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蒙古語
察哈爾蒙古語(/ˈtʃæhər, -kər/; 蒙古文:ᠴᠠᠬᠠᠷ, 西里爾字母:Цахар, 拉丁字母:[ˈt͡ɕʰɑχə̆r] ([ˈt͡sʰaχə̆r]) ),又稱察哈爾土語,是蒙古語方言的一種,主要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使用,是內蒙古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古語,與蒙古國標準語——喀爾喀蒙古語相近。
察哈爾蒙古語 | |
---|---|
ᠴᠠᠬᠠᠷ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 |
語系 | 蒙古語系
|
文字 | 傳統蒙古文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 |
管理機構 | 內蒙古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ETF | mn-u-sd-cnnm |
發音
編輯正藍旗標準察哈爾土語中的元音分有長短兩套,擁有區別語義的作用。短元音有 a、ə、ɛ、i、ɪ、o、ɔ、œ、ɞ、u、ʏ 共11個。其中 ɛ、ɪ、œ、ɞ、u、ʏ 僅在多音節詞非第一音節的後續音節中出現。a、ə、i、o、ɔ 5個短元音在多音節詞後續音節出現時元音弱化作 a̯、ə̯、i̯、o̯、ɔ̯。
長元音有 aː、əː、eː、ɛː、iː、ɪː、oː、ɔː、œː、ɞː、øː、uː 共12個,並多與短元音互相對應。其中 eː 和 øː 為僅出現於多音節詞後續音節的鬆元音。其餘10個長元音可在單音節或多音節詞中任何位置出現,不受限制。
有8個複合元音,分為前響(ɞe、ue、ʏɪ、yi)、後響(ɞa、uə、iɔ、iu)各4個。
學校教學
編輯位置與分類
編輯對於「察哈爾蒙古語」一詞有兩種不同定義。首先,標準察哈爾蒙古語分佈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太僕寺旗、多倫縣、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商都縣和化德縣,使用者人數約10萬。[2]:6而廣義的察哈爾蒙古語則還包含衛拉特、達爾汗、茂明安、克什克騰等方言。[3]:179-180在非常廣義的定義下,還包含錫林郭勒方言,如烏珠穆沁、蘇尼特、阿巴嘎、錫林浩特方言。[4]內蒙古方言標準發音是基於正藍旗的標準察哈爾方言。[5]:85
音系
編輯如不考慮晚近借詞的音系,察哈爾蒙古語有咽化元音音素/ɑ/, /ɪ/, /ɔ/, /ʊ/和非咽化元音音素/ə/, /i/, /o/, /u/,反映元音和諧。每種都有長短對立,也存在雙元音。/ɪ/只出現在詞首,如ɪlɑ̆x「贏」(比較ɑlɑ̆x「殺」),[6]因此/i/ (<*i)也出現在咽化詞中。經歷詞彙擴散,/i/ <*e在/in/ < *ene「這」等詞中出現,而沒有在/ələ/ 「鳶」等詞中出現。長單元音還包括/e/ < *ei。[5]:209-213音節結構是CVCC。[5]:224在詞尾位置,非音位元音常在送氣、偶爾在非送氣輔音後出現。它們常出現在男性口音中,且在複合詞中不發生。[7]輔音音素(不含借詞)有[8]:
雙唇 | 齒齦 | 硬齶 | 軟齶 | |||||
---|---|---|---|---|---|---|---|---|
標準 | 齶化 | 標準 | 齶化 | 標準 | 齶化 | |||
鼻音 | m | mʲ | n | nʲ | ŋ | |||
塞音 | 送氣 | b | bʲ | d | dʲ | ɡ | ɡʲ | |
不送氣 | p | t | tʲ | (k)[a] | ||||
擦音 | s | ʃ | x | xʲ | ||||
塞擦音 | t͡ʃ, d͡ʒ | |||||||
流音 | (w)[a] | l | lʲ | j | ||||
顫音 | r | rʲ |
[k] (<*k)和[w] (<*p)出現在借詞中,而本土詞中,它們只是/x/和/b/的自由變體。[10]:148顎化元音只在咽化詞中作為音位出現。[8]:31-35
詞類與形態
編輯察哈爾蒙古語變格系統的語素數量和喀爾喀方言相同,形態也幾乎相同。特別的向格後綴-ʊd/-ud來自*ödö (蒙古文 <ödege>)「向上」,似乎是共通語-rʊ/-ru的同位異音。反身-屬有後綴保持其末-ŋ(即-ɑŋ<*-ban等,而喀爾喀蒙古語-ɑ)。[2]:43-44, 49-50
大數字和漢語一樣,是以10的冪計數的。集體數詞可與近似的數詞後綴相結合,所以ɑrwɑd「大約10」和ɑrwʊl「一群十個...」在蒙古語中比較普遍,而ɑrwɑdʊl「一群約10個...」貌似是察哈爾方言特有的。[2]:70, 75
代詞系統與喀爾喀方言較像。[5]:390第一人稱單數賓格口語形式(以特殊賓格詞幹代替)可以是nadï而不是nadïɡ,i~ig交替的現象也出現在其他代詞詞幹中。這不會引起歧義,因為屬格時元音會變為半開,而不是閉前元音,如察哈爾方言第二人稱單數屬格尊稱是[tanɛ],喀爾喀方言常是[tʰanɪ]。第三人稱詞幹不展現任何詞幹。第一人稱複數排除式man-除主格外有一套幾乎完整的變格系統,在書面喀爾喀方言中屬格形式manai罕見。[11]
察哈爾方言的分詞與喀爾喀方言幾乎一樣,但-mar表達可能性而不是希望,因此-xar充當其詞素變體。[2]:126-127另外,有些獨特的動副詞,如-ba (來自漢語「吧」)「如果」和-ja(來自「也」)「儘管」,似乎是共通蒙古語後綴-bal和-bt͡ʃ的詞素變體。[2]:130-131限定後綴-la可能獲得了動副詞狀態。[12]最後,-xlar(「一...就...」)變為-xnar,喀爾喀蒙古語中缺乏的-man~-mand͡ʒï̆n「只要」時有出現。[2]:132-133察哈爾蒙古語的核心限定陳述形式與喀爾喀蒙古語相同,不過另加了-xui和-lgui以表達強烈可能性。[13]
詞彙
編輯註解
編輯參考
編輯- ^ "Mongγul kele bičig-ün aǰil-un ǰöblel". See Sečenbaγatur, 2005: 204.
- ^ 2.0 2.1 2.2 2.3 2.4 2.5 Sečenbaγatur 2003
- ^ Janhunen 2003
- ^ Janhunen 2003: 179, Sečenbaγatur 2003: 7;據一張Sečenbaγatur et al. 2005: 565提供的地圖判斷,這個拓展與行政區劃有關:察哈爾蒙古語在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市旁的最廣義的範圍包括包頭巴彥淖爾、呼和浩特最北部和赤峰市西端。
- ^ 5.0 5.1 5.2 5.3 Sečenbaγatur et al. 2005
- ^ 這裏的分析遵循Svantesson et al. 2005: 22-25,即非詞首位置的短元音不成音位。
- ^ Köke & Sodubaγatur 1996: 10-14。他們假設這一區分是基於濁化而非送氣,證據如下:男性、清音後出現:94% (n=384),在濁音後:53% (n=371);女性,在清音後:87% (n=405),在濁音後:38% (n=367)。作為對比:只有7%的複合詞會出現這種音。作者試圖將其和歷時上的元音相聯繫,但他們沒考慮到送氣音歷史上並不出現在詞首,這個證據並不很有說服力。
- ^ 8.0 8.1 MKBAKKSKND 2003
- ^ Norčin 2001: 148
- ^ Norčin 2001
- ^ 察哈爾方言見Sečenbaγatur 2003: 92-95;喀爾喀方言見Poppe 1951: 71-72。他還給出~tanä和man-全部的詞形變化(不含主格),但至少全排除式在書面上極為罕見,在更近的語法中幾乎已不再被允許,如Önörbajan 2004: 202-217。更常見的[natig](不是namajg)看上去沒被提到。
- ^ Sečenbaγatur 2003: 134堅稱這一點,但沒給出決定性證據。不過,比較Ashimura 2002記錄的扎魯特旗察哈爾蒙古語,這一變化已經發生在那裏
- ^ Sečenbaγatur 2003: 140-141;如<-lgüi dee>這樣的形式在喀爾喀蒙古語中還算常見,但假如沒有專門研究,還不能確定它們的確切語法地位。
- ^ Sečenbaγatur 2003: 16-18
書目
編輯- Ashimura, Takashi (2002): Mongorugo jarōto gengo no -lɛː no yōhō ni tsuite. In: Tōkyō daigaku gengogaku ronshū 21: 147-200.
- Janhunen, Juha (2003): Mongol dialects. In: Juha Janhunen (ed.): The Mongolic languages. London: Routledge: 177–191.
- Köke and Sodubaγatur (1996): Čaqar aman ayalγun-u üge-yin ečüs-ün boγuni egesig-ün tuqai. In: Öbür mongγul-un yeke surγaγuli 1996/3: 9-20.
- Mongγul kelen-ü barimǰiy-a abiyan-u kiri kem-i silγaqu kötülbüri nayiraγulqu doγuyilang (2003): Mongγul kelen-ü barimǰiy-a abiyan-u kiri kem-i silγaqu kötülbüri. Kökeqota: Öbür mongγul-un arad-un keblel-ün qoriy-a.
- Norčin (2001): Barim/ǰiy-a abiy-a - Čaqar aman ayalγu. Kökeqota: öbür mongγul-un arad-un keblel-ün qoriy-a.
- Önörbajan, C. (2004): Orčin cagijn mongol helnij üg züj. Ulaanbaatar: Mongol ulsyn bolovsrolyn ih surguul'.
- Poppe, Nicholaus (1951): Khalkha-mongolische Grammatik.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 [Sečenbaγatur] Sechenbaatar (2003): The Chakhar dialect of Mongol - A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Helsinki: Finno-Ugrian society.
- Sečenbaγatur et al. (2005): Mongγul kelen-ü nutuγ-un ayalγun-u sinǰilel-ün uduridqal. Kökeqota: Öbür mongγul-un arad-un keblel-ün qoriy-a.
- Svantesson, Jan-Olof, Anna Tsendina, Anastasia Karlsson, Vivan Franzén (2005): The Phonology of Mongoli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