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盂鼎
小盂鼎,也稱廿五祀盂鼎,是中國西周時期的青銅鼎,現已佚失,僅存銘文拓本。小盂鼎與大盂鼎一同在清道光初年發現於陝西岐山縣禮村,即現稱之周原遺址所在地。
小盂鼎 | |
---|---|
材質 | 青銅 |
年代 | 西周 |
發掘於 | 清道光(1821-1850年)初 |
發掘地點 | 陝西省岐山縣禮村 |
現存於 | 不知去向 |
形態
編輯小盂鼎發現時容十二石,而大盂鼎僅有八石。[1]小盂鼎的器型及紋飾不詳,僅有銘文傳世。銘文長達390字左右,從現存拓本上看,殘缺字數較多。[2]
內容
編輯小盂鼎的銘文記述了「二十五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鬼方,獻俘於王,也告捷於宗廟,王廷的大小官員都參與儀式,盂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銘文中的「二十五年」,傳統上認為是指周康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996年,也有認為是周昭王二十五年的。[3][4]
傳統上認為小盂鼎是周康王時期的器物,但後來也有學者認為是周昭王時期的。[3][4]還有說法認為是周穆王時代的。[5]
小盂鼎銘文的內容記載了西周時期獻俘儀式及相關禮制的細節,可與如《逸周書·世俘》、《周禮》等傳世文獻的記載相互印證,也為西周職官制度、門朝制度等典章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也是西周時期歷史的重要史料。[2]
流轉及佚失
編輯小盂鼎出土後,與大盂鼎一同為當地人宋金鑒所收藏。其後宋金鑒之侄宋世男將其賄送陝西巡撫以捐官出任山東東阿縣令,其後下落不明。[6]關於該鼎的去向,一說該鼎毀於太平天國戰爭之際。又一說項城袁氏(可能指袁保恆)得到後重埋入土。[2]
銘文
編輯隹(唯)八月既朢(望),辰在甲申,昧喪(爽),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酉(酒)。明,王
各周(廟),□□□□賓。(延)邦賓其旅服,東鄉(向)。盂(以)多
旂佩。(鬼)方子□□□三門,告曰:「王令盂(以)□□
伐(鬼)方,□□□(聝)□,執嘼三人,只(獲)(聝)四千八百□二(聝),孚(俘)
人萬三千八十一人,孚(俘)馬四□□匹,孚(俘)車卅兩(輛),孚(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
廿八羊。」盂或□曰:「亦□□□,乎(蔑)我征,執嘼一人,孚(俘)(聝)
二百卅七(聝),孚(俘)人□□人,孚(俘)馬百四匹,孚(俘)車百□兩(輛)。」王若
曰:□。盂拜首,(以)嘼進,即大廷。王令(榮)□嘼。(榮)即
嘼氒(厥)故。□白(伯)□□(鬼),(鬼)虘(以)新□從商,折
嘼於□,王乎(呼)□□令□□□□氒(厥)(聝)入門,獻西旅,(以)□入
燎周廟,盂入三門,即立中廷,北鄉(向),盂
告。白(伯)即立(位),於明白(伯),白(伯),□白(伯)。告咸。
盂(以)者(諸)侯□侯、田(甸)、男□□盂征,□咸,賓即立(位)、(瓚)
賓。王乎(呼)(瓚)贊盂,(以)□□□進賓,□□大采,三周入
服酉(酒)。王各(廟),祝。(延)□□邦賓,不(丕)(祼),□□用
牲啻(禘)周王、武王、成王,□□卜有臧,王(祼),(祼)述,(瓚)王
邦賓。王乎(呼)□□令盂(以)區入,凡區(以)品。若(翌)乙酉,□
三事大夫入服酉(酒)。王各(廟),(瓚)王邦賓。王令賞
盂,□□□□□弓一、矢百、畫一、貝胄一、金毌(盾)一、
戈□□□□,用作□白(伯)寶彝。隹(唯)王廿(卅)又五祀。
參考文獻
編輯- ^ 沙孟海. 朱關田 , 編. 沙孟海全集 7 文稿卷.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0.09: 39. ISBN 7-80735-862-9.
- ^ 2.0 2.1 2.2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中的條目:小盂鼎(簡體中文)
- ^ 3.0 3.1 張聞玉. 铜器历日研究.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05: 56. ISBN 7-221-03996-8.
- ^ 4.0 4.1 朱鳳瀚; 張榮明.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07: 334. ISBN 7-221-04608-5.
- ^ 李山. 劉揚忠,蔣寅 , 編. 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4.12: 442-452. ISBN 978-7-5434-9844-0.
- ^ 岐山縣誌編纂委員. 岐山县志.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08: 621. ISBN 7-224-02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