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聲,生卒年代不詳,直隸萬全左衛人。清朝官員。貢生出身。曾任福建同安縣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調臺灣鳳山縣知縣。楊芳聲任內興建縣治於興隆莊(今高雄市左營舊城),並大肆興學。任滿後晉陞為戶部江南司主事[1]

在臺政績

編輯

縣治

編輯

康熙廿三年設縣治於興隆莊。

養濟院

編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鳳山縣臺灣縣嘉義縣,各在該縣設立養濟院,兼收韓生氏病患(即俗稱之痲瘋)。

台灣府志

編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灣知府蔣毓英奉命纂輯台灣府志,以作為一統志福建通志採輯之用。由諸羅縣知縣季麒光及鳳山縣知縣楊芳聲負責纂輯,其中季麒光出力最多。然而,府志初稿完成之後並未立即付梓,蔣毓英離臺後,才由其子國祥、國祚在中國大陸校刻刊行,名為臺灣府志。[2]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楊芳聲就任後,立即在縣治之所埤仔頭搭大成殿,建置儒學,並以蓮池潭為泮池,其後為崇聖祠。康熙廿四年(1685年),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掛於堂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製「至聖先師孔子贊」和「四賢贊」(即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勒石於縣學內,在左營舊城外設明倫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於學宮照牆側,立「奉 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以彰顯學宮之尊,是當時鳳山縣的教育中心,目前舊孔廟僅存位於舊城國小內的崇聖祠,目前為台灣三級古蹟。[3]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寺,舊稱翠屏岩,1964年更名為大覺寺。位於高雄市大社區內,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是為宮殿式建築。大覺寺的由來有一傳說,當時臺南橋頭兩地巨紳為先人選墓地,同時看中觀音山下的一處墓穴,為標誌信物,一戶埋銅錢,而一戶埋鐵釘。而鐵釘恰巧釘在銅錢的方孔上,故不知到底是先埋銅錢或先埋鐵釘。後來兩戶訴諸官府,當時知縣楊芳聲判「巧據之私,何若公獻」,兩戶皆嘆服,之後原地建寺奉佛,並呈報皇帝康熙帝賜名「翠屏岩」。現今寺內後殿仍有鐵釘穿透銅錢的註記圖徽。[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周元文,《臺灣府志》,1960
  2. ^ 台灣歷史辭典[永久失效連結]
  3. ^ 古蹟之旅-左營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4-22.
  4. ^ 高雄縣大社鄉公所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
官銜
前任:
無(首任)
臺灣府鳳山縣知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上任
繼任:
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