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爔(1867年7月16日—1934年3月24日,同治六年六月十五日-民國二十三年3月24日)[1],字禮藩,原名光魯。四川省邛州直隸州外北九龍鄉(今南君平鄉江山村)人,其祖籍乃廣東嘉應直隸州長樂縣人氏,清初遷入四川簡州文廟溝,後遷至邛州。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進士,曾任法部主事、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知縣

  • 自幼受家學薰陶,其父紹薪,長兄光藻,系清同治和光緒間庠生。曾光爔16歲入庠補廩,以優廩生選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應鄉試中式第27名舉人,次年晉京會試,中式第102名貢士,覆試二等第四名,殿試二甲末名,賜進士出身,,朝考二等,授刑部主事。任內,告假還鄉祭祖,適丁父憂居喪三年,留邛主持「鶴山書院」。
  • 光緒三十年正月,充邛州高等小學堂總理[4]
  • 光緒三十一年,改充邛州高等小學堂校長。
  • 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復以高等小學堂校長兼中學堂監督。邛州教育會副會長[5]
  • 光緒三十四年,以辦理學務三年有餘,應送京考驗,比照進士館學員中等畢業獎勵。
  • 仍任法部主事,不久外放湖南,查處洞庭湖水利糾紛。後任安福縣(今臨澧縣)知縣。
  • 辛亥後任武岡州知州,不久舉家返鄉。
  • 民國二年(1913年),鹽源彝人騷亂,受命任該縣知事。到任後他注重教化,力戒枉殺;廉潔愛民,卓有政聲。卸任時,彝漢百姓簇擁道旁為之送行,並贈「去令人思」緞匾以褒德政。[6]
  • 民國六年(1917年),母逝,扶柩留金龜山祖廟,結廬守孝,並借就近古剎設館授徒。三年孝滿回城,執教於「邛州聯中」。
  • 民國十六年(1927年),去南充,任二十八軍羅澤洲(原鶴山書院學生)師部高等顧問兼秘書長,代羅處理日常政務兼授當地高中國文。後辭職回鄉。返邛後在縣中和蜀才職中教書。
  • 曾光爔自幼酷愛書法,其書體融匯各家之長獨具一格,趙派、柳氣、顏骨兼而有之,求書者常不絕於門。舉凡修廟、建橋,多請揮毫,有求必應,且從不納酬。現存遺墨有「文君井」和高何鄉「石橋碑記」。一生淡泊名利,志在育人。其自撰門聯;「富貴等煙雲,蔗尾早經嘗宦位;詩書延世澤,硯田依舊守儒風。」,彌留之際告誡兒孫的遺訓是:「世代硯耕,唯勤自立;勿罪於人,自益後人。」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曾光爔先生年齡考」,何學川,《邛崍文史資料 第4輯》,吳德宗主編;邛崍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90,第68頁
  2. ^ 四川省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編.《邛崍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72-773頁
  3. ^ 「邛州書法家曾光爔先生傳略」,曾慶萱口述,曾繁文記錄整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邛崍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邛崍文史資料 第2輯》,1988年12月第1版.第44-47頁
  4. ^ 『護理四川總督趙爾豐奏在籍法部主事曾光爔辦學期滿請獎片』,《政治官報》,摺奏類,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第275號,第8頁
  5. ^ 民國11年《邛崍縣誌》
  6. ^ 「鹽源縣民國時期職官表」,《鹽源史志資料》,1988年第4期,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