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資產
有毒資產(英語:toxic asset)是指價格已大幅下降的金融資產。這些資產不能以持有人滿意的價格出售。[1]由於資產可抵銷負債且常被用來加槓桿,這樣的價格下跌對持有人而言可能非常危險。該詞在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期間流行開來,有毒資產在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資產的價格對經濟狀況非常敏感,而經濟狀況不確定性的增加使得資產難以估價。銀行和其他主要金融機構不願以大幅降低的價格出售資產,因為低價將迫使它們大幅減少其賬面資產,至少在賬面上令其資不抵債。
有毒資產也婉稱為不良資產或問題資產(troubled assets)。
起源
編輯該術語至少在2006年就有零星使用,可能由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創始人安吉羅·莫茲羅創造或推廣,他在2006年春季的電子郵件中使用「有毒(toxic)」一詞來描述某些按揭產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文件中記載如下:[2]
- 「[100%貸款價值比的次級按揭貸款是]現有的最危險的產品,沒有比這有毒的了……」(2006年3月28日)
關於Countrywide的80/20次級貸款:
- 「在我從事業務的年頭裏,我從未見過更加有毒的產品。它不僅從屬於第一(按揭貸款),而且第一(按揭貸款)是次按。此外,FICO評分在600以下、500以下,有些是400以下。隨着地產價格的下降,產品會越來越糟。」(2006年4月17日)
市場凍結
編輯當一種商品的供需相等時,買賣雙方就可以匹配,即「市場出清」。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出清是通過價格調整來實現的——如果需求超過供應,則價格上調;如果供應超過需求,則價格下調。由此,均衡在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達到,並且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自由市場中),該情景能夠發生。
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期間,這一情境並未在許多類型的金融資產上發生,因此有人認為「市場崩潰了」。
該現象也可以解釋為,價格沒有下調——價格過高而供應過多,或者需求過低,或者未能達到均衡價格——賣方出售時想要的價格高於買家購買時想給的價格。
危機之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已在複雜的金融資產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債務擔保證券和信用違約交換。這些資產的價值對經濟因素非常敏感,例如房價、違約率和金融市場流動性。危機前,這些資產的價值是根據當時的經濟數據估算的。
當人們明白情況不能永遠維持下去時,這些資產能產生多少收入就不再明朗,因此資產價格也無從知曉。由於資產通常對經濟狀況非常敏感,因此即使經濟狀況中較小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導致資產價格的較大不確定性,這使得市場上的買賣雙方很難就價格達成一致。
此外,銀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機構不願接受這些資產的價格降低,因為低價格將迫使它們重新計算其資產的總價值,且如果損失足夠大,將會使它們總價值為負。幾家銀行在2008年秋被迫接受收購或合併,因為它們被認為已陷入這種困境。根據現行市場價格對總資產進行的重新評估稱為按市值計價。殭屍銀行一詞被引入,用來描述若將其資產重估到現實水平就會破產的銀行。[3]有毒資產通過增加銀行資產的差異,可以使其中健康者變成「殭屍」。潛在的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將提供很少的優質貸款。這就是債務積壓問題。[4]另外,擁有有毒資產的潛在資不抵債的銀行將尋求高風險的投機性貸款,以將風險轉移至其儲戶和其他債權人。[5]
此外,一方面擁有有毒資產的資不抵債的銀行不願接受其有毒資產價格跳水,另一方面潛在的買家不願支付接近貸款面值的價格。由於潛在的買賣雙方無法就價格達成一致,市場陷入凍結,交易停止。在某些情況下,凍結會持續幾個月。
蓋特納試圖紓困
編輯2009年3月23日,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F·蓋特納宣佈成立公私合作投資計劃(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artnership,PPIP),從銀行購買有毒資產。公告當天,美國主要股市指數上漲,其中銀行股領漲,漲幅超過6%。[6]PPIP有兩個主要計劃。遺留貸款計劃(Legacy Loans Program)試圖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購買住宅貸款。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提供無追索權貸款擔保,最高可達傳統貸款購買價格的85%。私營部門資產管理人和美國財政部將提供剩餘資產。第二個項目稱為遺留證券計劃(Legacy Securities Program),它購買最初被評為AAA的住宅地產按揭貸款支持證券(RMBS)以及被評為AAA的商業地產按揭貸款支持證券(CMBS)和資產按揭債券(ABS)。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資金將由來自美國財政部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資金、私人投資者以及美聯儲定期資產借貸工具(TALF)的貸款平均分擔。公私投資夥伴關係的初始規模預計為5,000億美元。[7]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明對這項計劃持非常批評的態度,認為無追索權貸款會導致隱性補貼,而資產管理者、銀行股東和債權人將為這些補貼買單。[8]銀行分析師梅里迪斯·惠特尼(Meridith Whitney)認為,銀行不會以公平市價出售不良資產,因為它們不願進行資產減記。[9]清除有毒資產也將減少銀行股票價格的向上波動。由於股票是公司資產的看漲期權,這種波動性損失將損害困境中的銀行的股價。因此,這些銀行只會以高於市場價格的價格出售有毒資產。[10]
但是,該論點忽略了通過立法或法規同時調整銀行負債的可能性,時任FDIC主席Sheila Bair就於2009年9月提出了240億美元的這種計劃[11],該計劃原本可以保護股東利益,而不致於產生天量管理獎金。Bair的計劃並未得到施行。由於商業破產申請的數量繼續增加,負反饋的壓力表明有毒資產仍待解決。[12]
資產種類
編輯加拿大ABCP(asset-backed credit paper,資產支持信用票據)市場是市場凍結的一個案例。[13]術語「有毒資產」通常與金融工具相關,例如CDO(債務擔保證券,通過轉售部分按揭貸款產生的資產)、CDS(信用違約掉期)和次級按揭貸款市場,尤其是評級較低的部分(但該術語並無確切的定義)。
相關術語
編輯在金融危機開始之前,「有毒垃圾(toxic waste)」一詞用於描述次按市場中評級最低者。[14]羅伯特·吉布斯則提出了「遺留資產(legacy assets)」這一委婉說法,這也是對有毒資產進行重新品牌化的嘗試。 [15]
有毒證券是次按危機發生後用於金融商品的名稱,這類金融商品難以確定是資產還是負債。根據喬治·索羅斯的說法,「有毒證券不是同質的」。[16]一個例子是信用違約掉期,該產品使持有人能定期收取小額付款,但如果發生指定事件,則持有人必須支付大筆款項。John Gapper描述了一種這樣的工具,即「尾部風險」互換:
……結構性融資為銀行等產生了更大的承擔「尾部風險」的概率。這是一種類似於保險的交易策略:一個機構簽發掉期合約或期權,向其提供定期付款,以換取讓對方承擔違約風險。這種產品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產生收益,但有時卻是災難性的。[17]
收取支付款項現金流的權利被視為一項資產。支付的義務記為負債。在信用違約掉期中,支付進出的數量和金額都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預期現金流量的淨值可參考模型來計算,但是計算需要對指定事件發生的概率有一定的置信度,而這種概率可能是無法保證的。RSM McGladrey的董事Lawrence Levine說:「人們對這些證券的公允價值無疑有可能存在分歧。」[18]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oxic Assets. Investing Answers. investinganswers.com. [7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8).
- ^ Mozilo knew hazardous waste when he saw it. Los Angeles Times. 2009-06-04 [2020-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 ^ Krugman, Paul. All the President's zombie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3, 2009 [200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 ^ Debt Overhang and Bank Bailouts. SSRN.com. February 2, 2009. SSRN 1336288 .
- ^ Common (Stock) Sense about Risk-Shifting and Bank Bailouts. SSRN.com. December 29, 2009. SSRN 1321666 .
- ^ Andrews, Edmund L.; Dash, Eric. U.S. Expands Plan to Buy Banks' Troubled Ass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24, 2009 [February 12,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
- ^ FACT SHEET 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 (PDF). U.S. Treasury. March 23, 2009 [March 26,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March 24, 2009).
- ^ Paul Krugman. Geithner plan arithmetic.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9 [March 2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Meredith Whitney: A Bad Bank Won't Save Banks. businessinsider.com. January 29, 2009 [March 2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 Linus Wilson. The Put Problem with Buying Toxic Assets. SSRN.com. February 14, 2009. SSRN 1343625 .
- ^ "FDIC chief in tune with Democra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ovember 18, 2008 Los Angeles Times
- ^ John Tozzi. Business Bankruptcies Revisited. BusinessWeek. October 26, 2009 [2020-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 ^ Canadian ABCP restructuring FAQ. CBC News. August 18, 2008 [200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6).
- ^ Toxic waste in the sub-prime market. Counter Punch. [2009-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 ^ TGeithner rebrands toxic assets as "legacy loans". The Washington Times.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 ^ Recapitalise the banking system. FT.com. [2020-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King’s men must put themselves together again. FT.com. [2020-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 ^ Plan could be complex to executes. FT.com. [2020-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外部連結
編輯- This American Life: Tox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November 2010), episode 418, retrieved 13 Februar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