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石是從登山衍生出的一項運動。在約1970年前攀石一直屬於登山的一部分,目的只是為了克服登山過程中的困難。直到1970年之後,在法國,攀石真正變成一項獨立運動。

在安裝菲茨羅伊登山者:阿根廷
英國斯塔福德郡的高空攀石
火星攀石的想像圖
攀繩

由於文化差異專業知識的深淺,外界也可能會把行山上山登高、攀山、運動攀登或傳統攀登等,合併稱為登山運動

2016年8月3日,國際奧委會(IOC)正式宣佈,攀石運動將成為2020年夏季奧運會的獎牌項目。 [1]由於 COVID-19,賽事首秀被推遲到 2021 年。 [2]

類型

編輯

以地點分類

編輯
  1. 戶外攀登─在戶外的天然岩壁上攀登
  2. 室內攀登─在室內人工岩場攀登
  3. 抱石─在不利用繩索,在一定的高度下進行路線的攀登。
  4. 冰雪攀─利用冰斧(冰鎬)、冰鎚、冰爪等冰攀工具,在冰雪地上、結冰的瀑布或是冰牆上,使用冰攀工具攀登。
  5. 繩隊攀登─因路線過長,需要多繩距的攀登,常為大岩壁攀登或是冰岩攀登。

以攀登方式分類

編輯
  1. 傳統攀登(Traditional Climbing):傳統攀登是由攀登者,沿路自行架設臨時保護點,進行攀石時的保護,活動後予以清除。因沒有永久保護點,所以傳統攀登通常為沿着裂隙攀爬。可分為人工攀登與徒手攀登。
    1. 人工攀登(Aid Climbing):使用人工工具攀爬攀登過程中會藉助器材的能力,如手抓腳踩繩梯、固定點、保護點,如上升器、繩梯、岩釘、岩槌…等。但因岩釘對岩牆會造成破壞,在講究環保的現在,一般僅使用岩楔做固定點或確保點。
    2. 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這個名詞是相對於人工攀登而產生的,攀爬時只靠身體的四肢抓踩天然的把手點或踏足點,傳統裝備只是用來架設確保點,並非上升施力之用,而繩子只作為確保安全之用。
  2.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與傳統攀登不同之處是,攀爬路線已預先設置保護點,如耳片(bolts),攀登者不須要自行放置保護點,只需要扣上快掛(quickdraws),並以繩索保護。攀石運動發展至今,因技術及器械的進步與推廣攀石運動的目的,運動攀登因安全、入門容易等因素,目前已成為攀石界的主流攀登方式。從早期攀石一直發展到後期,部分的攀石者漸漸離開高山岩場,而成為新興運動。攀登者攀爬已有永久保護點的岩場,如人工與天然岩場。攀登者的目的不再只是登頂而已,還有挑戰更難的路線。
  3. 抱石(Bouldering):不利用繩索,在安全的高度(約六米以下)進行的攀登。不用繩索的攀登方式,而是使用抱石墊。注意抱石須與獨攀(free solo)有所區別,並且也會使用岩粉。
  4. 獨攀,類似運動攀登,但是沒有保護(無耳片)屬危險性極高之攀石運動。

以確保方法分類

編輯
  1. 先鋒攀登(Leading):在岩牆上的保護點尚未架設前,攀石者必須先鋒攀上去,沿路掛上快掛,再把繩子掛入快掛內作為確保。
    1. On-Sight:攀登者一次過完攀,沒有墜落,之前沒爬過該路線,亦沒看過別人攀爬或任何的相關資訊。
    2. Flash:攀登者一次過完攀,沒有墜落,之前沒爬過該路線,但是有看過別人攀爬或是研究過相關資料。
    3. Red-Point:與Flash一樣,攀登者一次過完攀,但曾經攀爬過該路線並墜落過。Red-Point就是經過練習後的Flash.
    4. Pink-Point:與Red-Point一樣,但路線上所有快掛已經預先設置好,攀登者(先鋒)只須入繩作保護。
    5. Yoyo:先放置確保點;在每次嘗試之後繩子就扣在某些確保點上。也就是說,每次都從最低點開始起攀,不過墜落後繩子並不取下,下次攀登時前次的部分是top-roping,超過前次高度後才轉換為先鋒。
    6. Hangdog:攀爬時,經過墜落,並可懸掛在岩壁上休息,然後完攀。
  2. 上方確保(Top-roping):事先將保護點架好在攀登路線的上方以懸掛繩索,攀爬者以該繩索作為保護進行攀登。
  3. 後繼者攀登(Second):為先鋒後攀登,沿路解開快掛(或回收先鋒所留下的快掛)前進。

競賽賽別

編輯
  1. 先鋒(難度)賽: 通常在高十二公尺以上的人工岩牆舉行,比賽採On-Sight先鋒攀登,比賽前選手有約六分鐘的時間觀察路線,觀察後回到隔離區,再依次序出場。每名選手僅有一次攀登機會,且不得觀看別人比賽。限制時間六到八分鐘不等。最後依攀爬高度來計算成績。
  2. 速度賽:速度賽的路線比難度賽簡單許多。在無失誤狀況下,每名選手皆能完攀。因此考驗的是選手攀爬的速度。
  3. 抱石賽:與難度賽類似。抱石賽是在安全的高度下的岩場進行,而是以安全護墊為確保。在時間內不限攀登次數,每場約有4~8條路線,每條路線皆有中繼點(Zone)與完攀點,比賽成績以完攀(須通過中繼點)與抓到中繼點的數量與攀爬次數來評斷。

分級

編輯
  1. 人工攀登─目前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系統,但有很多種詮釋。
    • A1: 所有的固定點都很容易放置而且牢固。
    • A2: 固定點都還算牢固,但是放置不易。
    • A3: 固定點放置很難,但是還是可以找到幾個牢固的固定點。
    • A4: 一排固定點中有好幾個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千萬不要有大的墜落。
    • A5: 超過20米以上的固定點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而已,墜落就掛了。
  2. 抱石:V難度系統為約翰‧薛曼創立,難度從V0-開始到V16。
  3. 自由攀登
    • 1973年Sierra引進美國。(YDS系統)
      • 級數1:散步。
      • 級數2:健腳。
      • 級數3:簡單技巧,有時需用到雙手。
      • 級數4:手腳並用往上爬,刺激而不危險,不用繩子確保。
      • 級數5:光是手腳並用還不夠,需要點攀爬技巧,很危險,最好有繩子確保。
      • 級數6:人工攀登
    • 其他尚有英國系統、UIAA系統、巴西系統、澳洲系統與法國系統等。
  4. 危險程度分級
    • 因傳統攀登需自行架設確保點,另外也有人以確保點的架設安全來分級。
    • 分為:S (safe, 常省略), R(risky), X(dangerous)
  5. 比較表格
Rock Climbing Rating Systems
Sierra
(USA)
British
(UK)
French UIAA
(Central
Europe)
Australian GDR
(Eastern
Europe)
5.4            
5.5 4a VS        
5.6 4b          
5.7 4c       15  
5.8   HVS 5a 6- 16 VIIa
5.9 5a   5b 6 17 VIIb
5.10a   E1 5c 6+ 18 VIIc
5.10b 5b   6a   19  
5.10c   E2   7- 20 VIIIa
5.10d 5c   6b 7 21 VIIIb
5.11a   E3   7+ 22 VIIIc
5.11b     6c   23  
5.11c 6a E4   8- 24 IXa
5.11d     7a 8 25 IXb
5.12a   E5   8+ 26 IXc
5.12b 6b   7b      
5.12c   E6   9- 27 Xa
5.12d 6c   7c 9 28 Xb
5.13a   E7   9+ 29 Xc
5.13b     8a      
5.13c 7a     10- 30  
5.13d   E8 8b 10 31  
5.14a       10+ 32  
5.14b 7b   8c      
5.14c   E9   11- 33  
5.14d 7c   9a 11    

術語

編輯

岩點類型

編輯
  • Jug:開放的把手點
  • Pinch:長條形岩點
  • Crimp / Crimper:體積非常小且薄的岩點
  • Sloper:呈球形或半月形的大岩點
  • Pocket:可容納1至2根手指的指洞,洞口小用以限制伸進去手指數量
  • Volume:巨大的棱鏡狀岩點,亦可稱作地形,通常被當作牆面的延伸
  • Crack:兩堵相近牆壁之間的縫隙
  • Horn:突出的把手,通常像Sloper一樣光滑
  • Arête:尖角或垂直邊緣

裝備

編輯
  • 吊帶:安全吊帶的設計以分散衝擊力、人體舒適、安全為要點,可分為攀登用與多功能用兩種。
  • 攀石鞋:攀石鞋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合腳,是為了讓腳能用腳尖在很小的點上施力,剛開始攀石的人會不太習慣,會有點痛。設計良好的岩鞋不但能幫助攀石,也能保護腳。
  • 岩盔:岩盔可保護頭部,防止小落石等東西及墜落時的意外撞擊。
  • 粉袋:將鎂粉置於粉袋中,而粉袋則扣或綁在腰際;液體鎂粉和鎂粉(碳酸鎂粉)作用是吸收手掌上的汗水,以防止滑落。
  • 快掛組(quickdraw):由兩只鈎環與一條繩環組,用來連接攀登繩與岩面上的確保點,確保點可為岩楔或耳片(bolt)。將快掛掛入確保點後,將繩子掛入快掛中,可保護確保者在意外墜落。
  • 確保器:安全確保使確保者用之來連接攀登繩,以增加摩擦力達到制動目的的方式來確保攀登者安全。常見確保器有豬鼻子(ATC),八字環(figure 8),GriGri。
  • 鈎環:連接安全吊帶與固定點或上攀、下降確保主繩,以不鏽鋼或鋁合金為材質,方便單手操作,不同鈎環有不同的承重,一般約為2000公斤左右。
  • 主繩:攀登主繩主要作用是當攀登者不管任何因素墜落時,保護攀登者用。攀登用繩都必須經過U.I.A.A或C.E.檢驗合格,依使用方法與粗細可分為單繩、雙繩、雙子繩(對繩),或是分為靜態繩與動態繩。先鋒攀登必需使用動態繩。
  • 抱石墊:為了減少戶外抱石的運動傷害所設計的墊子。

運動傷害

編輯

攀石運動大量使用手部力量,因而運動傷害集中於手指、手腕、手肘及肩部等部位[3]。其中手指的側韌帶與第二環狀滑車較為常見。如果忽略某些症狀,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特別是對於肌腱、腱鞘、韌帶和關節囊方面的損害。常見的做法是使用膠帶纏繞手指和手肘,以預防受傷[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Olympic Games Tokyo 2020.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 Climbing. 2020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2. ^ Olympic Games postponed to 2021. Tokyo2020. 2020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3. ^ Hörst, Eric J. Training for Climbing: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Climbing. Guilford, Connecticut; Helena, Montana: Falcon Publishing. 2003: 151 [2024-04-05]. ISBN 0762723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1). 
  4. ^ Holmes, David. Taping finger injuries. KletterRetter. 2018 [2024-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