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革命委員會
民族革命委員會是1932年至1934年活躍於中華民國新疆省南部和闐、喀什噶爾(相當於今和田地區、喀什地區一帶)的泛突厥主義右翼政治組織。
簡介
編輯1932年,民族革命委員會由穆罕默德·伊敏創建[1]。其宗旨是反漢、反東干(回族)、反基督教、反共產主義[2],建立維吾爾族主導的伊斯蘭國家[3][4][5]。民族革命委員會最初有三百餘名成員和50條舊槍,以穆罕默德·伊敏及其兩個兄弟阿不都拉·布格拉、努爾·阿合買提江·布格拉為首。不久,墨玉礦工暴動的首領伊斯邁爾汗·和加也與民族革命委員會合流。1933年初,富有政治經驗的沙比提大毛拉也加入該團體。
1933年2月20日,民族革命委員會在和闐舊城集會,宣佈成立「和闐臨時政府」(後改稱和闐伊斯蘭政府),推舉穆罕默德·尼牙孜·艾來木為總統,沙比提大毛拉為總理。穆罕默德·伊敏自稱埃米爾,是和闐臨時政府的實際控制者。阿不都拉·布格拉、努爾·阿合買提·布格拉分別號稱「阿不都拉艾米爾」、「阿合買提江艾米爾」,因此當時人又將和闐臨時政府稱為「和闐艾米爾政府」。3月16日,民族革命委員會攻佔和闐新城,強迫漢人改信伊斯蘭教,並殺戮印度的高利貸者。在和闐的瑞典行道會基督教傳教士也被驅逐。隨後穆罕默德·伊敏出兵攻佔了東至且末、西至英吉沙爾一帶地區。七八月間,民族革命委員會趁喀什噶爾的柯爾克孜軍首領烏斯滿撤退之際,佔據了疏附縣城(即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與佔據疏勒(喀什噶爾漢城)的回族軍閥馬占倉對峙。
1933年11月12日,伊敏、沙比提在疏附宣佈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其政府要職被民族革命委員會與青年喀什噶爾黨成員佔據。1934年2月,馬仲英所部回族軍隊(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消滅了東土耳其斯坦政權。6月,馬虎山軍隊攻佔和闐,伊敏流亡阿富汗。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海特·巴米爾,《俄國與中國之間的突厥斯坦》,阿姆斯特丹,1971
- ^ Christian Tyler. Wild West China: the taming of Xinjiang.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5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ISBN 97808135353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 ^ Touraj Atabaki, John O'K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Post-Soviet Central Asia.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8: 270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 ^ Türk İşbirliği ve Kalkınma Ajansı. Eurasian studies, Volume 2, Issues 3-4. Turkis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1995: 31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來源
編輯- 書籍
- 張大軍,1970,《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研究所 編,1978,《新疆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 新疆社會科學研究院,《「雙泛」研究譯叢》第一輯,199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