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節拍」,或「拍子」,是樂曲中是表示時間的基本單位[1][2]。「拍子」一詞可指速度節拍、特定的節奏律動感等一系列相關的概念。

節拍的層級:中間是拍層,上面是分拍層,下面是合拍層。

音樂中的節奏以重拍和非重拍(通常稱作「強拍」和「弱拍」)的重複為特徵,並依照拍號和速度分割成小節

比拍層更快的節拍等級是分拍層,更慢的是合拍層。拍子自古以來是音樂的重要元素。有些音樂流派,如迪斯科,一般會削弱拍子的重要性,而放克則強調拍子,以便配合舞蹈。[3]

分拍

編輯

拍子可以結合成小節,也可以次分。這種結合和次分的性質,產生了節拍的概念。音樂中以兩拍為單位結合的,稱作二拍子;以三拍結合的,為三拍子。音樂中一拍一分為二的,是單拍子音樂,一拍一分為三的是復拍子。於是有單二拍子(2/4、4/4、2/2等)、單三拍子(3/4)、復二拍子(6/8)、復三拍子(9/8)。不規則的分拍和次分拍,即連音的分拍,需要標出數字(例如,將四分音符五等分)。次分拍層至少比拍層低兩級:若有四分音符或附點四分音符,則次分拍至少要分到十六分音符。

下拍和上拍

編輯
 
巴赫BWV 736的開頭。紅色音符表示上拍(弱起)。 播放

下拍(downbeat)是每小節第一拍。上拍(upbeat)是緊鄰下拍之前的上一小節最後一拍。這兩個術語也與指揮的手勢一致。[4]在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板腔體戲曲音樂的理論中,大致對應「板」和「眼」。

拍子的「方向性」在音樂的效果中十分明顯。重拍(crusis)是一個小節或一個樂句的開始,推動聲音的能量向前運動。上拍會進行到下拍,但沒有那種聲音的「爆發」,它只是下拍的準備。

一首曲子第一小節之前的音符,有時稱作「弱起拍」(upbeat)音型/句;英語另有pickup(美國俗稱)、anacrusis(源自希臘語ana「通往」+krousis「擊打、衝擊」,直接借自法語anacrouse,中譯「弱起」小節)等表達。anákrousis英語直譯為「推起」,術語源借自詩歌中對每行開始之前非重讀音節的稱謂。 

正拍和反拍

編輯
 
反拍音型,多見於小軍鼓。[5] 播放
 
結他的Skank節奏型。[6]播放常被稱作「upbeats」,與「upstrokes」相對。

在以4/4拍為常規的、數作「1 2 3 4, 1 2 3 4…」的音樂中,每小節第一拍(強拍)一般是旋律的最強重音,一般也是和弦改變的位置;第三拍是次強拍——以上二者合稱「正拍」。第二、四拍是弱的「反拍」。拍子之間的分拍(如八分音符)更弱,若在節奏中多用,則也成為「反拍」。 [7]

勻速地反覆從一數到四,就可以模擬這一效果。以下片段中每個強拍加入了底鼓,八分音符分拍加入穩定的ride鑔,以此作為背景,來比較各種節奏型(粗體表示重拍):

參見

編輯
  • 有量記譜法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erry, Wallace (1976/1986). Structural Functions in Music, p. 349. ISBN 0-486-25384-8.
  2. ^ Winold, Allen (1975). "Rhythm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Aspect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p. 213. With, Gary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SBN 0-13-049346-5.
  3. ^ Rajakumar, Mohanalakshmi. Hip Hop Dance. ABC-CLIO. 2012: 5 [22 November 2016]. ISBN 97803133784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2). 
  4. ^ Dogantan, Mine. Upbeat. Oxford Music Online. Grove Music Online. 2007 [200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6, 2008). 
  5. ^ Schroedl, Scott (2001). Play Drums Today!, p. 11. Hal Leonard. ISBN 0-634-02185-0.
  6. ^ Snyder, Jerry (1999). Jerry Snyder's Guitar School, p. 28. ISBN 0-7390-0260-0.
  7. ^ Beat: Accentuation. (i) Strong and weak beats.. Oxford Music Online. Grove Music Online. 2007 [200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6,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