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唯物主義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文化唯物主義涉及到兩方面的學術研究:

  • 人類學(英語:anthropology):一種人類學的研究範式,最主要的支持者是馬文·哈里斯(Harris, Marvin)。
  • 文化研究(英語:Cultural Studies):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運動,關注的是英國文藝復興文學和文藝復興戲劇的分析。主要擁護者為雷蒙德•威廉斯(Williams, Raymond)

除了同樣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以外,二者之間是很難找到確切的聯繫和影響的。

文化唯物主義作為人類學研究方向最早是由馬文·哈里斯在他的著作《人類學理論的興起》(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1968)中作為一種理論範式和研究策略提出的。事實上,這被認為是這項工作最持久的成就。哈里斯後來發展出一整套理論來為這個範式闡述和辯護,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化唯物主義》(Cultural Materialism,1979)中。對於哈里斯來說,文化唯物主義「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前提,即人類社會生活是對現實存在問題的回應。」 [1]

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義概念受到了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著作的影響,但是他的唯物主義是有別於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雖然它們都是從哲學唯物主義來的。托馬斯•馬爾薩斯的工作鼓勵哈里斯將再生產與生產放到同等重要來思考。這一研究策略也受到了之前人類學家的影響,包括斯賓塞(Spencer, Herbert)、愛德華·泰勒(Tylor, Herbert)和摩爾根(Morgan, Lewis Henry)——摩爾根是十九世紀第一個提出文化是隨着時間從簡單形態進化到複雜形態的人。懷特(White, Leslie)和斯圖爾德(Steward, Julian)的文化進化論和文化生態主義理論也促進了進化論文化理論在二十世紀的重新崛起,哈里斯從他們那裏汲取靈感形成了文化唯物主義。哈里斯在他1968年的著作《人類學理論的興起》裏對西方文化思想作了廣泛的批評,也就是在這本書裏他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唯物主義的名稱。[2]

認識論原則 編輯

文化唯物主義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其他重要的原理包括操作性定義、波普爾(Popper, Karl)的可證偽性、庫恩(Kuhn, Thomas)的範式,以及由孔德(Comte, Auguste)首先提出並由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廣為傳播的實證哲學。科學技術用於理解文化間的異同時所碰到的首要的問題就是研究策略如何「tre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people say and think as subjects and what they say and think and do as objects of scientific inquiry」[3]。作為這個問題的回應,文化唯物主義區分了行為活動和思想、價值以及其他精神活動。同時區分了主位操作(emic operation)和客位操作(etic operation)。

主位操作在文化唯物主義中被認為是描述和分析在當地人看來也認為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和適當的。客位操作就是其中的範疇和概念是由旁觀者運用,並能夠形成科學理論。

客位和行為的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是由一個社會和環境的關係構成的,包括他們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道德和行為模式(物質關係)。

客位和行為的中程結構(Structure),一個社會內部的道德、行為和政治經濟學(社會關係)。

客位和行為的結構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一個社會中道德和行為的符號和意識形態方面,比如,藝術、儀式、運動、競技和科學(符號和意識形態關係)。 主位和精神的上層建築,包括"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cognitive goals, categories, rules, plans, values, philosophies, and beliefs" (Harris 1979:54)(意義或者意識形態關係)。[4]

通過劃分文化,文化唯物主義力主的觀念被認為多少有一點經濟基礎決定論。這個唯物主義本質的意思是基礎結構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文化進化背後最重要的力量。 中程結構和上層建築並沒被看作「insignificant, epiphenomenal reflexes of infrastructural forces」[5]

中程結構和符號/意識形態方面扮演着維持系統整一性的調節機制的角色。

這一研究策略預言長期的上層建築更可能決定中程結構,但中程結構也比別的任何因素都對上層建築影響更大。因此,之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大量提及,物質變化(比如說技術上或者環境上)會被很大程度上視作對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決定模式的反應。

在整個八十年代,馬文·哈里斯和行為心理學家就跨學科研究有了建設性意見交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格倫(Glenn, Sigrid)。到目前為止,行為心理學家已經創立了一套基本的探索性試驗設施來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文化唯物主義在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里可以追溯到左翼文學批評家雷蒙德·威廉斯的工作。文化唯物主義使得分析工作得以建立在批判理論和法蘭克福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它是作為一場八十年代前期的理論運動出現的,伴隨着新歷史主義一起,新歷史主義是一種美國對早期現代(early modern)文學的研究方法,它和文化唯物主義分享許多共同背景。這個詞組由威廉斯創造,用來形容一種左翼文化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分析的理論融合。文化唯物主義者分析特定的歷史文件,試圖分析和重建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

威廉斯將文化看作一種「生產過程(productive process)」,是生產資料的組成部分,文化唯物主義能夠經常識別出他所說的「剩餘的」、「新興的」、「反抗的」文化要素。追隨着馬爾庫塞(Marcuse, Herbert)、葛蘭西(Gramsci, Antonio)等人的傳統,文化唯物主義者通過對關注邊緣地帶的格外關注,擴展了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

文化唯物主義者分析社會中的霸權權力佔有經典的、歷史性的重要文本(比如莎士比亞奧斯丁)並試圖利用它們來驗證或給文化幻象標上特定的價值的整個過程。《政治性的莎士比亞》(Political Shakespeare)一書的作者多利莫爾(Dollimore, Jonathan)和辛菲爾德(Sinfield, Alan)對這個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著作被認為是一個開創性的文本。他們鑑別了文化唯物主義的四個定義特徵:

  • 歷史語境(Historical context)
  • 文本細讀(Close textual analysis)
  • 政治信仰(Political commitment)
  • 理論方法(Theoretical method)

文化唯物主義者試圖關注為當代權力結構所奴役的,用以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比如教堂、國家、學院。在這個工作里,他們探索一個文本的歷史語境和他的政治影響,然後通過文本細讀分析關注主導性的霸權地位。他們辨識拒絕或者顛覆這個地位的可能性。英國批評家豪爾德尼斯(Holderness, Graham)將文化唯物主義定義為「歷史學的政治化形式」。

文化唯物主義堅持同社會性別、性別、種族、階級研究聯姻的重要性,它到目前為止還保持着對文學研究的顯著影響,特別是在英國。文化唯物主義者發現文藝復興研究領域特別容易接受這種分析方式。傳統人文學者的閱讀方式常常迴避對文本閱讀中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群體的關注,因此文化唯物主義者經常在釋讀文學文本時關注這些群體,從而開闢出一條處理文學批評領域中表徵問題的新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arris, Marvin (2001b. First published 1979), Cultural Materialism: the Struggle for a Science of Culture (Updated ed.), Walnut Creek, California: AltaMira Press, ISBN 0-7591-0134-5, retrieved 10 September2010 Paperback ISBN 0-7591-0135-3, p.xv.
  2. ^ Harris, Marvin (2001a. First published 1968),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 Walnut Creek, California: AltaMira Press, ISBN 0-7591-0132-9,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0 Paperback ISBN 0-7591-0133-7, p.4.
  3. ^ Harris, Marvin (2001b), p.29.
  4. ^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superstructure」是一組連用的概念,類似於馬克思主義里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序列,infrastructure就是並未形成稱得上結構的一些關係和素材,structure就是將它們組合起來的形式,而superstructure就是structure的組成形式,元結構(meta structure),也就是我們抽象出來的上層建築。
  5. ^ Harris, Marvin (2001b), p.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