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是指位在中國甘肅省敦煌市左近的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是該石窟群藝術形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壁畫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畫所描繪的內容可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供養人畫像等。
種類
編輯絹本彩繪和白描
編輯絹本彩繪,佛、菩薩像,出自時是的絹本麻布繪件。其中供養像,具有鮮卑族的特色,最早已晉昌郡太守樂庭懷及妻子原王氏像為最早。
佛像畫
編輯佛像畫這種宗教藝術作品是壁畫的主要部分,當中包括各種佛像及菩薩,如三世佛、七世佛、釋迦牟尼佛、多寶佛、賢劫千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還有天龍八部等等。這些都根據說法圖而描繪的。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已經有933幅,佛像12208身。
故事畫
編輯北朝時期是中國混亂的時代,當時的壁畫盛行本生、本緣的佛教故事畫,不少作畫題材亦有受到西夏、印度,當地故事,如捨生成仁,突出思想、仁義的觀點,以肉身換取弱小的鴿子,分衣馬給窮困的人。唐朝時僧人善導提倡淨土宗盛行,以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為中心,因磚紅色和綠色的藕葉,細緻的衣服,佛光的照耀,顯示宗教的莊嚴。
故事畫是指在北魏晚期的洞窟裏具有道家思想神話題材的壁畫。西魏時期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
彩塑的部分,是用木骨泥塑,並在上面施以彩繪,可以巧妙的和壁面融合,大部分的塑造都與人差不多高,有些較小的作品放在神龕內,供人祭拜。
經變畫
編輯經變畫則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手法稱為「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則叫作「變文」。
狩獵圖
編輯在莫高窟第249窟頂部有西魏時的狩獵圖。畫中一個獵人騎着馬,回身拉弓對準向他追來的猛獸;另一個獵人則持槍追逐前面的動物。從戰國以來,博山爐、畫像石、畫像磚等都常見狩獵圖,敦煌壁畫亦沿用這種圖像,不在乎狩獵其實是一種殺生。[1]
人像
編輯供養人畫像描繪的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都在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註釋
編輯- ^ 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頁29-30。
參考書目
編輯- 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 趙聲良:〈敦煌隋代山水與空間表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趙聲良:〈敦煌早期壁畫中「西域式」人物造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趙聲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薩的頭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趙聲良:〈敦煌藝術與大唐氣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趙聲良:〈莫高窟第61窟熾盛光佛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趙聲良:〈敦煌美術對中國美術史觀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周一良:〈敦煌壁畫與佛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東山健吾:〈敦煌莫高窟佛樹下說法圖形式的外來影響及其變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山部能宜:〈吐峪溝第42窟禪觀壁畫研究——兼及漢文禪觀文獻的起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濱田瑞美:〈關於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田中知佐子:〈敦煌莫高窟「龍車鳳輦圖」源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顏娟英:〈敦煌北朝禪窟285窟〉。
- 下野玲子:〈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經變新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