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模型
歷史語言學中,波浪模型或波模型、波理論(德語:Wellentheorie)是一種語言變化的模型,一種新的語言特徵(創新)或創新的組合從其起源地區擴散開來,其影響的方言群隨時間擴大。方言擴散從給定的接觸點傳播,就像水面上的波浪一樣。[1]
該理論旨在替代樹模型,後者似乎無法解釋從祖語演化來時部分特徵的存在,特別是在日耳曼語中。[2]20世紀,波浪模型作為整體語言變化的模型幾乎沒有獲得接受,而在方言連續體和區域現象的領域引起關注;由於樹模型的缺點,它最近在歷史語言學家中更受歡迎。[2][3]
原則
編輯樹模型要求語言完全通過社會分裂和語言分歧來發展,一組方言發生的創新應立即導致它們與其他相關方言失去聯繫:這是解釋樹結構強加的子群嵌套組織的唯一方法。
波浪模型沒有這樣的要求,它可以很容易地適應交叉模式的創新分佈。這是方言連續體的典型特徵,即方言與不同鄰居同時共享創新,其定義的譜系亞群形成交叉模式。這解釋了波浪模型在方言學研究中的流行。[1]
約翰內斯·施密特認為,至少有一部分語言是從一個連續統一體中形成的。連續統一體起初就像一條平滑的斜線,距離相近的說話者傾向於統一其語言,在斜線的基礎上形成一條階梯線,這些階梯就是方言。隨時間推移,一些階梯變薄並消失,另一些則搶佔了整個連續體。例如施密特說標準德語,它就被定義為符合某些方言,然後傳播到整個德國,在許多情況下取代了地方方言。
遺留
編輯現代語言學研究中,波浪模型通過比較法對改進樹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4]甚至有學者提出,波模型應該代替樹模型來表示語言譜系[2]。最近的研究也關注語鏈的概念,[5]也即一個從古方言連續體演變來的語言系屬分類,且不能用樹來表示,必須用波模型來分析。
應用
編輯波浪模型給語言學一些領域提供了關鍵的研究方法,如:
另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Wolfram, Walt; Schilling-Estes, Natalie, Dialectology and Linguistic Diffusion (PDF), Joseph, Brian D.; Janda, Richard D. (編),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713–735, 2003 [2022-0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1-10).
- ^ 2.0 2.1 2.2 François, Alexandre, Trees, Waves and Linkages: Models of Language Diversification (PDF), Bowern, Claire; Evans, Bethwyn (編),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161–189, 2014 [2022-01-29], ISBN 978-0-41552-789-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31).
- ^ Heggarty, Paul; Maguire, Warren; McMahon, April. Splits or waves? Trees or webs? How divergence measures and network analysis can unravel language histor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0, 365 (1559): 3829–3843. PMC 2981917 . PMID 21041208. doi:10.1098/rstb.2010.0099..
- ^ Labov, William. Transmission and diffusion. Language. 2007, 83 (2): 344–387. doi:10.1353/lan.2007.0082.
- ^ "I use the term linkage to refer to a group of communalects [i.e. dialects or languages] which have arisen by dialect differentiation" Ross, Malcolm D. Proto Oceanic and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Western Melanesia. Canberra: Pacific Linguistics. 198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