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激進陣營

波蘭政黨

民族激進陣營波蘭語:Obóz Narodowo-Radykalny)又譯為全國激進陣營國家激進陣營,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存在的政治組織,該黨由波蘭右翼政治人物安德烈·維特科夫斯基英語Jan Mosdorf領導。其成員主要來自波蘭民族民主黨英語National_Democracy_(Poland)的青年激進分子組成,他們主張建立一個反共反猶民族國家,因而在1934年4月14日成立該組織。

民族激進陣營
Obóz Narodowo-Radykalny
領袖安德烈·維特科夫斯基英語Jan Mosdorf[a]
波列斯瓦夫·皮亞塞基[b]
亨里克·羅斯曼[c]
成立1934年4月14日[1]
被禁10 July 1934年,​90年前​(10 July 1934[2]
分裂自民族黨[3][4]
黨員5,000 (1937年)[5]
意識形態
政治立場極右翼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官方色彩  綠色   白色
黨旗
波蘭政治
政黨 · 選舉

歷史

編輯

成立及背景

編輯

1921年意大利王國舉行國會選舉意大利語Elezioni politiche italiane del 1921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只取得105個席次,法西斯黨黨魁貝尼托·墨索里尼因不滿選舉結果,於是號召3萬人組成黑衫軍,並進軍羅馬,結果政變成功,墨索里尼奪權並改組內閣,建立了法西斯意大利。這場政變的成功,醞釀了全球法西斯運動的崛起。

1934年,民族黨的激進派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影響,[8] 於4月14日成立了民族激進陣營。其成員反對內閣議會民主制度,主張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民族國家[9]民族激進陣營的成員大多為青年,1930年代成立之初,造成波蘭境內的反猶暴力事件,是波蘭最具廣泛影響力的反共與反猶政黨。[10]此外,除了民族黨及民族民主方陣的成員外,更有大波蘭營英語Camp of Great Poland的支持。[11]大波蘭營的前成員安德烈·維特科夫斯基英語Jan Mosdorf亨里克·羅利茨基波蘭語Tadeusz_Gluziński亨里克·羅斯曼英語Henryk Rossman就是民族激進陣營成立成功的推手,他們主張支持「階級團結」、外國和猶太人擁有的公司的國有化以及反猶太法律的訂定。[11]

經過

編輯

民族激進陣營的成立之初,獲得青少年與學生的支持,民族激進陣營不僅公開支持反猶大屠殺,甚至展開針對猶太人的襲擊。民族激進陣營組織戰鬥小隊,攻擊猶太人左翼政客,破壞與掠奪猶太人財產,並挑起警察與猶太人的衝突。由於參與抵制猶太人擁有的商店,以及對左翼工人示威活動的多次襲擊,民族激進陣營於1934年7月被取締。參與暴動的成員被押往別列扎卡爾圖斯卡監獄關押,民族激進陣營也因此分裂。

1934年7月被取締後,民族激進陣營分裂成兩個派系,[11]分別為博萊斯瓦夫·皮亞塞茨基領導的民族激進方陣派(ONR-Falanga)及亨里克·羅斯曼英語Henryk Rossman領導的民族激進ABC派(ONR-ABC)。方陣派的名稱是來自波蘭語Falanga的翻譯,其中文又譯為長槍;ABC派則是以他們的黨報《ABC期刊雜誌》波蘭語ABC (dziennik)作為命名。最終,波蘭政府認定民族激進方陣及民族激進ABC皆為非法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39年9月,德國發動白色方案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開始,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並在波蘭佔領區成立波蘭總督府,作為德意志化的領土。此時民族激進ABC及民族激進方陣都創建了地下抵抗組織,但他們不願承認波蘭地下國作為波蘭流亡政府的存在,更甚至與其他成員發生內鬥,拒絕與其合作。[11]民族激進ABC轉變為薩尼克集團,其軍事部門成為蜥蜴聯盟(Związek Jaszczurczy);而民族激進方陣創建了地下抵抗組織民族聯盟;然而仍有其他成員不願加入他們,並在德國佔領波蘭期間,許多前民族激進陣營活動人士都加入國家武裝軍隊抵抗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成立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永久流放了許多民族激進陣營成員,並將他們視為「國家的敵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935 (Falanga & ABC)
  2. ^ (Banned by a decree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
    1939 (Falanga & ABC)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RudnickiONR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Marek J. Chodakiewicz, Jolanta Mysiakowska-Muszyńska, Wojciech J. Muszyński. Polska dla Polaków!. Kim byli i są polscy narodowcy. Poznań. 2015: 164. ISBN 9788377857472. 
  5. ^ Antoni Dudek, Grzegorz Pytel: Bolesław Piasecki. Próba biografii politycznej. Londyn: 1990. p. 58. ISBN 0-906601-74-6.
  6. ^ Stanley G. Payne, A History of Fascism 1914-1945, London: Routledge, 2001, p. 262.
  7. ^ Historia ON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ww.wyborcza.pl.
  8. ^ Marszał, Maciej. Włoski faszyzm w polskiej myśli politycznej i prawnej 1922-1939. Wydawn. Uniwersytetu Wrocławskiego. 2007: 32 [2024-04-26]. ISBN 978-83-229-27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波蘭語). 
  9. ^ Lerski, Jerzy J.; Wróbel, Piotr; Kozicki, Richard J.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land, 966-1945 .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6: 379. ISBN 978-0-313-26007-0. 
  10. ^ Martin Blinkhorn. Fascism and the Right in Europe 1919-1945 2013. Routledge. 2000: 53. 
  11. ^ 11.0 11.1 11.2 11.3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WIEM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