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行政区划

希臘語βάνδον)是東羅馬帝國中期的基礎軍事單位和行政區域實體英語Territorial entity。其名稱和拉丁語bandus和bandum(旗幟)一樣都是來源於日耳曼人[1][2]中的哥特語bandwō,[1]這也表明了當時蠻族王國對東羅馬帝國軍事單位發展的影響。[3]

起源

編輯

旗(bandon)這一詞彙最早在6世紀被普羅科匹厄斯提到,[1]它本身僅作為戰役旗幟的術語,但很快就被用於指代攜帶旗幟的軍事單位。[2]自從尼基弗魯斯一世(802-811年)統治時期開始,旗(bandon)成為了東羅馬帝國軍區的下屬分區。[1]

組織結構

編輯

8-11世紀的東羅馬帝國軍隊中,旗是最基礎的單位,5-7個旗組成一個中隊(tourma),它是軍區下最主要的分區,也是軍民合一的省份。[2]步兵旗有200-400人、騎兵旗有50-100人,由隨從官(κόμης)指揮。[2][4]一般認為在《戰術》(Tactica,9世紀利奧六世的軍事著作)之前的《戰略》(Strategikon,6世紀莫里斯皇帝的軍事著作)中,就已經將旗寫作tagma或arithmos。[3]

步兵旗由16個十六夫隊(lochaghiai)組成,每個支隊由十六夫長(lochaghos)指揮,並輔以十夫長英語Decanus(dekarchos)、五夫長(pentarchos)、四夫長(tetrarchos)和軍列長(ouraghos,負責保持陣型)。[3]每4個十六夫隊組成一個連隊(allaghion),其中四分之三是長矛手(skutaoi),四分之一是弓箭手。[3]在《戰略》一書寫作時,騎兵旗分為三個百夫隊(hekatontarchia),每個百夫隊由百夫長(hekatontarchos)指揮,其中高階的次級指揮官稱為illarches。[3]

利奧六世統治時期(886-912年),百夫隊(hekatontarchia)編制已經消失,旗被分為6個連隊(可能由五十夫長pentekontarchai指揮),每兩個連隊由一位百夫長(hekatontarchos或kentarchos)指揮,[5]每個連隊保持着50人,分為5個十夫隊(dekarchiai)。[5]所有的軍官(十夫長、五夫長、四夫長和軍列長)都是槍騎兵[5]

帝國晚期

編輯

在10世紀初,一個標準旗的步兵組織單位由256人(16×16,即16個十六夫隊)組成;騎兵組織單位由300人(6×50,即6個五十夫隊)組成。但是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一個旗的組織單位實際人數可能在200到400人之間。[5]尼基弗魯斯二世(963-969年)的著作《軍事學英語Praecepta Militaria》(Praecepta Militaria)中表明,每個騎兵旗僅有50人。[5]

不同於東羅馬帝國中期其他的軍事和行政術語,旗(bandon)一直延續到帝國晚期,直到特拉比松帝國滅亡前,旗都是其基礎的領土單位。[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Bali 2013,第462頁.
  2. ^ 2.0 2.1 2.2 2.3 2.4 Kazhdan 1991,第250頁.
  3. ^ 3.0 3.1 3.2 3.3 3.4 Heath 1979,第4頁.
  4. ^ Heath 1995,第13頁.
  5. ^ 5.0 5.1 5.2 5.3 5.4 Heath 1979,第5頁.

資料來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Bandon of Trebizond. Encyclopaedia of the Hellenic World. Foundation of the Hellenic World.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