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裏城
房裏城是位於今臺灣苗栗縣苑裡鎮的民築城池,為今苗栗縣為一曾築過土石的城池[1][註 1],該地原為道卡斯族蓬山八社之一房裏社所有。該城已不存,但苑裡鎮公所於過去的南門、北門處有立碑紀念[2]。
沿革
編輯苑裡鎮過去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居住地,清雍正初年時出身泉州的毛、游、李、蔡、陳、郭六姓來此開墾貓盂社(今苑裡鎮中正里一帶)附近土地,為漢人移居開墾之始[1]。
咸豐三年(1853年),今苑裡鎮、通霄鎮發生了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後來通霄街變為粵人(客家人)群居地,苑裡街城為漳州人群居地,苑裡泉州人遂於房裏莊以北重建新街,後稱房裏街[2]。由於房裏街有土地公港並設有鹽館,且是臺灣織布業與染布業中心之一[註 2],為該地區的經貿中心。後來因為常受海盜、土匪侵擾,房裏士紳陳植東、蔡錫疇遂發起捐款建城,城的周圍種有刺竹,刺竹外於東西北三面開溝[2]。
同治元年(1862年)發生戴潮春事件時,以蔡錫疇為主的士紳為了自保而再次捐資強化城防,除加高城牆、補修竹圍外,並在溝底安置釘桶與按戶抽丁輪流守備[2]。
後來在光緒二年(1876年)時,苑裡街與房裏城爆發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導致城內發生大火,城垣城門亦受損,之後許多士紳富商搬離房裏,房裏城因而衰微[2]。
建築
編輯房裏城建有四座城門,周長約三里[1],城外環有刺竹,刺竹外除南面與房裏莊比鄰而未開溝其餘均有開溝。
城內的信仰中心是創於雍正二年(1724年)的順天宮,主祀媽祖,又稱「內城媽祖」[2]。而房裏城內在繁榮時期,因街屋屋頂相連而有不見天的景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