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龍屬學名Jianchangosaurus)是一鐮刀龍類恐龍,生存於距今約1.26億年前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模式標本發現於遼寧省義縣組,是一副幾乎完整的幼體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建昌龍是一種體型小、體重較輕、兩足、地面生活的食植動物,估計可以長到2米(6.6英尺)長,臀部高約1米(3.3英尺)。[1]

建昌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早期,126 Ma
正模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盜龍類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盜龍形態類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盜龍類 Maniraptora
演化支 鐮刀龍下目 Therizinosauria
屬: 建昌龍屬 Jianchangosaurus
Pu et al., 2013
模式種
義縣建昌龍
Jianchangosaurus yixianensis

Pu et al., 2013

發現與命名

編輯

模式標本41HIII-0308A發現於遼寧省西部的建昌縣義縣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購買了該標本,並在準備過程中將錯位的骨骼重新復位。模式種義縣建昌龍Jianchangosaurus yixianensis),屬名意為「建昌縣的蜥蜴」(來源於中國遼寧省的一個縣的名字,即化石發現地;希臘語單詞「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種名是指義縣組;拉丁語後綴「-ensis」意為「來源於……的」。該屬由蒲含勇、小林快次、呂君昌、徐莉、吳炎華、常華麗、張紀明以及賈松海於2013年命名。[1]

 
建昌龍的想像圖

敘述

編輯
 
骨骼重建圖

建昌龍的模式標本41HIII-0308A是一具幾乎完整的幼年恐龍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部分。建昌龍估計臀高1米(3.3英尺),長約2米(6.6英尺)。[1]格雷戈里·保羅英語Gregory S. Paul估計模式標本個體重量約為20公斤(44磅)。[2]

該屬有五塊骶椎,這種情況與其他基礎鐮刀龍類相似。肱骨長158.5 mm(6.2英寸),比肩胛骨短約7%。尺骨的長度為12.43 cm(124.3 mm),是肱骨的78%——這接近於在基礎鐮刀龍類鑄鐮龍的身體結構中觀察到的比例(77%)。恥骨比坐骨長20%,向前方突出,沒有「後腰型」的狀況。脛骨(31.6 cm(316 mm))比股骨(20.6 cm(206 mm))長1.5倍,這是鐮刀龍類中已知的最大比例,與恐龍爬行習慣的發展密切相關。[3][1]

區別解剖特徵

編輯
 
頭骨特寫

根據蒲含勇等人2013年的研究,建昌龍可以根據27顆緊密排列的上牙齒來區分;眶前窗英語antorbital fenestra的背緣由上頜骨鼻骨淚骨構成,但大部分邊界由鼻骨形成;眶前窗邊緣沒有顴骨;一個較短的間隙存在於齒骨前端;齒骨上的牙齒有凹的唇面和凸的舌面(除了六顆前牙外,所有的牙齒都有這種情況);在前背椎骨中缺乏突出的隆起;前尾端中央有一個橢圓形的橫截面,關節面高而寬;手爪骨稍微彎曲,其屈肌結節位於關節面的腹側;髂骨淺而細長;圍繞杯足窩的脊與髖臼緣匯合;恥骨領之間有廣泛的接觸。[1]

顱骨與齒列

編輯
 
齒列

顱骨保存良好,幾乎完整,只缺少腹側淚骨、後頸顴骨眶後骨方軛骨上隅骨。建昌龍有27顆上頜牙齒和大約25至28顆齒骨牙齒。然而,研究人員觀察到,在上頜前部是沒有牙齒的[註 1],他們假設它的上頜前部被覆蓋。前頜骨側面頰緣有一系列的孔,這也支持了這一點。相比之下,在大多數現代鳥類中,喙持續生長並脫落,在某些物種中,其顏色隨季節而變化。[4][1]

下顎前部向下翻轉,與上顎上的喙相配合,起到採摘食物的作用。頭骨長23 cm(230 mm),比股骨長10%,這是北票龍所不具備的條件。該屬顱骨的衍生特徵強烈暗示了它對食草的適應性。[1]

建昌龍有27顆上頜牙齒和大約25到28顆齒骨牙齒。[註 2]牙齒上的牙冠隨着向顱骨後部發展而變小。上頜的牙齒表現出「傳統」的牙齒形態,即面向口腔外部的牙齒表面是凸面的。下顎的牙齒具有相反的形態,即面向外側的牙齒表面是凹的。蒲含勇等人2013年指出,這種牙齒形態很可能在進食時使咬合力最大化,以切割植物材料的纖維,類似於鳥腳類和角龍類。[1]

羽毛印痕

編輯
 
羽毛印痕

在化石中發現了一系列寬而不分枝的羽毛印痕(只有遠端可見)。根據它們的形態,這些印痕被認為是原始羽毛,與北票龍頸部發現的羽毛相似,這些羽毛是在同一地層收集的。作者指出,長而寬的絲狀羽毛(EBFF)的出現表明它們可能被用於視覺展示。[1]

個體發育

編輯

唯一已知的建昌龍化石是一具亞成體的骨骼。支持此個體發育不成熟的形態學證據包括觀察到所有頸椎和背椎骨,以及頸椎肋骨和骶骨椎體的椎體弓軟骨結合是敞開的(即沒有融合)。肩胛骨和喙突也未融合,作者認為這可能是本屬的一個個體發育特徵,也表明它是一隻幼龍。然而,這種情況也可以在某些成年基礎鐮刀龍類身上觀察到。[5][1]

分類學

編輯

與原始的鑄鐮龍北票龍一樣,建昌龍也被歸為鐮刀龍類基群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它比鑄鐮龍更為衍生,但比北票龍更原始。本屬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尾部椎體呈橢圓形的鐮刀龍類。[1]

以下演化樹來源於蒲含勇等人(2013年)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展示了建昌龍作為一種非常原始的鐮刀龍類與該分類群中其他屬的關係:[1]

鐮刀龍下目 Therizinosauria

鑄鐮龍屬 Falcarius

建昌龍屬 Jianchangosaurus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北票龍屬 Beipiaosaurus

阿拉善龍屬 Alxasaurus

鐮刀龍科 Therizinosauridae

以下演化樹則是來源於Hartman等人(2019年)的研究,這份研究證實了蒲含勇等人的觀點:[6]

鐮刀龍下目 Therizinosauria

鑄鐮龍屬 Falcarius

建昌龍屬 Jianchangosaurus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北票龍屬 Beipiaosaurus

瑪莎盜龍屬 Martharaptor

浙江吉蘭泰龍 "Chilantaisaurus" zheziangensis

內蒙古龍屬 Enigmosaurus

阿拉善龍屬 Alxasaurus

鐮刀龍科 Therizinosauridae

註釋

編輯
  1. ^ 相比較而言,建昌龍(與安德魯死神龍相比)頜骨上無齒的部分較短。
  2. ^ 建昌龍牙冠邊緣上的小齒每毫米三顆,類似於北票龍,但比鑄鐮龍的多。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Pu, H.; Kobayashi, Y.; Lü, J.; Xu, L.; Wu, Y.; Chang, H.; Zhang, J.; Jia, S. Claessens, Leon , 編. An Unusual Basal Therizinosaur Dinosaur with an Ornithischian Dental Arrangement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PLoS ONE. 2013, 8 (5): e63423. PMC 3667168 . PMID 23734177. doi:10.1371/journal.pone.0063423. 
  2. ^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2n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62−168. ISBN 9780691167664. 
  3. ^ Coombs, W. P. Jr.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ursorial adaptations in dinosaur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78, 53: 393–418. doi:10.1086/410790. 
  4. ^ Bonser, RHC; Witter, Mark S. Indentation hardness of the bill keratin of the European Starling. The Condor. 1993, 95: 736–738. doi:10.2307/1369622. 
  5. ^ Brochu, CA. Closure of neurocentral sutures during crocodilian ontogeny: implications fo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fossil arch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6, 16: 49–62. doi:10.1080/02724634.1996.10011283. 
  6. ^ Hartman, S.; Mortimer, M.; Wahl, W. R.; Lomax, D. R.; Lippincott, J.; Lovelace, D. M.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 PeerJ. 2019, 7: e7247. PMC 6626525 . PMID 31333906. doi:10.7717/peerj.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