5][書 3][書 2]鎮朔樓內存有四通石碑,其一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都察院都御史羅亨信撰《宣府新城記》;其二為清乾隆六年(1741年)揀選知縣胡作舟撰《重修鎮朔樓記》;其三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右都御史方觀承撰《宣郡修城碑記》;其四為清同治四年(1865年),給事中李培祐撰《重修郡城鎮朔樓碑記》。[書 2]

不同時期鎮朔樓改變過建築結構或用途。經過明、清時期的修繕,鎮朔樓的建築結構與修建時有所改動。盧溝橋事變之前,曾作為圖書館存在。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時期,又為消防隊所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鎮朔樓又改做碉堡。1957年,鎮朔樓原匾額被拆毀。[書 2]

拱極樓(昌平門)南、北面;文物保護碑

拱極樓

編輯

拱極樓是宣化城南門昌平門上的城樓,是宣化古城僅存的原城門樓。拱極樓初建於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成化年間名為著耕樓,後因雷火而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光緒年間工部主事閻廷弼懸掛「拱極樓」,此樓更名為拱極樓。此匾額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書 5][書 2]

拱極樓通高約22米,其台基19.7米(南北)×48.6米(東西),高約8.5米,下開有南北向拱形門洞。台基上樓閣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二層樓體,為重檐布瓦歇山頂,疊梁式結構,檐下沒有斗拱。下層四周有迴廊,明間前後設板門,其他則為牆體;上層四周為小廊,欄杆圍繞,明間前後設隔扇。次間前後為欖窗。[書 5][書 2]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1. ^ 周雲芳. 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5: 234. ISBN 978750875087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河北省張家口市地名志辦公室 (編). 张家口市地名志. 河北省張家口市地名志辦公室. 1984: 150–153. OCLC 7066440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宣化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宣化区志.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8: 626–627. ISBN 9787806281772. 
  4. ^ 古楊. 历史悠久的宣化城. 政協張家口宣化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宣化文史资料 第四辑. 1986: 31–3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边塞古迹:张家口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74–77. ISBN 9787030334169. 
  6. ^ 6.0 6.1 張水柱 (編).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67–69. ISBN 9787030110497.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顏誠. 宣化古城墙. 文物春秋. 2001, (2): 40–43. CNKI WWCQ200102006. 
  2. ^ 劉利剛; 吳燁; 吳長順. 新古映衬 相得益彰——张家口市宣化区钟鼓楼地区复兴设计. 建築技藝. 2010, (7): 88–90. CNKI JZJY201007020. 
網站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06-06-02 [2024-08-05]. 
  2. ^ 宣化古城墙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 新浪河北. 2015-06-12 [2024-08-06]. 
  3. ^ 鞏志宏. 河北宣化古城将重现“京师锁钥”风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0-07-21 [2024-08-05]. 
  4. ^ 4.0 4.1 张家口市宣化古城墙修复完工 再现明清风貌. 中國日報中文網. 2017-07-07 [2024-08-06]. 
  5. ^ 趙明東; 王翠蓮. 宣化古城大新门及周边古城墙修复工程竣工. 搜狐新聞. 2008-10-11 [2024-08-06]. 
  6. ^ 白林. 河北宣化修缮古城高远门 城门城台将再现明清时期风貌. 新華網新聞. 2015-05-05 [2024-08-06]. 
  7. ^ 河北宣化古城將再現「京師鎖鑰」. 文匯報. 2017-07-21 [2024-08-06]. 
  8. ^ 譚地; 劉洋. 河北宣化600年古城墙被开凿成窑洞 官方称正修复. 中國新聞網. 2013-10-29 [2024-08-06]. 
  9. ^ 河北宣化800年古城墙变储藏室 城墙根基被挖断. 搜狐新聞. [2024-08-06]. 
  10. ^ 白林. 河北宣化修缮古城高远门 城门城台将再现明清时期风貌. 人民網. 2015-05-05 [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