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共同體

法蘭西共同體(法語:Communauté française)又譯法蘭西國協,是一個已解散的國家聯盟,作為法蘭西聯邦的繼任者,是法國與其部分殖民地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國家關係,其形成與第五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有關。

法蘭西共同體
Communauté française
1958年—1995年
格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自由、平等、博愛」
國歌:
馬賽曲
"La Marseillaise"
1959年的法蘭西共同體的成員國
1959年的法蘭西共同體的成員國
地位國際組織
首都巴黎
常用語言法語
歷史時期去殖民化時代
1958年8月4日
• 廢止
1995年3月16日
貨幣法國法郎
非洲法郎
太平洋法郎
前身
繼承
法蘭西聯邦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象牙海岸
達荷美共和國
加蓬
上伏塔
馬達加斯加
毛里塔尼亞
馬里聯邦
尼日爾
乍得

在阿爾及利亞的一百萬法國殖民者下定決心,反對任何可能推進阿爾及利亞獨立的行動,並於在1958年5月13日鎮壓了在阿爾及爾爆發的大規模示威活動。這一事件促使之前的游擊戰升級為阿爾及利亞戰爭,並引發了法國國內的政治危機,並最終導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崩潰。戴高樂將軍的權力被約束且被迫制定一部新憲法。最初戴高樂似乎響應了在阿的法國人的期望,他甚至某次曾以高喊「法蘭西的阿爾及利亞」(Algerie Française)結束講話,表示他會支持他們。但是據說他私下表示,他沒有意圖為了一百萬法國移民的利益,而維持對九百萬阿爾及利亞人的控制[1]。他的態度在隨後的新憲法中得到了證明,新憲法保障了法國海外領地對完全獨立的訴求權利。

在1958年9月28日,整個法蘭西聯盟(1946年起為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繼承者)舉行了公民投票,新憲法獲得了除法屬幾內亞外的所有海外領地贊同。海外領地的領地議會自憲法公佈後有四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至1959年2月4日前,根據新憲法第76和第91條中,從下列選項中選擇一個:

  1. 維持自身法國海外領地的地位
  2.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成員國
  3. 成為法國海外省

沒有海外領地選擇成為海外省,科摩羅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索馬里蘭新喀里多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的海外領土選擇保持自己的地位,達荷美法屬蘇丹馬達加斯加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塞內加爾上伏塔烏班吉沙里象牙海岸乍得中剛果選擇成為法共體成員國,一些成員隨後改過國號[2]

架構

編輯

共同體主要機構有主席(法國總統兼任)、執行委員會、參議院和仲裁法庭。執行委員會在運作上並無權力,且在1961年3月僅舉行兩期後宣告解散[3]。而參議院方面,因為法國並不想成為「自己殖民地的殖民地」,因此非洲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形成投票集團的可能,因為他們需要參加法國政黨才能獲得投票權[4]

解散

編輯

1960年6月至11月,12個法共體成員國家先後正式宣告獨立。至1961年底,達荷美、尼日爾、上伏塔、象牙海岸、馬里、毛里塔尼亞先後退出了法共體。法共體參議院也隨之於1961年解散。然而剩下的成員國並未正式退出法共體。自此以後,法國主要靠法語、合作協定和法郎區同這些國家維繫關係[5]。直至1995年8月4日,法國憲法中關於法共體的條文才根據議會通過的95-880號修正案決議正式移除[6]

成員

編輯

直至1961年,法蘭西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如下:

雖然在共同體內只有一種公民身份,但共同體內的其他成員國並不構成法蘭西共和國,法國中央政府亦賦予其較高的自治權。各成員國允許擁有自己的憲法。法共體的權力僅限於外交政策、國防、貨幣、財經政策、國家戰略,以及(除非有另外說明)司法、高等教育、國際及本地交通、電信。[7]:11

法共體還包含聯合國託管領土法屬喀麥隆法屬多哥蘭,以及與英國共治的新赫布里底群島共管地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RANCE: I Am Ready. TIME. 1958-05-26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英語). 概覽在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p8-11,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25 October 2000 [2013-08-29] (英文)
  3. ^ De Lusignan, French-Speaking Africa Since Independence (1969), p. 27. "The Senate of the Community lacked any effective power: its function was merely deliberative and consultative."
  4. ^ De Lusignan, French-Speaking Africa Since Independence (1969), p. 60–61.
  5. ^ 为什么偏偏是法国:法国对非洲的“情”与“结”. 新華網轉《世界知識》. 2011-05-0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 (中文(簡體)). 
  6. ^ 宪法修正. 法國國會.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5) (英語). 
  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unesc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