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斯克

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城市

54°39′N 19°55′E / 54.650°N 19.917°E / 54.650; 19.917

市紋
今日的波羅的斯克

波羅的斯克 (俄語:Балти́йск、德語:Pillau(皮勞)、立陶宛語Piliava波蘭語Piława)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加里寧格勒以西50公里、波羅的斯克海峽北岸,是俄羅斯最西的城市。2002年人口33,252人。

1945年前屬德國東普魯士,稱為皮勞(Pillau)。由於本市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故也是一個前蘇聯保密行政區,現已解禁。

歷史

編輯

普魯士時期

編輯

波羅的斯克最初是一個古普魯士人漁村的所在地,該漁村於13世紀的某個時候建立在維斯瓦河沙嘴的海岸上。這個村莊在幾份文件中被命名為「Pile」或「Pil」,它的名字可能來自古普魯士語中的pils單詞,意思是堡壘。它最終被條頓騎士團征服,名字演變成德語形式的皮勞。1497年,一場風暴潮在村前挖出了一個新的蓋特,另一場大風暴在1510年9月10日通過該蓋特創造了可通航的波羅的斯克海峽。這促使皮勞成長為普魯士公國的重要港口,並於1537年建造了碉堡,隨後於1543年建造了倉庫系統,並於1550年建造了最早的防禦工事。在三十年戰爭期間,瑞典在戰勝波蘭立陶宛聯邦後佔領了港口,1626年5月,古斯塔夫·阿道夫和他的增援部隊在那裏登陸。1629年阿爾特馬克停火後,瑞典人保留了皮勞並着手升級其防禦工事,建造了一座星堡,該堡壘仍然是該鎮的地標之一。1635年,皮勞市民支付了10,000塔勒的贖金,瑞典軍隊隨即將定居點移交給勃蘭登堡選帝侯

到17世紀末,皮勞已經大大擴展,建造了一座燈塔和一座石頭教堂。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曾三次訪問皮勞,第一次是在1697年與他的駐西歐大使館有關。彼得大帝的雕像目前矗立在燈塔旁邊。1725年皮勞獲得城鎮特權後,巴洛克風格的市政廳於1745年5月建成並落成,但在二戰結束時被摧毀。俄羅斯軍隊在七年戰爭期間佔領了該鎮,並在那裏建造了一座小型東正教教堂,以紀念2004年揭幕的伊利沙伯女皇騎馬雕像紀念這一事件。1807年6月,拿破崙戰爭期間,皮勞遭到拿破崙大軍的襲擊,儘管在19世紀剩下的時間裏沒有發生任何重大事件。1815年在皮勞建立的蘇格蘭「殖民地」的記錄出現在1890年的出版物中,儘管其真實性值得懷疑。燈塔高達31.38米(103.0英尺),整個堡壘於1871年由普魯士人更新和重建。

皮勞的重要性從1901年11月15日開始下降,當時一條航運運河開通,將齊默爾布德(Zimmerbude,現斯韋特雷(Svetly))附近的維斯瓦瀉湖與柯尼斯堡連接起來。皮勞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型輪船,由於靠近東普魯士首都和最大城市柯尼斯堡(Königsberg)的瀉湖深度較淺,大型船舶被迫停靠在該鎮,貨物隨後將由其他人從皮勞運輸到柯尼斯堡。方法。這條運河耗資1300萬馬克,使吃水深度為21英尺(6.4m)的船隻可以停泊在城市旁邊或直接駛往柯尼斯堡,而無需在皮勞停留,導致該鎮的經濟嚴重衰退。

二戰末期

編輯

二戰期間,皮勞擁有U艇訓練設施,1945年4月16日,德國潛艇U-78在停靠在皮勞港供電碼頭附近時被紅軍炮火擊沉,成為唯一一艘在二戰中被陸基部隊擊沉的U艇。當紅軍進入東普魯士時,超過450,000名難民從皮勞被運送到德國中部和西部,該鎮最終於1945年4月25日被蘇軍佔領。

俄羅斯時期

編輯

戰後,皮勞被包括在東普魯士北部轉交給蘇聯即成為加里寧格勒州,德國居民被驅逐。在俄羅斯化運動期間,該鎮的名稱於1946年改為波羅的斯克。

1952年,蘇聯當局在波羅的斯克為蘇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開設了一個海軍基地,結果它成為一個封閉的城鎮,禁止外國人或無證人員進入。在冷戰期間,它由波羅的斯克空軍基地提供服務。該鎮與加里寧格勒一起,仍然是波羅的海沿岸僅有的兩個可供俄羅斯使用的全年無冰的港口之一。

2014年,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掀起的反西方情緒浪潮中,有人呼籲改變該鎮德意志時代的徽章,那個徽章有一條鱘魚戴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王冠。1725年,這個紋章被授予皮勞。

姐妹城市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